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战勇无敌的上将邓华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华,湖南人,1927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任东野第79A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4军军长。抗羌援朝时期,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林彪要是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打得那么残酷。
  
  在战争年代里,在当年东北黑土地上,谁都知道邓华和他指挥的部队,人们把“辽吉纵队”——“七纵”——“44军”习惯地称之为“邓华纵队”。这支部队是四野的十大主力之一,常常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
  四野的老人谈论起邓华,都说他有勇有谋。说林彪要是听取邓华的建议,三战四平就不会那么残酷。
  三战四平发生在1947年6月。在此之前,“东野”与国民党军已经两度在四平地区交战。首战在1946年3月,邓华率部队夺取了四平;二战在1946年4月,东野血战1个月后放弃了四平。
  这三战四平,东野是攻,国民党军是守。
  四平位于东北腹地,既是进入北满的门户,又是连接内蒙和中朝边境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6年5月,国民党军夺取四平后,苦心经营城防,企图据守四平这个战略要地,达到分割东西南北满,进而各个击破解放军的目的。
  四平被国民党军占据,林彪心中不安,他一直想夺回这个战略要地。1947年5月,东野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各路大军攻势凌厉,迅速逼近了四平。6月2日,林彪发布命令,由李天佑纵队和邓华纵队围歼四平之敌。林彪当时估计四平的蒋军有2万人,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4个团。
  防御四平的是国民党军第71军,军长是陈明仁,他是黄埔军校出身,也是赴缅甸远征军的一员抗日战将。他对林彪的战术作过研究,知道林彪进攻作战初期用于围城的兵力少,用于打援的兵力多;在围城时先扫清外围据点,待包围圈缩小后,再集中兵力攻击一两个突破口。如果林彪沿用老办法,陈明仁就可以抓紧时间整补兵力,加强城防工事。
  果然,林彪在三打四平时沿用了旧战术,首先分兵攻打四平周围的城镇,这给了陈明仁20天的时间,使他得以调整兵力,使遭到打击的71军恢复了元气。陈明仁从点线上向四平回缩了兵力,加上地方保安队,使四平的蒋军增加至4万人,大大超出林彪原有的估计。
  邓华奉命率军在四平的西北方实施突破。他通过多种手段,对蒋军的兵力、火力和工事构筑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情报。面对所获悉的情报,他陷入沉思:再战四平影响很大,如果我军打不好这一仗,将会再度挫伤部队士气,还会影响夏季攻势战果的扩大。从掌握的敌人兵力情况看,我军以两个纵队攻打四平,优势不大。如果用3个纵队,拿下四平才有把握。
  邓华当时是战役方向的指挥员,增加兵力是全局性的问题,邓华可以提,也可以不提。况且,总体作战方案是林彪拟定的。
  有人劝邓华:“林总打仗向来谨慎,如果能抽调兵力,还不调来吗?”邓华还想到—了自己在二战四平时,曾向林彪提出兵力弱装备差不宜硬打的意见,遭到林彪的批评。这次三战四平,自己又提出兵力不够,林彪会怎么看呢?
  肯定会责难他右倾!
  然而一个军人不但要有勇,还要有谋;一个指挥员不但要执行上级命令,还要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完不成任务,执行命令再坚决,只能算是个莽夫。邓华将可能遭到的批评置之度外,向“东总”发去电报,建议增兵。
  这一次,林彪没有批评邓华,并且调来一个师。
  如果林彪增调了一个军,或者更多的部队,四平就拿下了。
  6月14日,林彪也从双城赶到四平城下。
  攻城时间定于下午2时,不料天降大雨,炮兵阵地因雨水浸泡,土质松软塌陷,不得不加固阵地,攻城时间只得延迟了。
  黄昏时分,雨停了。民主联军参谋长刘亚楼走进林彪居住的小屋,兴冲冲地报告:
  “林总,雨停了,攻城准备已经就绪。”
  林彪看了看手表,道:“20点准时发起总攻!”
