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我\本我到自我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8231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相关理论,对家庭伦理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二十多年来家庭伦理剧中角色的人格变迁轨迹,即由追求超我、释放本我到展示自我的转变过程。
  关键词:家庭伦理剧 角色 超我 本我 自我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近来一部热播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你是我兄弟》,讲述了父母早逝的四兄弟成长的故事。剧中作为长子的马学武,为了照顾三个弟弟,辍学进工厂,娶了大自己七岁的女人,历经了下岗和创业的种种艰辛。然而与以往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忍辱负重、乐观上进的“老大”们不同,性情憨厚胆小的马学武对弟弟们的疼爱方式却苛刻得接近“专治”,当弟弟们终于各有所成时,物质富足的他却怅然若失,对糟糠之妻不满,沉迷于赌博……剧中老大的变化引起了网络热议,有观众认为老大就应该包容豁达、无私奉献,赌博败家这样的事应该是某个不成器的弟弟的“任务”。更多观众在为老大沉沦而惋惜的同时,也为老大这个角色的塑造拍案叫绝,认为该剧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将人物的性情转变描摹得自然真实,角色塑造得丰满逼真,打破了以往“高大全”式的人物塑造模式。换句话说,这样的角色才让人觉得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许多困惑由此而生——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中究竟该塑造什么样的人物角色才叫真实呢?“高大全”式的英雄楷模是真,卑鄙险恶的阴谋小人是真,还是优缺点并存、好事坏事都沾边的普通人是真?究竟是追求艺术的真实还是遵循生活的真实?
  既然艺术是源于生活的,我们不妨先借助于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了解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在弗洛伊德晚期著作《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他将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具体地说,本我,是指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充满了生存所需的本能、欲望、冲动和生命力,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代表理性和常识,它遵循的是“唯实原则”。超我,则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对当代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进行一个全景式的鸟瞰,就会发现剧中的角色变迁虽然没有呈现出一种匀速轨迹,然而它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性状,大致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发展演变趋势,那就是从追求 “超我”到放逐“本我”,最终在生活细节中展示现实“自我”。
  中国当代家庭伦理电视剧,作为电视剧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深得广大电视观众喜爱和追捧。诸如早期的《篱笆·女人和狗》(1988)、《渴望》(1991),直到今天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你是我兄弟》,等等。这些家庭伦理剧或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哺养和敬孝,或展示兄弟姐妹无法割裂的手足之情,或反映家庭成员的爱情婚姻问题。总之,当代家庭伦理剧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不可避免的生活和伦理冲突为主题和语境,通过日常的情感纠葛、生活矛盾,表现一定民族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的电视剧。从表面上看,家庭伦理剧从未走出过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碎碎念,那么在这样一餐又一餐的生活麻辣烫背后,人物角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 塑造道德“完人”,追求 “超我”
  1991年冬天,有一个名字温暖了千千万万的中国电视观众——她就是温柔贤惠、逆来顺受的刘慧芳——电视剧《渴望》的女主角。此后各种版本的“刘慧芳”在多家电视台各领风骚,凭着质朴亲和的好人形象,赚取着不菲的收视率。《母亲》中母亲贞淑历经艰辛终于将四个子女拉扯长大成人;《女人的选择》中,春妮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的前途,为了妹妹独自忍受丧子之痛,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全部……不仅如此,一批“男人版”刘慧芳也争先恐后地挤进了这股时令大潮:《亲兄热弟》中,张国立扮演的大哥什么事都自己扛着,先离婚后下岗,但为了患绝症的三弟和浪子回头的四弟,还要死撑起整个家。还有《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养父》,等等。这些在家庭伦理剧中忍辱负重的角色,他们负载了善良、宽容、忍让、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遵循“道德原则”塑造的理想状态的完美人物。
  这些完美人物展现的正是弗洛伊德对人格分类的第三层:“超我”层面上的人格。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自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的欲求。这种“超我”的人格被电视剧创作者们单独择取进行艺术再加工之后,便形成了中国特色角色形象的基本创作模式,即“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下文称“完人”)。这种模式体现在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编码过程中时,主创人员极力突出“完人”在面对常人欲望与英雄追求之间的矛盾时对后者的勇敢选择,从而使其超出常人,供人景仰,为人们提供一种人文远景和审美理想。
  然而,在这种格局下,人物是一个概念化的符号,性格单一而突出易辨,心理层次简单鲜明。所以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实现了“超我”的“完人”,也是脱离了常人规范的“完人”,失去了与常人相沟通的地方,因而令观众敬而远之。在这样的剧作中,观众虽然把自己的认同投向“完人”,但是也充分地感受到做一个“完人”的沉重与艰辛,感受到不能胜任的疲惫。所以,理智上认同“完人”的同时,潜意识中又在排拒着对“完人”的归依。
  与主流叙事话语中塑造的“完人”的“超我”人格形成鲜明对比,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叙事语境下“本我”的欲望在大陆家庭伦理剧中被尽情释放。
