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常常会强调说真话,写真实,贴近生活,结果学生的作文由于过于“真”近乎生活的原版而失去文学性,读起来干巴巴的,和名家的作品差之远也。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关系如何?中学生在选材时究竟该如何筛选?笔者就此问题作简要分析。
  
  一、“生活的真实”不同于“艺术的真实”
  
  “文章的感染力来自其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说明艺术的美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但是艺术是一种假定性的真,不可能是绝对的真,闻一多曾讲过,“绝对的现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这就是说对生活照抄就没有艺术了。德国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艺术与真实有关系,与假也有关系,艺术是一种“逼真的幻觉”。中学生如能明白这一点,在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后再去清华大学的华清池,就不会有上了朱自清的当,受了骗的感觉,因为这是艺术的真。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清华大学的华清池很少有人注意,文章中的华清池是作者特定情感下的华清池,它和真实的华清池根本就不能划等号,因为真实的华清池一点也不美。还有这样的一个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真实是“逼真的幻觉”。司汤达在《莱辛和莎士比亚》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1852年,弗罗伦萨的大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故事是一个非常英勇的黑人将军奥赛罗和他美丽的妻子戴斯特穆娜非常要好,但有个叫雅戈的小人从中破坏,使奥赛罗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别人通奸,把妻子掐死了。就在最后一个场面,进入悲剧高潮的时候,一个白人巡逻士兵一枪打过去,把演员打死了。问他为什么要打死演员,他说他不能容忍一个黑人当着他这个白人的面把白人的妇女掐死。这个白人显然是个种族主义者,而且成了罪犯,一个可笑的罪犯。这个故事说明了艺术的这种“逼真性”,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白人巡逻士兵不懂得艺术假定。
  这就让中学生明白写作时材料确实是来自身边的生活,但又和真实的生活不同。文学作品读起来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它是一种“逼真的幻觉”,看似真实的却又是朦朦胧胧的一种亦假亦真。生活的真和艺术的真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呢?
  
  二、情感的真实把“生活的真”和“艺术的真”合成一个整体
  
  周恩来总理逝世时,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起来悼念,著名诗人李瑛写了一首《一月的哀思》,她写到总理的灵车经过的时候,有这样的一句话:“这个时侯,多少个家庭,多少面窗子,一齐打开。”有一个读者写信给她说,你这不对,北京那个时候非常冷,到冬天的时候窗子是关着的,而且有的是用纸糊起来的,是打不开的,你这样写不是不真实吗?李英回答说:窗子关着的是“生活的真实”,窗子一齐打开是“艺术的真实”。从李瑛的回答中我们明白冬天的北京城窗户的确是关着的,但人民怀念总理的心是打开的,李瑛用人民怀念总理的悲痛的心连接了“生活的真”和“艺术的真”,所以在假的艺术面前,达到了比真实更真实的“逼真的真”。艺术的假不是绝对的假,生活的形式有部分是假的,但表现的人情是真的,只有这样才能感动观众或读者。
  当然真实和虚假是互相制约的,没有一点生活来源的真,脱离了生活的文章才叫真正的假。究竟如何从真实的生活中选择材料,使文章既具有文学性,又不是干巴巴的生活的原版,使人读起来不乏味呢?接下来就这方面进行探讨。
  
  三、润色加工素材,使其为中心服务
  
  我们不妨把一篇使读者赏心悦目的好文章比作一件艺术品,艺术品的加工确实是一种艺术,比如说捏一个“小面人”最基本的材料面粉一定要有,用泥土就不叫“面人”而叫“泥人”,但“小面人”的相貌特征艺人可以加工,印上自己很强的艺术特色。还可以涂上五颜六色的颜料,但脸蛋千万不能加工成绿色的,因为这叫艺术真真切切的失真。我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对真实材料的润色加工的重要性即具体加工的办法。我在高三的那个寒假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和好友一起学习,直到腊月二十八,两个同窗好友都回家过年了,我为了节省车费决心再学一天,这样就可以在腊月二十九的那天等着坐父亲的自行车回家,可哪知二十八的晚上只有我一个人的日子实在难熬,归心似箭,于是天不亮就收拾好行李,决定乘车回家,大冬天的冒冒失失地走得太早,到车站还不到五点,离天亮差不多有两个半小时,车站没开始发车,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冒险往前走,走了大约四五十里路才搭上一辆小面包车。中间这段长长的路程差点被吓死,碰上一个骑自行车的男人,围着围巾,可他有贼心而无贼胆,缠了我大约十多里的路程,天渐渐亮起来他才无望地骑车独自而去。就这件事我觉着特难忘,很想写出来可又无从下笔。等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远嫁他乡,日夜被“月是故乡明”的思乡的情感困扰着时,灵感一下就来了,于是就以上面所述的素材为原型,经过一番加工润色写成了以《温暖》为题的记叙性散文,并投稿发表了。对此真实的材料是如何提炼的呢?
  