  几乎是与此同一时间,陈明仁也在他的指挥所里用望远镜观察民主联军阵地。
  他身旁站立着87师师长熊新民。这位师长担忧地说:“军长,看架势,共军今晚要攻城!”
  陈明仁放下了手中的望远镜,说了声:“立即传令下去,迅速隐蔽,共军马—亡要开炮了!”
  晚8时,在双方都作了充分攻防准备的状态下,四平攻防战打响了。
  大地在颤抖,炮声在呼啸,夜空完全被炫目的爆炸火光映红。陈明仁立在城墙上,观望着遍地生花的炸点。熊新民从掩体内蹿出,将陈明仁强行拖下。
  陈明仁似乎仍没看够,感叹道:“我打了20多年的仗,这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猛烈的炮火。唉!林彪的身子骨硬了!”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接到陈明仁的急电后.异常震惊。民主联军十几万人围攻四平,国民党守军只有两万人,四平的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倘若四平失守,长春、吉林也将孤悬于共产党地盘内,其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当即电令杜聿明,限他在6月30日之前必须解四平之围。
  此时,杜聿明的病情已经加重,他只好将郑洞国召去,硬撑着身体对郑洞国说:“桂庭,我们不久前玩的游戏真的变成现实了!”
  郑洞国道:“是啊,如果我军在沈阳的部队倾巢出动,南满的共军必将乘虚而入,威胁沈阳。”
  杜聿明道:“看来,只有先扫荡本溪的共军,确保沈阳安全,才能北上解四平的围。我身体不行,想让你挑这副担子。先南后北,击溃本溪共军后再去夹击四平的共军!”
  郑洞国点了下头,说:“现在关键是要看陈明仁能不能撑住劲!他要是撑不住了,全局危矣!”
  杜聿明道:“也只能是背水一战了。赌注就押在陈明仁身上,成败在此一举。”
  邓华手下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于17日2时,突破敌人外围防线。
  1师的1团率先攻入城内,国民党军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其步兵多次向我军发起反扑,企图封锁突破口。我1团死打硬拼,顽强坚守,歼敌几千人,巩固了突破口,保障师主力进入市区。
  当解放军突破城垣后,陈明仁采取法西斯督战队的办法,逼迫蒋军士兵节节抵抗。防御工事被炸垮了,蒋军就把美国援助的一包包面粉、黄豆垒成工事,甚至用装满粮食的汽车堵住缺口,以阻止解放军的进攻。
  就在战斗达到白热化的时候,邓华来到市中心的气象台指挥巷战。
  1师师长马仁兴一见邓华亲临第一线了,有些着急:“司令员呀,这里太危险!”
  “你不是也在这里吗?快讲讲当时的情况!”邓华的声音已经嘶哑,他已经连续数日没有合眼。
  马仁兴对邓华说,前方就是国民党第71军军部大楼。
  邓华观察片刻,对马仁兴说道:“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军部大楼!”
