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a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是大地的行者,是生命的歌者。无论是恢宏的历史、诡谲的政治,还是神话传说,以至个体及人类的命运,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诗人打捞记忆,钩沉历史,抨击苦难和悲怆,歌颂光荣和梦想,让时光回流,强权俯首,把美和爱铸成人类精神史上不朽的丰碑。帕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大海的黑夜里,
  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
  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
  在人体的黑夜里,
  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
  世界,你一片昏暗,
  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
  这首名为《朦胧中所见的生活》的小诗虽然没有史诗那般深邃而幽远的特质,却能在简短的文字里表现出昂扬的生命激情和无穷的审美意味,堪称“以小搏大”,表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诗人。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丁美洲八国首脑联合向帕斯发出贺电,称他为“伟大的拉丁美洲人,我们大陆的骄傲”,甚至连与他有思想歧见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先后打电话发贺电向他表示祝贺。
  在《朦胧中所见的生活》里,“闪电”反复出现:“游鱼”是闪电,“鸟儿”是闪电,“白骨”是闪电,“生活本身”也是闪电。而“闪电”这一意象,充满原始的光和热,充满撕裂夜空的原力。不难看出,“闪电”在诗人心底象征着生命的激情。但“闪电”在诗中并不是一个实在的意象,它是以喻体的形式呈现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虚无”的意象。
  全诗分两节。第一节,实在的意象有“大海的黑夜”“穿梭的游鱼”“森林的黑夜”和“翻飞的鸟儿”。“大海”与“森林”无疑代表了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帕斯以“大海的黑夜”与“森林的黑夜”向读者营造出茫茫无际的浓黑的背景,整个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死寂中渴望着生机,黑暗里期盼着光明。“穿梭的游鱼”和“翻飞的鸟儿”恰恰就是希望所在,它们不是真正的“闪电”,却胜似真正的“闪电”。第二节在上一节的铺垫之下,很自然地过渡到“人体的黑夜”。“人体”这个意象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实在的也是虚无的。不管如何,“人体”都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和外在的世界一样也密布着无边的黑暗。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体。白的肉,红的血,青的筋,唯有骨头,粼粼的白骨才显出与黑夜不一样的颜色。这是残酷中的一点诗意的显现,也昭示着人性复苏的可能。正是有了这点可能,星星之火便可燎原。所以,“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比较而下,全诗最大的两个意象当属最后的“世界”与“生活”。它们都有“显”和“隐”的特色:世界既在眼前,也在天边;生活既在脚下,也在头顶的星空。两个意象囊括了前面的“大海”“森林”“游鱼”“鸟儿”。这一系列意象,依次推进,由小到大,由隐到显,由具体与抽象,诗人的情感也跃至峰巅。他情不自禁地呐喊:“世界,你一片昏暗,而生活本身就是闪电。”世界的黑暗仿佛一眼看不到尽头,绝望顿生,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帕斯告诉我们,出路就在“生活本身”,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本身。新生的勇气和世界的光亮将由此诞生——这是一道“人性的闪电”。
  帕斯的诗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但他抒情却不“滥情”。就拿这首小诗来说,在激情奔涌的浪潮下還蜿蜒着一条理性的暗河。“生活”“世界”,两个简单的词语组成的乃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终极哲学命题,至今还没有哪位哲学家能一劳永逸地给出一个明确答案。而帕斯伸出神奇之手,透过纷繁的世界表象直接抓取到生活也是世界的至理,那就是“生活本身”。大道至简,唯有帕斯这般“爱智慧”且有情感的人才能洞见。应该说,帕斯的诗多少受到一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帕斯的“存在”更温暖,更人性,更富有生命的激情。对世界的关注,最终还是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首小诗就充分体现了诺奖颁奖辞中所说的“完美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是凌空蹈虚,高居于个人之上,而是脚踏实地,深切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这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起点,也是“人道主义”的终点。
  反复诵读,这首诗的语言形式其实也颇具特色。系词“是”的大量使用,“×××是闪电”。如此,将诗意表达上升为哲学命题,哲学命题形象化为诗意表达:感性与理性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读来铿锵悦耳,有着斩钉截铁的力量。帕斯就这样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鼓舞着人们生活的信念。
