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高僧传的文学特色研究——以第三世土观·洛桑却吉尼玛为个案

来源 :青藏高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文高僧传记的最大特点是文史合璧。高僧传的作者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无论传记主人公以及他生平记录的真实性多高,其写作过程中,对资料的选择、连缀均存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使得传记无法避免成为一个被“创作”出的产品。《二世土观传》《章嘉国师传》都采用了议论文与记叙文文体相结合的形式,高僧传的叙事风格独特,依传主客观的生平历史情节发展顺序来“直叙”“顺序”和“插叙”的手法;讲究语言的“雅”与“美”,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清晰流畅。由此,传记的主题与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也就
其他文献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法律法规、金融产品创新均取得巨大的成绩。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金融专业一门核心课程的《证券投资学》,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实训条件、体系等比较落后,投资实战方面更是处于空白。2018教育部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因此,文章在“金课”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实训“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对《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训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构建出一个全新的“课内实训+仿真实训+社会实训”三位一体实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当前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和精髓内容,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了了解精准扶贫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研究方法,通过多领域比较分析,发现精准扶贫近几年受学界关注度趋于平缓,单独的作者发文量较多,但是作者和机构之间合作、交流少,基础文献影响力不够。通过聚类图谱关键词共现和时间分布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注度的演变脉络。未来精准扶贫的研究趋势主要是围绕脱贫户返贫风险、精准脱贫成效评估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等开展相关研究。
以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为理论依托,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建议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动,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大学生的心流体验,提
普遍认为,非认知技能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明确要求,产教融合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非认知技能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较强的认知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进入职场之后所亟需的职场态度、职业道德、耐挫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技能等五个方面非认知技能。立足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短板、认识偏差、企业在非认知技能培养中的重要主体功能难以发挥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构建产教融合的组织、课堂、导师和考核四条互联通道,形成管理、教学、师资和评价合力四股非认知技能培养合力
中国优秀传统伦理话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道德文明,是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话语体系,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世界话语权的重要一环.做好外交场合中的优秀传
研究发现,“只”和“only”在句法上位置不同,后者位置更灵活,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语义上,“只”和“only”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only”可译为“只有、只是、只能、只会”等。语料分析发现,英语母语者不仅会因为“只”和“only”的用法差异而产生“只”的遗漏和错序偏误,而且会产生“只”类词之间的混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只”类词和“only”在句法、语义上的对比分析,对留学生出现的遗漏、错序、混淆偏误进行讲解,并辅以易混淆词辨析训练,帮助留学生及时巩固和掌握目的语相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青海省循化县不仅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还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其中,红光村以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红色遗址(迹)为载体,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在当地的革命斗争为主线,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等方式,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鲜活事例,作为新形势下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与价值的创新实践方式。因而,红光村为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板经验。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中蒙俄三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尤其是伴随着口岸开放政策的落实与出境条件的放宽,文化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另一方面对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构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中蒙俄边境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与我国良好国际国家形象的构建。本文通过对影响满洲里口岸文化旅游发展因素的分析,探讨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对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意义。
“以诗论赋”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批评形态与构成因素。其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批评形态,旨在以诗歌中格法或鉴评的审美取向为范式,镜鉴到赋文的理论建构中,以考察赋论的形态特征、批评意蕴、创作方式、价值影响等内涵。清代赋话“以诗论赋”现象是赋论家独特的批评方式,亦是赋话批评体系中卓然别裁的组合成分,藉此可进一步窥探赋话的学理演进与内涵迁转。今以赋话为中心,梳理“以诗论赋”的批评征象,就其批评传统、演进形态、历史成因、批评互鉴予以省察,同时对该现象与赋评话语独立的关系进行读解及阐发。
长期以来,关于西藏西部“阿里三围”的具体所指,古今文献记载颇不统一,主要分歧还是在于对吉德尼玛衮第三子德祖衮辖地的记载。早期文献多称象雄,后期文献多称桑斯噶及相关区域。笔者认为出现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后期喜马拉雅南部的桑斯噶在政治上的崛起和藏族史学家对其认知的变化,而前期的象雄故地在历史风雨中早已被普兰、古格等势力分割代替,不复存在。至17世纪80年代在阿里噶本时期又称普兰、古格、日土三个区域为三围,并一直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