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关系研究在中国从起步到趋于成熟,经历了漫长的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对于问题的解决仍然不容乐观。
关键词: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阶段概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欧美各国的著作以及在欧美各国留学过的中国研究者的著作的出版呈现盛况。例如1924年布赖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和贝尔的《国际关系理论》翻译出版,1928年萨孟武的《国际联盟与国际纠纷》等先后出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大转折点。国内知名高校纷纷成立国际政治系,1956年设立北京国际问题研究所,1958年创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之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国际关系学科也顺应时代,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日益成为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本学科理论分析工具的国际事务决策科学。与此同时,创办了10余种综合性的国际关系研究期刊,这些期刊包括《战略与管理》、《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察》等。
二、存在问题
(一)不注重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手段,没有研究方法就无法进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面对的是整个国际社会,而国际社会瞬息万变,不可能运用自然科学那样的严格方法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他们更喜欢求助于哲学、历史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对国际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解释。其次,研究方法单一:根据孙学峰对国际关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运用方法统计看,目前国内国际关系研究现状人员对历史分析的依赖程度很高,研究尚停留在以主观经验和个人灵感为研究依据和手段的阶段,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尚处于萌芽阶段。
(二)国际关系研究成为新闻评论或国际关系史研究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都写学术文章。国际关系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新闻作品而非学术著作。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有很多国际问题分析,“只是材料与事实的堆砌和对可能的原因与影响的主观罗列。它们与其被称作是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不如说是对基本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结果”。还有很多国际关系研究是对国际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考察,侧重对国际事件来龙去脉的描述,使得国际关系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问题缺失与理论崇拜
纵观王逸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一书,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几乎所有的“理论进步”都只是“理论引进的进步”,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创造。其次缺乏研究问题。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大行其道的仍是描述性思维传统,这种描述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西方理论的描述,另一种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由于不是以具体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从而带来了无论是在理论介绍还是经验陈述方面。因此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因果思维的传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匮乏的根源。
(四)学术规范差
学者们认为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失范表现在: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混乱、学术作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不健全、学术论文与著作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不标准、缺少健康积极的学术批评以及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可耻行为等。这些说法大致上没有错也比较中肯,“但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中最大的失范现象则是’学阀制度’或’学术霸权’”。国内的一些国际问题专家或学术权威及其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组建了具有古代门阀性质和宗法特征的学术群体,垄断了从评职称到评奖、从发表作品到申报项目、从参加研讨会到出国学习等各个领域的话语和权力霸权。
三、思考及总结
叶自成指出,中国引进介绍和借鉴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有中国的角度和中国的视野。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做好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和中国外交的研究;在国际关系历史的研究方面有必要認真研究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的思想与实践;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有必要挖掘中国思想家们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中,许多问题也有必要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的视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孙学峰、阎学通提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往往要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结论为基础,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进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研究,防止选择无法回答的问题并有助于找到前沿性问题。
其次,还有学者指出,应该加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推动理论和历史之间的对话,促进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重视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学术体制、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关乎学科未来之长久发展,非短期内所能立就,但学界同人倘能就此形成共识且身体力行,则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鉴于此,有必要在学术界实施研究方法的教育及普及。
总之,面对上述诸多问题,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有必要共同努力,拓展我们的研究方法,增强我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只要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改变轻视研究方法的态度,努力讲求研究方法,大力加强研究和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力求走一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道路,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整体水平一定会迈向一个新台阶,从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成熟与繁荣。
关键词: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阶段概况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欧美各国的著作以及在欧美各国留学过的中国研究者的著作的出版呈现盛况。例如1924年布赖斯的《国际关系理论》和贝尔的《国际关系理论》翻译出版,1928年萨孟武的《国际联盟与国际纠纷》等先后出版。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大转折点。国内知名高校纷纷成立国际政治系,1956年设立北京国际问题研究所,1958年创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之后中国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国际关系学科也顺应时代,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日益成为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本学科理论分析工具的国际事务决策科学。与此同时,创办了10余种综合性的国际关系研究期刊,这些期刊包括《战略与管理》、《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观察》等。
二、存在问题
(一)不注重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手段,没有研究方法就无法进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面对的是整个国际社会,而国际社会瞬息万变,不可能运用自然科学那样的严格方法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他们更喜欢求助于哲学、历史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对国际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解释。其次,研究方法单一:根据孙学峰对国际关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运用方法统计看,目前国内国际关系研究现状人员对历史分析的依赖程度很高,研究尚停留在以主观经验和个人灵感为研究依据和手段的阶段,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尚处于萌芽阶段。
(二)国际关系研究成为新闻评论或国际关系史研究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没有专业背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都写学术文章。国际关系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新闻作品而非学术著作。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有很多国际问题分析,“只是材料与事实的堆砌和对可能的原因与影响的主观罗列。它们与其被称作是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不如说是对基本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结果”。还有很多国际关系研究是对国际问题发生、发展过程的考察,侧重对国际事件来龙去脉的描述,使得国际关系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问题缺失与理论崇拜
纵观王逸舟主编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一书,我们会发现过去十年几乎所有的“理论进步”都只是“理论引进的进步”,缺乏自己独立的理论创造。其次缺乏研究问题。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中大行其道的仍是描述性思维传统,这种描述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西方理论的描述,另一种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由于不是以具体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从而带来了无论是在理论介绍还是经验陈述方面。因此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因果思维的传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匮乏的根源。
(四)学术规范差
学者们认为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术失范表现在: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混乱、学术作品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不健全、学术论文与著作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不标准、缺少健康积极的学术批评以及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的可耻行为等。这些说法大致上没有错也比较中肯,“但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中最大的失范现象则是’学阀制度’或’学术霸权’”。国内的一些国际问题专家或学术权威及其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组建了具有古代门阀性质和宗法特征的学术群体,垄断了从评职称到评奖、从发表作品到申报项目、从参加研讨会到出国学习等各个领域的话语和权力霸权。
三、思考及总结
叶自成指出,中国引进介绍和借鉴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有中国的角度和中国的视野。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做好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和中国外交的研究;在国际关系历史的研究方面有必要認真研究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的思想与实践;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方面,有必要挖掘中国思想家们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中,许多问题也有必要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中国的视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孙学峰、阎学通提出: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研究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往往要以质疑现有研究成果结论为基础,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进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是对相关研究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回顾,研究人员可以避免重复研究、无意义的研究,防止选择无法回答的问题并有助于找到前沿性问题。
其次,还有学者指出,应该加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推动理论和历史之间的对话,促进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重视学术体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学术体制、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关乎学科未来之长久发展,非短期内所能立就,但学界同人倘能就此形成共识且身体力行,则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将会更上一层楼。鉴于此,有必要在学术界实施研究方法的教育及普及。
总之,面对上述诸多问题,我国国际关系研究人员有必要共同努力,拓展我们的研究方法,增强我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推动我国国际关系研究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只要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改变轻视研究方法的态度,努力讲求研究方法,大力加强研究和运用方法的自觉性,力求走一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道路,则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整体水平一定会迈向一个新台阶,从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成熟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