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敬的李亚书记、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农民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美丽的牡丹之都洛阳如期举办。本届论坛以“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主题,邀请管理者、专家、机构和农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谋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之举,共商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之策,对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谋划布局“十四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本届论坛,韩长赋部长专门就办好论坛提出明确要求,在此,我谨代表农业农村部、代表韩长赋部长,对参加论坛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一、坚定不移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基础。今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一贯重视,把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摆在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议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整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迎来新使命、新挑战、新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农业也正加快由传统向现代升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意义尤为重大。
一是产业形态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国流转耕地面积5.12亿亩,37%的耕地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化,覆盖农户近400万户。专业化生产加快,品种专用、生产定制、标准严格、流程规范的生产形式日益普遍。融合化发展成趋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不可逆转,農民素质提升必须跟上步伐、与之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是农村社会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更要关注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统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村民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农民体育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都比以往更加需要专门人才支撑。我到各地调研,听到最多的,就是农村缺人才、缺干部、缺能人,缺少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挥引领、支撑、服务作用,不少工作难以在农村真正落实落地。
三是农业从业者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一方面,2018年我国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53岁,比十年前提高6.8岁,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确保有人种地、有人兴村,必须加快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通过提高个体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效率应对结构性变化的挑战。同时,对于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担负着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使命,更加需要依赖有效的组织来充分对接市场,亟需创新培养形式,把他们培养成市场化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返乡下乡创业热潮方兴未艾,返乡人员总量达到740万人,年增速超过100万,成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补充,迫切需要帮助他们熟悉农业产业特点、补齐农业知识短板,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人才回流农村。
二、促进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关键之举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高素质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质增效,努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高素质农民培养目标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真正以农民为主体,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与农村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教育培训重点任务。主要是三个“着力”。要着力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突出培训重点群体,主要面向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和产业扶贫带头人等对象,强化学员遴选,坚持因材施教,推动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培训,提高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深入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基层组织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打造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强化评价与考核,把农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助力农民成长、成功、成才为最大成绩。
要着力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优质资源集聚机制,高素质既是培养对象的标准,也是对教育培训资源的要求,要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心态,统筹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真正实现在产业链上、在生产实践中推进人才培养。加快形成分层次培养机制,部、省、市、县各级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分层培训的新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差异互补的立体化、多元化培养体系。建立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探索培训时长、学分、证书转换互认,畅通各层次教育培训渠道,实现“两条腿”协调同步。
要着力夯实巩固基础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使用好云上智农App,推进各省各地落地对接、推广应用和拓展开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加大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助力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加强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加大师资轮训与知识更新力度,培养一批来自院校接地气的理论教师和创业导师,培养一批来自推广队伍的产业技术讲师,培养一批管理干部成为政策宣讲师,培养一批生产一线带头人成为实训讲师。打造精品教材,加强音视频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源开发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推动制度建设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像江苏昆山、陕西宝鸡、四川崇州等地,近年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定向政策扶持等制度创新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好做法要坚持、好模式要推广。
三、努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局面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责任,要集众智、汇众力,努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局面。
一是形成部门联动合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担当、强化领导,推动多部门共商、共管、共建,在制度探索、财政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履行主要职能、强化协调保障,凝聚多方面资源力量做好这篇大文章。
二是拓宽工作平台载体。着力做好全国十佳农民、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的遴选资助和宣传推广,树典型、立品牌,带动农民全面发展。打造好发展报告、发展指数、“十大宣介”等“五张名片”,持续办好发展论坛。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优势,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新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主动支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支撑。随着农业产业形态、农民组织形式、农村治理方式等深刻变化,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将更加拓展、内涵会更加丰富、机制要更加灵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要跟上。今年部里组建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央农广校成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示范,各地也要加强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工作规律等方面研究探索,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使命崇高、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携手共进、开拓创新,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新贡献!
