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认识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只有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体现出幼儿的自主活动,更大程度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一种新的活动形式——美术区域活动,并采取以下几种途径让幼儿在活动区中自主地与环境交互作用。
一、创设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氛围
(一)以开放的活动区环境,拓展幼儿创造力发展空间。
我精心地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幼儿大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孔雀、小鸟、螃蟹、狮子、狐狸等。“创意架”上全是幼儿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机器人”、“房子”、“车子”,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拉力器”,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用各种硬纸皮剪出来的百变模板,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小女孩”,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充分拓展了幼儿求异创造的能力。
(二)以宽容理解之心,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輕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午睡时,我发现一个孩子老是探出小脑袋在床头弄什么,我一走过去看,他就眯着眼睛装睡,我以为他淘气,也就给他盖上被子走开了。整理床铺时我才发现那儿的床板一大块都画满了画,有张牙舞爪小人儿、有动物还有一些战斗机。原来好几次午睡时,他都躲在床上“挥洒作画”呢!当我叫他过来时,他开始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教室一角用纸贴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二、开展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一)以创意命题展开孩子的创造空间。
以往我们对绘画的命题,总是根据老师的范画而定的,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也框住了老师引导、启发的范围,当老师要求幼儿动动小脑筋,画得和老师不一样时,我们会发现,幼儿只会对背景加以添画,从真正意义上讲,不能说有创造性,记得在大班时,一次到消防队参观回来,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这个星期六玩得开心吗?你觉得哪个活动最好玩?”孩子七嘴八舌要告诉我。于是我说:“现在呀?老师出一个题目叫《快乐的星期六》,你们把今天最快乐的场景画出来告诉老师好不好?”那天,孩子们的创作激情特别的高,画出来的结果让我非常惊喜,有些细微之处,他们观察得比我更细心。
(二)适当的语言指导,开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创造思维的启发体现在具体的指导中,我们把范画作为让幼儿了解课题的一种手段,出示以后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等幼儿作画时,把范画收起来,避免使之成为幼儿参照的对象,避免养成幼儿的依赖性。在示范时,也不只是单单对范画的示范,而是在启发、引导幼儿讨论的同时,根据讨论的情况,结合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以示范,这样幼儿既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又不会被范画框住了思维。
(三)让孩子用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绘画需要创造力,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我们主要对幼儿进行了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的训练。
三、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当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加肯定,鼓励他们这种可贵的创作勇气。
(一)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二)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
我们评价时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三)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作为教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们创造的兴趣、创造的过程。即使他们把太阳画成彩色的,树叶画成红色的,也没有关系。他们杂乱无章的涂抹,正是他们感知色彩的阶段,慢慢的,他们会注意到事物真正的色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画得像,而是让他们大胆地画。要好好珍惜和培育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用看似正确的东西去扼杀他们的创造本能。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学一学孩子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四)接纳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
无论孩子们创造的作品如何,作为教师都要去接纳他们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创造中去,从而让他们真正的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总之,创造力是一种最能超越一般成就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受挫伤的能力。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建立这样的观念:“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让幼儿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幼儿的创作,不要求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大胆地表达。我们并不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毕加索,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孩子学会像毕加索一样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创设鼓励幼儿发挥创造力的环境氛围
(一)以开放的活动区环境,拓展幼儿创造力发展空间。