  这时候,陈明仁本人已经撤离71军军部大楼,转到铁路东市区继续顽抗,军部大楼由陈明仁的弟 弟陈明信率特务团死守着。
  邓华指挥着纵队的第1师和第2师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71军军部大楼发起了最后冲击。
  担任尖刀连任务的是1团1连。他们采取连续爆破的方法开辟通路。8班副班长李广正带领全班同志,一夜之间在枪林弹雨中奔跑24次,完成了12次爆破任务,最后一次爆破,装炸药达800斤。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全城震动,大红楼被炸塌了,守敌非死即伤。突击队冲进了这座坚固的堡垒内,终于把红旗插上屋顶。
  在地下室内,陈明仁束手就擒。
  20日,四平西市区的蒋军全部被歼灭。东野转入对四平东市区的进攻。1纵、7纵和6纵的第17师,拼尽全力将蒋军逐至东北角,除了几座工厂的制高点外,东野已控制了四平市区五分之四的地盘。然而,经过10多天连续作战,1纵和7纵伤亡很大,无力进一步取得战果。
  林彪这时候才把第6纵队的另外两个师紧急调来,这又犯了兵家所忌的“添油战术”。
  国民党军此时也是伤亡惨重。陈明仁困守在市东北角的化工厂地下室内,他的特务团全部被歼了,他的直属队全部打光了,他的卫队也全部顶上去了。绝望中他给杜聿明发去电报,说再不派兵前来解围,他就自杀,请杜聿明照看好他的子女。当时的陈明仁,躺在一张睡椅上,紧闭双眼,一动也不动,睡椅旁边放着一支手枪,只待解放军冲进来时,立即举枪自杀。
  战争变化常常就在一瞬间,就在最后一刻。陈明仁恰恰熬过了最后一刻。
  国民党军为解四平之围,紧急抽调了整10个正规师,由长春和沈阳两个方向前来增援。长春南下的蒋军虽然被东野部队所阻,但沈阳北上的蒋军却逼近了四平。在此情况下,林彪不得不将邓华纵队抽出来打援,四平城内的攻击力量更显薄弱了。
  6月26日,东野不得不停止攻击四平,全线撤退。
  战后,“林、罗、刘”给中央军委发去电报,说:“四平战斗自14日总攻击开始,到26日经13天激战,我军俘毙伤敌3万余人,我伤亡1万余人。”
  很多人认为这个伤亡比例是值得商榷的。
  在这场血战中,国共双方十几万部队集聚在小小的四平城内外,几百门火炮在对射,10多万支枪械在扫射,民主联军每扩大一块阵地,国民党军的飞机就扩大一片轰炸地域,有些炸弹就落到了国民党军自己的阵地上。
  地面上则是人对人的巷战,刺刀拼得滴血,手榴弹当石头砸,炸药包一层层撂,小炮从这个院朝另一个院里打。炮管几乎与地面垂直,稍不留神,出膛的炮弹就会掉落到自己的头上。
  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曳光弹,还有那被炮弹打着了的建筑物,熊熊燃烧的火光将全城映亮,满眼是火红和血红。
  墙上溅着血,路上和沟里淌着血,尸体在烈日的暴晒下变绿变黑,吹气似地膨胀起来。
  一位参战老人这样回忆说,他带着两个战士摸黑去探路,找了十多家也没见到人。深一脚,浅一脚,不时地绊倒在死人身上。有的尸体烂了,一脚就踩进胸腔里,只听到“扑哧”地一声,脚脖子已经进入尸体内了。
  还有一位参战老人这样说:“那仗打得哟,用语言是难以形容。那是一条街一条街往里打呀!开头是沿街攻,人都撂那儿丁。于是就挖墙打洞往里攻。头几天还能听到厮杀喊叫声,特别是国民党军的督战队喊得凶:狗操的,给我打!冲!不冲老子毙了你!后来嗓子哑了,就那么咬牙瞪眼地打。国民党督战队的嚎声也没劲了。到后来国民党军顶不住了,就放火烧房子。”
  “那烟那火那股味呀,头几天别说吃饭,闻着就想吐,脑浆子都熏得疼!后来闻不出来了,也只能喝点汤。死了那么多人,眼睛都红了,不觉得饿,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就想打。快打到铁路边上时,前面一队有十多个人,每个人身上绑了十几颗手榴弹,第2队全是绑着炸药包……光着膀子,在机关枪的掩护下朝前冲,什么命不命的?不要命了,往上冲就是了。没打死的,就算爹妈再生了一次。”
  许多年后,军事专家们在分析这场攻坚战时,还是这样说:三战四平失利,是东野总部的失误,也可说是林彪的失误。