  二 在欲望中释放“本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价值并存,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开放与生机,另一方面也必然伴生价值评判标准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以及道德尺度的混乱、失落及滑坡现象。这些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与传统电视剧中的“完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观众对“高大全”式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和抵触情绪。于是,为了保证收视率的稳定和进一步攀升,在家庭伦理剧的剧本创作中,用“反常伦理”的人物关系结构故事的做法悄然出现,并有逐渐蔓延之势。
  “男女间的背叛可分为三种:身体的背叛,心的背叛,身心的背叛。”(《中国式离婚》)没有背叛就不是家庭伦理剧。对婚姻家庭的背叛一度成为大陆家庭伦理剧的热门核心情节。在《来来往往》、《让爱做主》、《过把瘾》、《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回家的诱惑》等电视剧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与信任危机被肆意铺陈,看似平常的家庭生活却演绎着轰轰烈烈的非常态人生。金钱、欲望、暴力、背叛、复仇……成为这类家庭伦理剧的卖点,剧中着力强调个人意志、快乐至上,混淆感情与道德的界限,刻意释放人格中“本我”的欲望。弗洛伊德对“本我”做过专门的分析,他认为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是人格层次中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受“惟乐原则”的支配。
  因此,当电视剧编导们将人格层面中最原始的“本我”视作人物原型进行创作时,对本能及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便成为刺激收视率的惟一要素。这类家庭伦理电视剧往往以奇特的人物关系、破碎的婚姻情感、悲惨的生活境遇作为剧作的支撑,对转型期社会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肆意夸大和变形。
  由于受到家庭观赏模式限制,观众在家中观看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时候,“自我”的防范意识比较强,不容许未经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本我”大摇大摆地出来活动。因而,商业化的电视剧通常打着“艺术来源于生活”、“让观众了解残酷现实”的旗号,将人格中的“本我”稍加乔装粉饰,便当做真实完整的人格推上荧屏,既解除了观众的防备,又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也曾一度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事实上,电视剧的乔装表现所产生的效果丝毫不比电影或其他传播介质赤裸裸的表达逊色,它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态所造成的强烈暗示,反而对观众具有更大的挑逗性,客观上宣扬了“善有恶报”的错误观念,颠倒了主流道德理念和人格品质。
  历经了观众对“超我”的崇拜和对“本我”的猎奇之后,这些曾经取得收视辉煌的电视剧角色最后只落得一个“假”字。观众对大陆家庭伦理剧的热情一度陷入低迷。
  三 在生活细节中展示现实“自我”
  上世纪90年代,央视引进了几部韩国家庭伦理电视剧,韩国的编导注重对血缘亲情、伦理美德、爱情婚姻等题材的细腻开掘,着力表现平凡人物的心路历程。诸如《看了又看》、《说不出的爱》等电视剧,通过朴实幽默的生活细节,展示了韩国社会家庭生活的现状,散发着柴米油盐气息的同时让人倍感温馨。面对韩国家庭伦理剧的冲击,在经历了向“超我”和“本我”的两极发展之后,大陆家庭伦理剧的编创者们转而学着在细腻的生活中展示现实的“自我”,先后推出了《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和《你是我兄弟》等重磅新剧,这批家庭伦理剧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巧妙融合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轻喜剧式的叙事风格,为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以《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该片创下北京卫视电视剧开播平均收视率最高数据10.91%,故事背景设置在当前,融入了“后离婚时代”、高房价、高失业率、八零后婚姻等时下热点问题,讲述了几个不同性格的媳妇与婆婆之间打打闹闹而又充满温情的故事。剧中的家庭成员里既没有高大全式的理想完人,也没有道德沦丧的卑鄙小人,只有根据“惟实原则”行事的现实版“自我”。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外界的欲望诱惑,剧中角色虽有动摇,但在道德规范的潜移默化下均能做到有节有制,从容应对。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代表理性和常识,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于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虽然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心理 “自我”层面的克制与满足相互作用,反映在家庭伦理剧中便成为角色在矛盾冲突中成长的动力。在这些电视剧中,以“惟实原则”为依据的“自我”游刃于“超我”的理想和“本我”的欲望之间,却比“超我”多了一层温馨的底色,戒除了“本我”过于急功近利的浮躁。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在对“自我”的展现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
  对日常生活的叙事让观众从中看到镜头以外的社会文化空间,以及社会变迁带来的人物心灵的阵痛和细微情感的变化,这种叙事便跃升到了审美的层次。2010年10月《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第10届中日韩电视剧制作论坛上获得优秀电视剧一等奖,继而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届东京国际电视节上荣获“最佳海外电视剧”奖,为当代大陆家庭伦理剧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而今年年初在北京卫视播放的《你是我兄弟》,收视率突破了11%,获奖指日可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触手可及的家庭生活中,在琐碎小事表现力的挖掘中,在微妙细致的人物关系再现中,体现对现代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下“自我”的尊重和展示。
  
   参考文献:
   [1] [奥]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 [奥]弗洛伊德,林尘等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 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4] 杨秋:《中韩当代家庭伦理剧角色比较》,《文学艺术》,2010年第7期。
   [5]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电视剧“反常伦理”现象敲响创作警钟》,《中国电视》,2010年第10期。
   [6]《制片人:〈渴望〉没有更高的主旋律》,腾讯网,2007年10月16日。
  http://news.qq.com/a/20071016/000935.htm.