我精心地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让活动区环境处处成为幼儿求异创造表现的天地。幼儿大胆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装饰或制作成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有孔雀、小鸟、螃蟹、狮子、狐狸等。“创意架”上全是幼儿的创造。很多是用牛奶盒和食品包装盒制作的“机器人”、“房子”、“车子”,用乐百氏奶瓶和玻璃瓶制作的“瓶娃娃”、“拉力器”,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用各种硬纸皮剪出来的百变模板,还有长着挂历纸头发、绒线段头发、丝带头发、穿着各色塑料薄膜裙子的“漂亮小女孩”,虽没经过精细的加工,但无不透露出幼儿思维的新奇。总之,创设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充分拓展了幼儿求异创造的能力。
(二)以宽容理解之心,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创造性的本质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輕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一次午睡时,我发现一个孩子老是探出小脑袋在床头弄什么,我一走过去看,他就眯着眼睛装睡,我以为他淘气,也就给他盖上被子走开了。整理床铺时我才发现那儿的床板一大块都画满了画,有张牙舞爪小人儿、有动物还有一些战斗机。原来好几次午睡时,他都躲在床上“挥洒作画”呢!当我叫他过来时,他开始感到恐慌和不安。我敏锐的觉察到孩子的创造性,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请大家讨论并特意在教室一角用纸贴上,辟出了一片可供幼儿挥洒的空间。孩子们在这片方寸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二、开展创造力训练,发掘幼儿的创造潜力
(一)以创意命题展开孩子的创造空间。
以往我们对绘画的命题,总是根据老师的范画而定的,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也框住了老师引导、启发的范围,当老师要求幼儿动动小脑筋,画得和老师不一样时,我们会发现,幼儿只会对背景加以添画,从真正意义上讲,不能说有创造性,记得在大班时,一次到消防队参观回来,我问孩子们:“我们的这个星期六玩得开心吗?你觉得哪个活动最好玩?”孩子七嘴八舌要告诉我。于是我说:“现在呀?老师出一个题目叫《快乐的星期六》,你们把今天最快乐的场景画出来告诉老师好不好?”那天,孩子们的创作激情特别的高,画出来的结果让我非常惊喜,有些细微之处,他们观察得比我更细心。
(二)适当的语言指导,开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幼儿创造思维的启发体现在具体的指导中,我们把范画作为让幼儿了解课题的一种手段,出示以后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等幼儿作画时,把范画收起来,避免使之成为幼儿参照的对象,避免养成幼儿的依赖性。在示范时,也不只是单单对范画的示范,而是在启发、引导幼儿讨论的同时,根据讨论的情况,结合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以示范,这样幼儿既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又不会被范画框住了思维。
(三)让孩子用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绘画需要创造力,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我们主要对幼儿进行了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的训练。
三、正确把握评价的度,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
当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后,他希望与他人共同分享这种喜悦,更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和赞赏。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多加肯定,鼓励他们这种可贵的创作勇气。
(一)教师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注重幼儿的创造过程。
评价是美术区域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不能用评价艺术作品的眼光去严格评价幼儿的作品。老师还要注意面向全体,给每个幼儿机会,使孩子的创造火花都得到展现,获得成功感。我们评价的目的不是将幼儿分成等级或追求某种成果,而是看活动过程中有无童趣,有无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二)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创造意图,释放孩子的创造激情。
我们评价时要摒弃教师一言堂的做法,给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创造的机会。每次活动结束时,幼儿都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我们最好做一个合格的听众,请幼儿把自己的创造思路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这样有利于孩子下一次的创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幼儿求新求异的创造思路充分展露,使幼儿创造的激情得以释放。
(三)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作为教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们创造的兴趣、创造的过程。即使他们把太阳画成彩色的,树叶画成红色的,也没有关系。他们杂乱无章的涂抹,正是他们感知色彩的阶段,慢慢的,他们会注意到事物真正的色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画得像,而是让他们大胆地画。要好好珍惜和培育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用看似正确的东西去扼杀他们的创造本能。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学一学孩子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四)接纳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
无论孩子们创造的作品如何,作为教师都要去接纳他们的作品,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的不同特色,给予不同的鼓励与赞美。孩子们的作品,表现了他们的世界,只要他们在活动中进行了创造,得到了情感上的宣泄和满足,就值得接纳。没有接纳就没有创造,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感到参与创造活动的乐趣,让他们的创造情绪得到满足,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创造中去,从而让他们真正的发挥艺术创造的潜能。
总之,创造力是一种最能超越一般成就的能力,但也是最容易受挫伤的能力。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建立这样的观念:“绘画是我们的语言,你想说什么可以把它说出来”,让幼儿了解这句话的含义,鼓励幼儿的创作,不要求每个幼儿都能很好地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但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大胆地表达。我们并不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毕加索,但我们可以努力让每个孩子学会像毕加索一样创作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