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着手,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自我进行管理和评价,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我到底该学些什么?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写好字,做到书写正确、结构匀称,卷面整洁;能使用工具书,对字、词、句的运用有探究精神;关注社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每个学生的理想,同时若能从终极目标———高考来提醒、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反面事例来教育,从丰富个人素质的重要性等角度来让学生明确这些要求的重要和必要,大多数学生是能够理性去做的,这样,这些语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习惯通过高中的强化而成为一个人终生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构建系统的阅读鉴赏知识结构。
1.关于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以说,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愈充足,文言文阅读与欣赏的体系构建得就愈坚固,阅读与欣赏的能力就愈强。语文学科虽然没有理科那样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系统,但有许多内容知识也是自成体系的。明白这点,学生就能在课堂上重点突破这些文言知识,也能在课外的学习中复习巩固这些内容,并在阅读中检验这些知识。
2.不同类型文本、不同国家文学的阅读与欣赏
中国古典文化既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塑造、培养了中国人的人格,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精神与人格,而外来文化则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了我们的文化修养。但是,再多的文本选择也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掌握提高自我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不同的文本类型必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达到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各类型文本的艺术特性。如论述类文本应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传记、通讯应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而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应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再次,写作能力的系统知识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看法,循序渐进地全面培养表达能力。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议论文论据的选择与使用,如何辩证地分析等等。
(二)语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你到底该怎么学?
做为教师,我们应以理性思辨和批判能力的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有阶段性的、有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供教师学生在迷茫“语文,我到底该怎么学?”时参考: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高一刚开学,语文老师可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可以采取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 " 本 " 为本。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读本上的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选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写作的各个能力要求开始,逐项训练。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高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我补充了许多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
(二)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尝试以上的这些做法,贯彻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目标、有动力地学习,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就从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以上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商讨,以期修正。
(一)语文,我到底该学些什么?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写好字,做到书写正确、结构匀称,卷面整洁;能使用工具书,对字、词、句的运用有探究精神;关注社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每个学生的理想,同时若能从终极目标———高考来提醒、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反面事例来教育,从丰富个人素质的重要性等角度来让学生明确这些要求的重要和必要,大多数学生是能够理性去做的,这样,这些语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习惯通过高中的强化而成为一个人终生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构建系统的阅读鉴赏知识结构。
1.关于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以说,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愈充足,文言文阅读与欣赏的体系构建得就愈坚固,阅读与欣赏的能力就愈强。语文学科虽然没有理科那样严密的逻辑,完整的系统,但有许多内容知识也是自成体系的。明白这点,学生就能在课堂上重点突破这些文言知识,也能在课外的学习中复习巩固这些内容,并在阅读中检验这些知识。
2.不同类型文本、不同国家文学的阅读与欣赏
中国古典文化既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塑造、培养了中国人的人格,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生完善自我精神与人格,而外来文化则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了我们的文化修养。但是,再多的文本选择也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掌握提高自我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不同的文本类型必须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达到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要把握各类型文本的艺术特性。如论述类文本应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传记、通讯应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而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应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再次,写作能力的系统知识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发表自己的看法,循序渐进地全面培养表达能力。如文章的开头、结尾,议论文论据的选择与使用,如何辩证地分析等等。
(二)语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你到底该怎么学?
做为教师,我们应以理性思辨和批判能力的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有阶段性的、有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供教师学生在迷茫“语文,我到底该怎么学?”时参考:
一、夯实基础
(一)早下手,抓反复。高一刚开学,语文老师可分发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在空余时间背诵。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可以采取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这样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大量阅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用足教材,以 " 本 " 为本。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读本上的文言文我几乎全部上过,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课内现代文中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选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本。
(三)分步前进,学写作文。在作文教学上,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从写作的各个能力要求开始,逐项训练。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高起来。
二、广泛拓展
(一)扩展阅读课外文言语段。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我补充了许多课外小语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作文。
(二)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
(三)坚持以剪报的形式扩大学生阅读量,把握时代脉搏。
(四)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讲,优秀作文印发给全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尝试以上的这些做法,贯彻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目标、有动力地学习,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能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就从教与学两方面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以上拙见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商讨,以期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