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记叙文之阅读分析能力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从五个方面培养初中学生的记叙文阅读分析能力。
  【关键词】记叙文 要素 顺序 线索 分析能力
  记叙文是文体丛林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记叙文姓记,它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包括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还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在这里笔者需要着重论述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广义的记叙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呢?下面笔者将从五个方面谈谈阅读分析记叙文的常用方法的粗浅看法。
  一、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孔乙己》等。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发生种种关系,并对人物、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
  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地叙述。阅读分析时要和作者在同一角度去理解文章。
  二、要把握记叙的要素
  任何一篇记叙文,都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一般把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称为记叙的六要素。阅读记叙文,抓住了这六要素,也就把握了全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一般的记叙文,内容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三、要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有侧重写人的,侧重记事的,侧重写景状物的。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和外貌,从而看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阅读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影响。阅读以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的,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作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羚羊木雕》。
  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四、要辨析记叙线索
  阅读记叙文要明确记叙线索。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它由诸多因素决定,诸如文章内容、文体特点、写作风格等。有的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也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较复杂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
  五、要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使文章文情并茂,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就反而模糊了,因此,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在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对所叙述的对象的见解或判断、态度和感情,都直接以议论或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阅读这种类型的记叙文,必须把握住两点:一是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记叙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谷回旋之风;二是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透露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阅读分析时应避免割裂,力求把它们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些手法与记叙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表现文章内容服务。
  总之,阅读分析记叙文,必须注意了解记叙的人称,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潘意敏编:初中阅读分析与训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2.
  2.中考命题小组:一本必胜:中考记叙文课外阅读(7-9年级通用),青岛出版社,2009.3.
  3.胡建华:《如何提高初中生记叙文阅读能力》,《教育革新》,2010.6.
  (作者单位:546115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
期刊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社会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能力。即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能力。在知识更新与科技成果转换周期越来越短、职业更替与社会流动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极为有限,很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学会和掌握,所以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具有在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使我们的教育由传统教学走向“黑板+屏幕”教学。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让多媒体教学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最法为:一是精心备课,此为上好习题课的关键;二是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三是运用多媒体设计情景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 习题 立展示 课堂艺术性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习题课既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
期刊
写作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已不必赘言。作为初中学段,写作重点多为记人、叙事类。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自然离不开人物,叙事类文章,依然离不开“人”的要素。没有“人”的要素,事也就无从谈起。即便是抒情类,也多是以事抒情,如朱自清《背影》一类。以此来看,对于初中生来说,人物刻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初中生写作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记叙类文章追求的是以情动人,如果文中人物脸谱化、公式化、千人一面,要收到以情动人的效
期刊
【摘要】提高幼儿教师综合能力是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校学生的素质现状,需要我们教学管理层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课程,在课时量的安排上有针对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和晚自习时间,有计划的安排技能训练内容,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通过见习、实习,及时找到差距与不足,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幼师
期刊
【摘要】爱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只有全心全意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会感受到教师爱的效应,才会产生赶超先进,追求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爱 转化 了解 赏识 宽容 尊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法离开一个 “爱”字。热爱学生,帮助每一个
期刊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宏扬民族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学生的光荣任务和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载体,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因文言文的时代背景、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时代的久远与现时学生的认识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是许多教师教学的难点,大多数学生也视文言文为畏途。我们甚至看到,一些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备课中都必须查阅很多的资料,标记文言实词虚词的注解,在课堂上又极其费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训练,离开了丰富的语言就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我们的小学生缺乏的就是丰富的语言。他们的作文往往因为语言缺乏,而使自己表达的情感失去了光泽。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怎样积累语言呢?我主要是从多读和多背两方面来努力的。  一、从阅读中积累语言  荀子曰:“
期刊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但高中语文复习重基础轻作文几成普遍现象。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是训练见机行事、指导蜻蜓点水、评讲轻描淡写,作文教学被严重弱化。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思想,从根本上影响了语文备考质量,必然影响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走出作文认识误区,真正把高中作文教学落到实处,既是语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提高语文备考效益的必要途
期刊
课外阅读评价是课外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假设没有评价,课外阅读有没有实效就无法验证。语文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倡多读课外书,而不能进行相应的督促和评价,那么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最终可能变为一句空谈。课外阅读评价就是指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做出判断,并促进学生寻求改进的一种综合性活动。语文教师通过评价,能够有效地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把握学生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