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
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通常不是会令人愉快的伙伴。优秀的斯坦福大学医疗经济学家维克托·富克斯总爱说:“有些人在自己睡着时说话,经济学家却在别人睡着时说话。”
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经济学?经济议题是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不只包括工作与收入,也包括健康、教育、退休生活及国家未来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如果你在日常沟通中涉及经济议题,常需要具备“言之有物”的能力。也许你早已知道这可不容易:当你正客气地聊到最低工资、预算赤字或全民保健时,有人轻率地插话:“可是经济学原理说的是……”而且像跳针似的重复。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那么,需要懂多少经济学,你才敢参与社交或专业谈话?赫伯特·斯汀以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的身份担任多种职务近50年,他曾说:“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在这愤世嫉俗的时代,也许这说法并不令人惊讶,但重点是,你不必具备经济学终身教授的资格,就可以在大部分的日常经济讨论中坚持看法,你只需要搞懂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就够了。我们先从3个基础问题开始: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2.应该如何生产?3.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3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或是低收入、高收入社会。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着一条光谱来思考是有帮助的。光谱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政府机关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来消费。在光谱的另一端,你可以想象有一个社会,由个人决定这3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在真实世界里,只有极少数的社会处于这两个极端。
沿着这条光谱移动,我们从一端开始,政府在这里只提供市场经济的基础:追诉盗窃、履行合约、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基础建设(例如国防),这常被称为“守夜人国家”。沿着光谱再往前,你可以想象一个社会稍微放宽政府的职责范围,将道路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纳入。再接下来,有可能是所谓的社会保障网:国家养老金制度(比如社会救济)与医疗保险制度。若是治理范围更广的政府,可能会支持某些产业(如农业),甚至拥有其部分股权;政府可能会控制食物或基本消费品(如住宅)的分配。在另一个极端,你可以想象有一个政府分配全部工作、住房及全部食物;政府决定了每个人该做什么及每样东西的价格。
02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我们现今的世界,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消费品,也经常通过一个涉及全球的复杂过程来生产,让我们以铅笔为例。1958年,经济学教育家伦纳德·里德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铅笔》(I,Pencil),描述铅笔绝妙的生产过程。木材来自北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砍伐、运送和加工。铅是斯里兰卡生产的石墨与密西西比州开采的黏土之混合物,铅笔外观的黄色涂料是用蓖麻子做成的,需要三个步骤(种植、运送、制成涂料)。支撑橡皮擦的黄铜套管是用锌、铜和镍合成的,它们也必须被开采、运送与提炼。橡皮擦是印尼的蔬菜油、意大利的浮石与各种黏性化学制品的混合物。想象一下,光是做橡皮擦就需要多少步骤?在这篇文章中,里德宣称没有人可以独自从头包办制作铅笔,而他很可能是对的。
铅笔是可能被随意抛弃的小物件,但是,制作一支铅笔所花费的功夫,仔细想想是令人惊叹的。更令人惊讶的是,社会上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它是如何办到的?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果你经营冰激凌生意,设计标签与照顾乳牛的人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从不同地区取得合适的工人和合适的资源,就有更好的生产力。随着不断练习,技术工人通常会变得更有生产力。在汽车制造业,组装线上的工人通常最能想出执行任务的新方法。当需要服务时,无论是找医生还是美发师,我们都想找有经验且专业的人。有些组织也朝专业化发展,聚焦于一个或数个所谓“核心能力”的企业,会比试图做所有事的企业做得更好。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如果没有规模经济,每个小城镇都将会有很小的工厂,生产非常少量的汽车、冰箱、衣服和其他产品。但是,在一个善用规模经济的世界,一个地区会大量生产一种东西,然后和生产别种东西的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分工不只在一家厂商内部发生,也在一个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发生。高收入社会通常比低收入社会有较大规模的分工,富国的老百姓不需要知道电子学、纺织或制乳方面的任何事情,不需要知识或技能来生产消费者需要的每样东西,因为专业化与贸易提供了获得智能手机与切达干酪的管道。相反,你可以购买那些内含各种不同知识的商品,然后借由你自己高度专业的工作来支付这些消费。市场经济就是协调这种精密分工的社会机制。
03
仓库管理经济学
如何调节进出仓库的东西呢?
