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改远离虚假的美丽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e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进课改的门槛后,听了很多语文课改课,其中有些是省市级的课改示范课,更多的是平常的课改交流课。虽然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确实也发现我们目前一些美丽的课改课背后其实隐藏着诸多虚伪。
  
  一、创新的背后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打个简单的比方,你进餐厅点了一道“青椒炒肉丝”,结果上来一盘几乎全是青椒的菜,虽然味道不错,但你能夸奖厨师的手艺吗?语文课改课教什么?怎么教?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两点。很明显。“教什么”放在首位,“怎么教”位居其后。换句话说。一堂语文课。首先考虑的绝对应该是教学内容而非教学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目标。那么无论你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样。搞什么创新,都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另外。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唯有语文课。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文本本身。以此审视一些老师的语文课改课,就会发现严重的自我迷失: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不让学生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把语文课上得像音乐欣赏课、像美术鉴赏课、像小品表演课、像思想政治课……我曾经去南安听过几节课改课,一位老师在执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说明所涉及的生物学、物理学、植物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六个方面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例,切实地体会到自然界大千世界变化无穷的奥妙”。很明显。这个定位是非语文的,是典型的“不教文本本身”,而教“文章所负载的科学知识”,结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收集有关花卉的知识,课堂上欣赏了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花儿,听了美妙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也明白了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课堂是热闹了、创新了,但“语文”的味道消失了,语文课变成科普知识课、花卉欣赏课。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些老师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只重“道”而忽视“文”,不管文字、文句、文章,直奔主题,甚至只要抓一点与文章相关的思想内容,就由此展开讨论、拓展,让学生谈认识、抒豪情、说壮志、表决心。语文的“人文性”好像被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仿佛被尊重了。但语文课同样迷失在教学内容的偏差、杂乱之中。
  
  二、热闹的讨论背后是认识的肤浅
  
  新课程提倡“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但许多老师把“合作”简单地理解为“讨论”,认为“无讨论”的课不能称之为“课改”课。因此有问题讨论,没有问题也抓一个问题来讨论,简单的问题要讨论,复杂的问题更要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得到了尊重。“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实际情况大多是怎样呢?有的组七嘴八舌,泛泛而谈;有的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组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差点要打起来了:有的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老师则是面带微笑充当看客。几分钟的讨论过去,老师对讨论的总结是:张三对。李四不错,王五也很好……语文课的问题讨论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仍旧是肤浅而模糊的。
  语文课改课非得贴上“讨论”的标签吗?其实。许多语文老师都知道。学语文有时“沉静”比活跃更重要,让学生在“沉静”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产生,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那种紧锣密鼓的快速讨论。是不太可能催生出深刻的认识、个性的理解的。因此我希望在语文课中能听到更多的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大家先静静地想一想”,而不是一味的“请大家开始讨论”。
  
  三、自主的泛化必将导致无主
  
  长期以来,学生一直进行“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缺乏独立的见解与主张,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的学生的依赖性不可能一下子从根本上扭转,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不能约束自己,缺乏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如果让这些缺乏起码学习自觉性的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能取得什么样的好成绩。我们很难想象。
  我们一些语文老师喜欢走极端,倡导自主学习,自己在课堂上便不敢多讲了,唯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主空间。所以课堂上就让学生一味地读、翻来覆去地读、变换方式地读,以求所有问题都在读中、议中自行处理和解决;或者漫无目标地让学生自由地学习所谓的“你喜欢的段落”,把好端端的美文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一盘散沙,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或者滥开发课程资源,在课堂上让学生过度地引用、交流、学习课外资料,致使“教学重点突出”这一课堂教学保底要求都得不到落实,甚至将课本教学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主持,学生去查找资料,学生去自主完成对课本的理解。自己退出了教学的舞台,当上“旁听生”……其结果都可能是,极少部分学生达到预期目的,大多数学生处在“无主”状态。
  
  四、无原则的表扬是对学生的放任
  
  课改课听得多了。见到的表扬可谓是花样翻新,除了积极运用“你真棒!”、“你说的真好!”、“你真聪明!”,还有整齐的掌声给予“掌声鼓励”,更有小奖品分发。即使某个学生说错了,依旧能听到“你真有勇气!”等表扬。“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加之赏识和肯定教育思想的提出,令许多教师对学生不敢说“不”,生怕一不留神扼杀了许多“牛顿”。夭折了一些“爱迪生”。
  语文课改提倡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的多元解读一定要尊重文本,否则学生会认为怎么理解都可以,不管怎么说都有道理,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不能认为只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无原则的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恰当的评价结论,那么片段、随意的激励无法起到对学生的促进作用,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导致学生盲目乐观、自高自大。
  新课程的理念是先进的,错在我们很多老师理解得太肤浅。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长此以往,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削弱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低下,使语文教学重新招致“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
  语文课改课要回归课堂教学的“自然”属性——返璞归真,只有本真的课改课才最有价值,对那些“虚假主义”、“表演主义”的“美丽”语文课,我们要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那样勇敢地喊出来:“天啊。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穿!”
其他文献
政府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来加强农产品、食品生产和经营
OP是Osteoporosis的缩写,中文译为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被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国内外的专家教授经过大量实验证实,OP患者骨量丢失
“天下第一面”,就是“秦帝瓦罐面”,又称为“秦朝瓦罐面”。瓦罐面是采用两千多年前,古老传统的陶罐烹调方法,经多种工序烹制而成。
研究了Ca及Ca、Sr复合加入对AS21镁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AS21合金组织由α-Mg基体、Mg2Si相以及少量β-Mg17Al12相组成。Ca的加入使Mg2Si相由粗大汉字状转变为弥散分布的细小
解读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如何解读文本,一直是让语文教师举棋不定的难题。这里所说的文本,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人类用以表情达意的形式。既然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那么就要从研读语言入手,感悟文本整体所赋予的内涵。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象征,解读文本不应该不解读作者。当作者创作文本并把它发展成公共资源以后,每个读者都有权利自主地解读文本,并在此过程自觉地去伪存真、扬善惩恶、甄美别丑,完成对作品的再创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世纪人类曾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特别是2005年辽宁省黑山县出现禽流感疫情,
利OM、SEM、TEM等手段对含Ca的挤压变形Mg-11Al-3ZnN溶处理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ca对其固溶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加Ca的挤压变形镁合金在固溶处理时,组织中仍存在大
新课程指导下的人格教育.致力于使学生的索质有个性的、全面的并且是终身的发展。简言之,人格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人格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峰会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开出了四付“药方”:
当前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阅读要能够把握文本语言蕴含的丰富魅力和浓郁的感情色彩,实现对文本客观理性的分析;要能够完成个人体悟与文本之间的动态构建,达到主观感情的强烈投入。只有如此,才真正实现了对文本的有效解读。  把艺术体肢解是愚蠢的。然而,正像对人体进行解剖一样,对人体的把握又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阅读开始和持续的动力,同时基于对课标理念下转变语文学习方式的认识,我们提出把“问题探讨”作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