   [7]《〈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卫视落幕 创收视奇迹》,新浪网,2010年4月20日。
   http://ent.sina.com.cn/v/m/2010-04-20/17542936045.shtml.
  
   作者简介:杨秋,女,1982—,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2010级在读博士,助教,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国学热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思潮,但如何学习儒学思想和孔子学说中的精髓,则应是人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孔子思想中“尚武”的精神角度,来分析和探究儒学思想和孔子学说,从而告诉读者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关键词:孔子 儒家思想 尚武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品格高尚、安贫乐道和乐观坚毅的君子。子贡说孔子“温、良、恭、俭、让”,
期刊
摘要 苗族巫词是民间宗教的产儿,又是苗族先民的创造。它具有宗教—神话的因素、角色化的诗化叙事结构、独特的诗化语汇和丰富的多义性,值得文艺家们去发掘、研究。  关键词:苗族巫词 诗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一个善于用诗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民族,从远古的时候起,一直“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荷尔德林语)。因此,苗族巫词大多是押韵或押调的诗行,具有独具特色的诗化审美效果。  
期刊
摘要 语言变异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词义变异是其主要的体现形式。词义变异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现象。本文认为,将词义变异纳入语用研究的范畴,从模因论角度重新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这种现象的本质,看到其深层动因和理据。  关键词:模因 模因论 词义变异 复制 传播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语言的使用需要规范的制约,否则就易出现言语病而影响交际。然而,在
期刊
摘要 由菲利普·刘易斯提出的反常式忠实(abusive fidelity)打破了翻译对单一的意义追求,体现了译入语与原文的文化差异,还原了原文的文化特征。赛译《水浒传》(《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体现这一翻译策略的典型。赛珍珠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反映出她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尊重。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 反常式忠实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淑女”是一个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对“淑女”含义的理解与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本文对各种英语译文中有关“淑女”的翻译进行对比并加以重点分析,进而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兼具历史性和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同时也与译者的文化底蕴和世界观、审美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淑女 文化词 跨文化交际 翻译 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期刊
摘要 英语名词动用过程体现了人类基本的隐喻思维特征。概念隐喻理论不仅为名转动提供了认知理据,而且是诠释这一转换过程的重要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研究名转动有助于更好地揭示该语言现象产生的认知机制,并为进一步阐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关键词:名转动 概念隐喻 意象图式 隐喻映射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作为词类转换的一种,“名词转换为动词”(简称“名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词汇的异常搭配问题进行了语义分析,并说明了联想关系在词汇异常搭配中的作用以及语言语境对词汇异常搭配的影响,从而揭示其特殊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联想 词汇搭配 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3.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一定规范的表达形式,这使得语言使用者必须在遵守这种语言规范的前提下,顺利清楚地表达所
期刊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展开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翻译中的空缺层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相对于国外各种英语变体的研究,“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鉴于此,本文拟借用关联理论对“中国英语”的语用恰当性进行阐释,希望为中国英语的研究开拓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英语 关联理论 语用恰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各自的特点。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句子结构差别很大,进行英汉主语的对比分析,能让英语学习者知己知彼,从而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提高语言的输出质量。  关键词:主语 主题显著 主语显著 无灵主语 有灵主语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一 汉语主语  (一)汉语中主语的类型  汉语是象形文字,没有形态变化,它不具有词形
期刊
摘要 爱情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爱情悲剧尤为震撼人心。疾病和灾难是爱情悲剧产生的两大主因,在古今中外影片中都有经典的演绎。中美文化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交锋,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信仰是一致的,《山楂树之恋》与《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在遭遇疾病和灾难时又再现了不同民族心理和直观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泰坦尼克号》 爱情 悲剧 隐喻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9月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