  (一)根据中心的需要适当修整原材料
  因为我想表达的是对故乡的“剪不断”的“离愁”,那个记忆深处的心怀鬼胎的小伙子的形象一定要经过艺术的加工,我把他在《温暖》这篇文章中写成一个善良、无私的故乡农民。他陪我这样的弱女子行走在黎明的深冬的寒风中,而我却误解他的一番好意,不领他的好心的关怀,用冰冷的话小心谨慎地回答他的问话。
  “一个女孩大冬天的,走得这样早,很有威胁的。”
  “没事,我家转过这个弯就到了。”
  “我带你一会儿吧。”
  “不用,你自个走吧。”
  “你害怕我吗?”
  “我才不怕呢。”
  ……
  “太阳刚刚露出地平面,一辆面包车平稳地在我身边停下,我上了车,终于长长出了口气,竟连招呼也没打就随车远去,透过玻璃窗看见小伙子用力向车行相反的方向用力蹬车……”
  小伙子的向车行相反的方向远去,说明他为我这样一个弱女子的安全,专门陪我多走了一段路程。通过这样的修改,故乡小伙子的形象一下高大起来,“化丑为美”使材料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二)用“情感”的“线”把真真假假的材料串起来
  文章《温暖》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作者真挚的情感。结尾处是这样点题深化主题的:早晨的太阳把小小的车厢照得通明,满车厢的人们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又是一脸的安详和平静,是呀,他们要回家过年了,没想到深冬的太阳会是这样暖人心,疲劳、寒冷、恐惧,瞬间消失得无踪无影,我仿佛看见母亲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因为我真实地经历过这样的事,只不过稍作改正,那种真实的场面,点点滴滴的细节都历历在目,只要善于用笔,一定会达到一种“逼真的幻觉”。为什么会有这样逼真的感觉呢?原因之一就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没有半点假,那是“逼真的真”。
  我只是想实实在在地通过例子,来说说中学生在学习课文和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如何理解“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二者间的关系如何,在写作中具体如何艺术地解决生活的“太真”和难以为中心服务的问题。
其他文献
如今,在公开课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学生滔滔不绝的精彩发言,欣赏到教师演员般声情并茂的“表演”,一切近乎完美,几乎无可挑剔。这是随堂课少见的一种景象。然而,我不禁产生了一定的疑问:这是否是真正的“好课”?是否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得到多大的发展?我坚持认为:公开课常常是最“完美”的,却又缺乏生成的、意外的精彩;公开课创设的是一种完美和谐的教学情境,但学生并不一定能获得最和谐、最全面的
摘要: 语文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不争的结论,但语文丰厚的人文性,又是孕育学生高尚情感和审美品格的沃土;而语文创新能力更直接地来源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经验。经历是最大的财富,对语文来说,尤为如此;离开对生活、情感、社会,对人类文化精品的深刻的体验和阅读,感同身受,创新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学教育中,我们更要辨情语文经验和创新的关系,放手发动和引导学生拓展、丰富阅读,深刻体验生
禽波氏杆菌病是由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引起家禽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最早是由朱瑞良等在1990年初发现的,该病主要引起鸡胚死亡、孵化率降低和雏鸡急性死亡
作物种子在低温潮湿的土里易感真菌侵染腐烂。美国兰德克公司最近推出一种名为 Infellicoat 的新型带炭氢侧链的聚合物,用它包住种子,能使种子保持干 Crop seeds are susce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呢?可以从课文解读、写作教学、课外阅读、活动实践这四个方面去关注.使学生们在学习,接受语文知识的同
摘要: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了语文质量观,才能积极稳妥地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小学语文新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语文课程的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
迄今对于“自由贸易”一词,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其真正的含义,尽管中国2013年后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尽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已经半年多。看看美国的波士顿就可以
依据新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势在必行。那么,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如何探究?本文提出,高中文言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字词的意义上,应
蠡县自199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地膜棉种植技术,至1995年连续4年累计达2.74万亩,平均亩产68,3公斤,高产地块亩平均130.3公斤,比不盖膜的平均亩增产20.5公斤。主要栽培技术是:一、选择适宜
摘要: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不是很理想,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几点认识与设想。  关键词: 高职高等数学现状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在现代科学与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改革知识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复杂,包括中职生、技校生、职高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两极分化严重。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提高高职生的数学素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