有个比喻可帮助你了解高度分工的社会。想象一下,整个社会生产的所有商品,可以收纳在一个仓库里。当你生产出某个东西,就把它带到前门入库;当你想买某个东西,就绕到后门取货。分工意味着我们都在生产不同的东西,并把它们送进这个大仓库。结果出现了一个现象:进入仓库的东西跟离开仓库的东西必须是一样的。生产或储存一个没人要用或没有特别功能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个要避免发生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仓库后门等待某个买不到的商品。
那么,该如何调节进出仓库的东西呢?很不幸,靠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不是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想一想宿舍里的冰箱:宿舍里有个共享冰箱,你会把东西放进去,并希望每个人都会把他用过的东西偿还回来,也希望自己在想喝咖啡时总有牛奶可加,但结果每个打开冰箱的人都发现,里面总是塞满酸掉的牛奶和腐坏的比萨。可见,这个方法在学生宿舍是行不通的。在一般社会,一样行不通。 社会需要一个制度,制定出人们送进仓库及从中取出的商品的价值,以及可以连接双方的某种方式。如果某人把一个没人要的产品送进仓库,那么它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某人把东西送进仓库,而仓库里已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但只有少数人需要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很低。相反,若是很多人渴望且几乎买不到它,那么这个产品就有较高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里,送进仓库及从中取出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在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值就是它的价格—付一个价钱买商品,这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机,使他们需谨慎选择从仓库里取出的东西,且不能取出超过需要的数量。市场经济里的劳动价值,则表现在支付的工资或薪水上,这又提供了动机,使人们愿意提供对别人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机制与供需的力量是市场经济如何协调人们的分工,并且使进出市场经济这个大仓库的商品互相配合的方法。
新书速递
北野武自述
作者:[日]北野武
[法]米歇尔·特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定价:39.00元
本书的副标题叫“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是北野武的最新自传,讲述了他作为贫民区的孩子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历程。同时,在北野武的叙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孕育他成长的土壤—日本社会的变迁。
历史的峡口
作者:王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定价:79.00元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钩沉历史,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资源。
社交红利2.0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定价:42.00元
大型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开始显露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有一个独特现象与这一结果相伴相生,即新应用或服务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就像用户在等待它一样,随即便开始了病毒式扩散,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通常不是会令人愉快的伙伴。优秀的斯坦福大学医疗经济学家维克托·富克斯总爱说:“有些人在自己睡着时说话,经济学家却在别人睡着时说话。”
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经济学?经济议题是我们生活中很多重要事情的核心,不只包括工作与收入,也包括健康、教育、退休生活及国家未来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如果你在日常沟通中涉及经济议题,常需要具备“言之有物”的能力。也许你早已知道这可不容易:当你正客气地聊到最低工资、预算赤字或全民保健时,有人轻率地插话:“可是经济学原理说的是……”而且像跳针似的重复。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那么,需要懂多少经济学,你才敢参与社交或专业谈话?赫伯特·斯汀以美国政府经济学家的身份担任多种职务近50年,他曾说:“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在这愤世嫉俗的时代,也许这说法并不令人惊讶,但重点是,你不必具备经济学终身教授的资格,就可以在大部分的日常经济讨论中坚持看法,你只需要搞懂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就够了。我们先从3个基础问题开始: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2.应该如何生产?3.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这3个问题是每种经济制度乃至每个社会的基础,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社会,或是低收入、高收入社会。寻找问题的可能答案时,沿着一条光谱来思考是有帮助的。光谱的一端是政府完全管制:政府机关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来消费。在光谱的另一端,你可以想象有一个社会,由个人决定这3个问题的答案。当然,在真实世界里,只有极少数的社会处于这两个极端。
沿着这条光谱移动,我们从一端开始,政府在这里只提供市场经济的基础:追诉盗窃、履行合约、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基础建设(例如国防),这常被称为“守夜人国家”。沿着光谱再往前,你可以想象一个社会稍微放宽政府的职责范围,将道路和教育等公共服务纳入。再接下来,有可能是所谓的社会保障网:国家养老金制度(比如社会救济)与医疗保险制度。若是治理范围更广的政府,可能会支持某些产业(如农业),甚至拥有其部分股权;政府可能会控制食物或基本消费品(如住宅)的分配。在另一个极端,你可以想象有一个政府分配全部工作、住房及全部食物;政府决定了每个人该做什么及每样东西的价格。