  曾任邓华纵队参谋长的高体乾,解放后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著文说:三战四平失利的原因是没有贯彻集中优势兵力的作战原则。当时应当也能够集中3个纵队的兵力而没有集中。一是轻敌,认为四平之敌是残兵败将,不堪一击;二是认为各处都需要部队,没有把第6纵队集中过来。如果按邓华的意见办,把第6纵队调来,用3个纵队从南面、西北面、东北面三个方向同时攻击,迅速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通过三战四平一仗,林彪进一步了解了邓华的才略。在后来的作战中,他充分信任邓华,赋予重任。当后来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决定出兵朝鲜,他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推荐了邓华。
  当时中央军委决定以四野的第13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随时准备入朝参战。在由谁出任边防军主要领导问题上,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颇费一番思量。毛泽东原想让能征善战的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让肖劲光任副司令员。遗憾的是粟裕重病缠身,一时不能康复;肖劲光主持海军工作难以抽出。13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但毛泽东等人包括林彪都没看上黄永胜。林彪认为黄永胜不全面,向毛泽东建议由邓华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
  而邓华当时任四野第15兵团司令员,为让邓华率领13兵团部队,中央军委就把15兵团的领导班子与13兵团的领导班子对调了一下。
  为此,黄永胜一直耿耿于怀。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林彪对邓华的信赖。数年后,林彪又踢走了邓华,重用起黄永胜,那又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了。
  彭德怀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后,以13兵团指挥机关为基础组建了志愿军司令部,邓华也就成为了志愿军的第一副司令员。
  
  邓华本人武气十足,也文气十足,在四野高级将领中,邓华是一流的舞星。
  
  四野的一些老人说,邓华在东北带的部队“两头冒尖”:真能打,也真能抢。辽沈战役围歼廖耀湘兵团时,几支部队都在抢渡大凌河,邓华纵队赶到河边后,机枪朝桥头一架,不让其他部队过了,有点蛮不讲理。都是为了尽快消灭敌人,其他纵队也就暂时忍了。
  “抢”有负面,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邓华纵队常抢作战任务,从东北黑土地一直“抢”到了香港边上的万山群岛。
  邓华本人也是两头冒尖,武气十足,也文气十足。一些老人说起邓华常用一个“狠”字。打起仗来硬的狠,急了就骂娘,“狗养的”,“狗操的”,骂得你狗血喷头!
  说他文,有时候他慈祥得像个老妈妈,文雅得像个教授。在四野和志愿军高级将领中,邓华是一流的舞星。“慢三”、“慢四”、“中四”不但熟练,还会玩花样。
  他不但会跳舞,还会唱戏,尤其喜欢京剧。
  1948年3月,7纵和其他纵队一起再度攻打四平——这是四战四平了。
  攻城于3月12日8时开始,我军从5个方向 实施突破。到中午时分,7纵与1纵在市中心的中山路会师。下午2点,铁道以西市区之敌被肃清。到第二天早上7点,我军全部占领了四平市,国民党军近2万人被歼。9个月前三战四平时,东野用了半个月也未能彻底攻克四平,而今不到一天时间就彻底解决问题。