大家早上好!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在美丽的牡丹之都洛阳如期举办。本届论坛以“搭建平台、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为主题,邀请管理者、专家、机构和农民代表等齐聚一堂,共谋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之举,共商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之策,对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谋划布局“十四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本届论坛,韩长赋部长专门就办好论坛提出明确要求,在此,我谨代表农业农村部、代表韩长赋部长,对参加论坛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
一、坚定不移培养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基础。今年8月19日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教育培训的一贯重视,把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摆在了乡村振兴的重要议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整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迎来新使命、新挑战、新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农业也正加快由传统向现代升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意义尤为重大。
一是产业形态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国流转耕地面积5.12亿亩,37%的耕地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规模化,覆盖农户近400万户。专业化生产加快,品种专用、生产定制、标准严格、流程规范的生产形式日益普遍。融合化发展成趋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不可逆转,農民素质提升必须跟上步伐、与之适应。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是农村社会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统筹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更要关注农民生活、农村生态。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统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农村基础条件改善、村民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农民体育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都比以往更加需要专门人才支撑。我到各地调研,听到最多的,就是农村缺人才、缺干部、缺能人,缺少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来发挥引领、支撑、服务作用,不少工作难以在农村真正落实落地。
三是农业从业者新变化对农民素质提出新要求。一方面,2018年我国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53岁,比十年前提高6.8岁,老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确保有人种地、有人兴村,必须加快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通过提高个体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效率应对结构性变化的挑战。同时,对于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担负着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使命,更加需要依赖有效的组织来充分对接市场,亟需创新培养形式,把他们培养成市场化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返乡下乡创业热潮方兴未艾,返乡人员总量达到740万人,年增速超过100万,成为农业劳动力的重要补充,迫切需要帮助他们熟悉农业产业特点、补齐农业知识短板,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人才回流农村。
二、促进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关键之举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高素质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全面提质增效,努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高素质农民培养目标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真正以农民为主体,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对接、与农村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要准确把握新阶段教育培训重点任务。主要是三个“着力”。要着力提升教育培训质量。突出培训重点群体,主要面向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和产业扶贫带头人等对象,强化学员遴选,坚持因材施教,推动分层分类分模块按周期培训,提高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深入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培养100万基层组织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社会事业带头人,打造100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强化评价与考核,把农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助力农民成长、成功、成才为最大成绩。
要着力创新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优质资源集聚机制,高素质既是培养对象的标准,也是对教育培训资源的要求,要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心态,统筹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资源,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真正实现在产业链上、在生产实践中推进人才培养。加快形成分层次培养机制,部、省、市、县各级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分层培训的新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差异互补的立体化、多元化培养体系。建立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探索培训时长、学分、证书转换互认,畅通各层次教育培训渠道,实现“两条腿”协调同步。
要着力夯实巩固基础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使用好云上智农App,推进各省各地落地对接、推广应用和拓展开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加大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力度,助力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加强教育培训基础建设,加大师资轮训与知识更新力度,培养一批来自院校接地气的理论教师和创业导师,培养一批来自推广队伍的产业技术讲师,培养一批管理干部成为政策宣讲师,培养一批生产一线带头人成为实训讲师。打造精品教材,加强音视频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源开发建设,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推动制度建设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像江苏昆山、陕西宝鸡、四川崇州等地,近年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定向政策扶持等制度创新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好做法要坚持、好模式要推广。
三、努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局面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时间紧迫、时不我待。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责任,要集众智、汇众力,努力开创高素质农民培养新局面。
一是形成部门联动合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担当、强化领导,推动多部门共商、共管、共建,在制度探索、财政投入等方面形成合力,履行主要职能、强化协调保障,凝聚多方面资源力量做好这篇大文章。
二是拓宽工作平台载体。着力做好全国十佳农民、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的遴选资助和宣传推广,树典型、立品牌,带动农民全面发展。打造好发展报告、发展指数、“十大宣介”等“五张名片”,持续办好发展论坛。充分利用全媒体手段优势,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形式,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新面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主动支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支撑。随着农业产业形态、农民组织形式、农村治理方式等深刻变化,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将更加拓展、内涵会更加丰富、机制要更加灵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要跟上。今年部里组建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央农广校成立了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研究智库,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示范,各地也要加强基本情况、发展趋势、工作规律等方面研究探索,为政府决策和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使命崇高、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携手共进、开拓创新,为乡村人才振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