  一首简短的小诗,没有晦涩的言词,没有丰沛的意象,却为欣赏者营造出激情暗涌而又温暖玄妙的意境,帕斯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另一位诺奖获得者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盛赞帕斯:“他留下了一条很深的痕迹,使得自己的崇拜者和反对者都深深为他的思想、他的美学意象以及他用智慧和激情所捍卫的价值观念而折服。”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其他文献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时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以当今社会生活为表现对象,关注时代热点,与读者心灵紧密相联,具有素材新鲜、思想向上、技法灵活等明显优势,其标题、立意、选材、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都是高考作文可资借鉴的宝库。  从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实际情况看,时文与高考满分作文如影随形。时文元素,在高考作文里随处可见,借鉴时文笔法为文,以新颖的形式、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诗歌的复苏与繁荣,“口语诗”的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什么是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平常的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长得像我/但是比我纯洁”,这是赵旭如的《女儿》,它无疑是一首口语诗。诗人杨森君旅途中创作的《长途汽车上打瞌睡的人》,也是一首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口语诗——  我紧挨着一个女孩坐着  故意打瞌睡慢慢把头偏过去  最后整个上半身都靠在她身上  座位后面  一名陌生男子以为 
期刊
《寻人启事》这篇微型小说题目本身有点“俗”,但其情节却是曲折起伏,巧设悬念,蕴藉隽永,引人入胜。  1.苛刻而浓烈的母爱  《寻人启事》中的母亲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心思全用在了挣钱上,而且对女儿日常生活的要求太严格,望女成凤之心甚切,很少面对面同女儿促膝交流,使女孩产生了母亲并不爱自己的误解,以致于女孩产生了离家出走以“报复”母亲的幼稚念头。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实证明,貌似冷酷的母亲是深爱着
期刊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会“猜”:看小说、电影,猜情节会如何发展;看球赛、看赛马,猜结局会怎样……你一定“猜”过别人的心思、举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  人类常靠“猜”而有新的发现:哥伦布猜测地球是圆的而找到新大陆;哥白尼猜想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开启天文学的新途;牛顿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将月球拉住,从而发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万有引力的强度。  请以“猜”为题,自定
期刊
【技法阐释】  人的成长过程,一般以年岁作为标志。每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以铺陈排比的方式,将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一年龄段的经历表述得铿锵顿挫,有条不紊,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出她的知书达礼、才艺双全。这种围绕既定的主旨,采用年岁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
期刊
为了更好地适应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新型写作要求,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大量写作训练,尝试建立一套新型的写作模型。模型基本思维进阶立足于传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各个层面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综合,体现出任务性与时代性。细致说来,共分七个步骤。  一、明确任务,定向概括,呈现焦点  任务驱动型写作材料以叙事性材料为主,内容常涉及时政新闻,往往极具争议性。正式进入写作程序之前,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
期刊
一、引题启发  ■  ■  先看“蝴蝶效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用计算机研究气象时,发现一个极为细微的初始数据的改变,会导致巨大的结果差异,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设: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其内在的根据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
期刊
初读苏联作家康·麦里汉的小说《隧道》,感叹这是一个讲述可悲、可叹、可怜的父子关系的故事。但在阅读中发现,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这些情节成了理解小说内容的障碍。笔者尝试以解构阅读的方式,来扫清小说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一、梳理情节,解构谎言  小说讲述了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作为修道工的父亲却因为要修理故障的隧道铁轨而无法和儿子见面,最终父子错失
期刊
诗歌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它与其他美好的事物一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就是热爱生命,无数的诗人以诗歌为生活的最高境界,将诗歌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像血液在血管里流动,像心跳在脉搏里律动。诗歌就是诗人神思畅游的江河湖海,诗歌就是诗人情感慰藉的鸟兽虫鱼,诗歌就是诗人灵魂沉迷的日月星辰。譬如月亮,月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广大诗人的精神情人,曾让多少诗人沉醉其间,吟哦出多
期刊
很多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觉得身边小事平淡无奇,平铺直叙又乏善可陈,常常为自己的文章单调、枯燥而头疼不已。很欣赏每年高考之后刊出的优秀记叙文,但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文呢?同学们脸上全是问号?其实,高分记叙文具备的条件不外乎精准的审题、独特的选材、诗化的语言还有巧妙的构思。今天笔者将着重谈谈记叙文的构思,以下是几点浅见。  一、悬疑勾心弦  一篇文章要是被人一眼望穿,看第一段就知道最后一段是什么,那谁还有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