02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我们现今的世界,即使是看起来简单的消费品,也经常通过一个涉及全球的复杂过程来生产,让我们以铅笔为例。1958年,经济学教育家伦纳德·里德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铅笔》(I,Pencil),描述铅笔绝妙的生产过程。木材来自北加利福尼亚州,在那里砍伐、运送和加工。铅是斯里兰卡生产的石墨与密西西比州开采的黏土之混合物,铅笔外观的黄色涂料是用蓖麻子做成的,需要三个步骤(种植、运送、制成涂料)。支撑橡皮擦的黄铜套管是用锌、铜和镍合成的,它们也必须被开采、运送与提炼。橡皮擦是印尼的蔬菜油、意大利的浮石与各种黏性化学制品的混合物。想象一下,光是做橡皮擦就需要多少步骤?在这篇文章中,里德宣称没有人可以独自从头包办制作铅笔,而他很可能是对的。
铅笔是可能被随意抛弃的小物件,但是,制作一支铅笔所花费的功夫,仔细想想是令人惊叹的。更令人惊讶的是,社会上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它是如何办到的?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果你经营冰激凌生意,设计标签与照顾乳牛的人很可能不是同一个。从不同地区取得合适的工人和合适的资源,就有更好的生产力。随着不断练习,技术工人通常会变得更有生产力。在汽车制造业,组装线上的工人通常最能想出执行任务的新方法。当需要服务时,无论是找医生还是美发师,我们都想找有经验且专业的人。有些组织也朝专业化发展,聚焦于一个或数个所谓“核心能力”的企业,会比试图做所有事的企业做得更好。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如果没有规模经济,每个小城镇都将会有很小的工厂,生产非常少量的汽车、冰箱、衣服和其他产品。但是,在一个善用规模经济的世界,一个地区会大量生产一种东西,然后和生产别种东西的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分工不只在一家厂商内部发生,也在一个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发生。高收入社会通常比低收入社会有较大规模的分工,富国的老百姓不需要知道电子学、纺织或制乳方面的任何事情,不需要知识或技能来生产消费者需要的每样东西,因为专业化与贸易提供了获得智能手机与切达干酪的管道。相反,你可以购买那些内含各种不同知识的商品,然后借由你自己高度专业的工作来支付这些消费。市场经济就是协调这种精密分工的社会机制。
03
仓库管理经济学
如何调节进出仓库的东西呢?
有个比喻可帮助你了解高度分工的社会。想象一下,整个社会生产的所有商品,可以收纳在一个仓库里。当你生产出某个东西,就把它带到前门入库;当你想买某个东西,就绕到后门取货。分工意味着我们都在生产不同的东西,并把它们送进这个大仓库。结果出现了一个现象:进入仓库的东西跟离开仓库的东西必须是一样的。生产或储存一个没人要用或没有特别功能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个要避免发生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仓库后门等待某个买不到的商品。
那么,该如何调节进出仓库的东西呢?很不幸,靠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不是一个务实的解决方案。想一想宿舍里的冰箱:宿舍里有个共享冰箱,你会把东西放进去,并希望每个人都会把他用过的东西偿还回来,也希望自己在想喝咖啡时总有牛奶可加,但结果每个打开冰箱的人都发现,里面总是塞满酸掉的牛奶和腐坏的比萨。可见,这个方法在学生宿舍是行不通的。在一般社会,一样行不通。 社会需要一个制度,制定出人们送进仓库及从中取出的商品的价值,以及可以连接双方的某种方式。如果某人把一个没人要的产品送进仓库,那么它就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某人把东西送进仓库,而仓库里已有很多类似的东西,但只有少数人需要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很低。相反,若是很多人渴望且几乎买不到它,那么这个产品就有较高的价值。
在市场经济里,送进仓库及从中取出的商品的价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在市场经济里,商品的价值就是它的价格—付一个价钱买商品,这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动机,使他们需谨慎选择从仓库里取出的东西,且不能取出超过需要的数量。市场经济里的劳动价值,则表现在支付的工资或薪水上,这又提供了动机,使人们愿意提供对别人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机制与供需的力量是市场经济如何协调人们的分工,并且使进出市场经济这个大仓库的商品互相配合的方法。
新书速递
北野武自述
作者:[日]北野武
[法]米歇尔·特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定价:39.00元
本书的副标题叫“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是北野武的最新自传,讲述了他作为贫民区的孩子一步一步实现梦想的历程。同时,在北野武的叙事中,我们得以窥见孕育他成长的土壤—日本社会的变迁。
历史的峡口
作者:王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7月
定价:79.00元
本书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定格这一场宏大叙事的若干镜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国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国之北京,钩沉历史,把这些故事放在更加辽阔的背景下书写,更能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明资源。
社交红利2.0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9月
定价:42.00元
大型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开始显露出更为惊人的力量。有一个独特现象与这一结果相伴相生,即新应用或服务一进入社交网络就即时引爆,就像用户在等待它一样,随即便开始了病毒式扩散,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