  时过境迁,东野四战四平取得速胜,一方面是吸取三战四平失利的教训,四战四平时集中了绝对优势兵力;另一方面也是东北的国民党军在走下坡路了,经过东野部队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连续打击后,东北的国民党军连招架之力都快没了。
  1947年8月,辽吉纵队改为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贺晋年任副司令员,政委是陶铸。原辽吉纵队的第1师、第2师、第3师依次改称为第19师、20师、21师。
  1945年11月,邓华撤离沈阳时,仅仅带着一个旅,不到两年的时间,一旅人马壮大成一个军,并成为东野的主力部队,在东北战场上屡建战功。
  9月,东野发动了秋季攻势,力求大量歼灭蒋军,扩大解放区。9月27日,东总命令邓华率7纵挺进到新民、黑山、新立屯一线,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和阻止敌新6军北返的任务。
  接到东总的命令后,邓华率7纵分三路向战场迸发。邓华和司令部纵马南驰,先期到达辽吉军区第一分区司令部驻地康平,这里接近战场,便于进一步了解敌情。
  当时国民党军暂编177师驻守法库,虽说是一个师,但不满员,仅有3000多人。国民党军暂编57师师部率2个团驻守新立屯,另有一个团驻守彰武。国民党军新编22师驻守新民。在国民党军这3个师中,新编22师属新6军编制,战斗力较强;驻法库的177师系地方保安队改编,战斗力较弱。
  7纵的任务是破路和阻止新6军北返,这样需要越过法库和彰武。新6军是国民党的王牌军,与其交手必定是一场恶仗。交手时法库和彰武守敌若出动,将使7纵处于腹背受敌的威胁。邓华考虑良久后,决定先取法库和彰武。
  这个设想是大胆积极的,但东总没有向7纵交待此项任务。
  纵队其他领导有些担心:分兵法库,有可能影响破路和截击任务的完成。万一法库拿不下来,又延误了阻击新6军的任务,就会犯不执行命令的错误。
  邓华说:“林总我知道,只要打胜仗就行了。再忠实执行命令,打不了胜仗也不行。”
  7纵先打法库了。
  7纵21师在南下的途中接到了奔袭法库的命令,部队当即改变行军方向,一昼夜强行军180里,于10月1日拂晓突然包围了法库。此时驻守在法库的国民党军毫无觉察,还在悠然自得地吹号出操,被打了个猝不及防,仅一个小时就全师覆灭。
  正如邓华所料,林彪对那些“擅自决定”但打了胜仗的部队大多是嘉奖的。对于7纵擅自打法库,林彪发来了嘉奖令,表彰7纵机动灵活,迅速攻取法库全歼守敌的胜利。
  邓华敢打敢拼,并非一意孤行。他在分兵袭取法库时,仍派出两个师继续完成破路任务。攻取法库后,发现国民党新6军并无沿北宁路北返的迹象。于是邓华立即决断继续扩大战果:拿下彰武和新立屯。
  当7纵攻下法库后,驻守在彰武和新立屯的国民党军认为7纵不会连续发动攻击,没想到邓华率7纵恰恰就是不顾疲劳连续远距离奔袭。当时天降大雪,国民党军防备更加松懈。7纵一举拿下了彰武,紧接着冒着大雪赶到新立屯,一夜激战又拿了下来。
  10天时间里,邓华率7纵长驱700里,横扫大半个辽西,夺占4城,歼敌8000人。
  林彪再一次下令嘉奖,表彰7纵的主动果敢精神。
  当时新华社专门发电评论,对7纵辽西作战给予高度评价。
  7纵拿下彰武、新立屯后,即在北宁路新民至大虎山一线破路,等待与北返的敌新6军激战。可是连等几日,就是不见新6军的踪迹。
  这一天,邓华与参谋长高体乾在棋盘上摆开了战局。邓华安下当头炮,直取刘方的卒子,正准备调集双炮,来个重炮将军时,没想到参谋长杀出了连环马,踩掉了邓华的一门炮,还连带着吃掉邓华的一只车。
  邓华输棋了。他突然有所感悟,对参谋长道:“老哥,咱们还是‘牵羊’去吧!”
  参谋长笑了,说:“我说你怎么又丢炮又失车,原来走神了!”
  “走,咱们到作战室去!”邓华拉着参谋长去了作战室。
  10月16日,邓华率领7纵主力直奔辽西著名煤城阜新。17日,攻克煤城,歼灭国民党军暂编51师1000余人。同日,7纵21 U币攻取阜新东北的新丘,端掉了暂编51师师部。
  连同先前攻取的4座城市,这一路“牵羊”共拿下了6座城市,歼敌3个暂编师。若是东野总部布置的作战任务,那是责任内的事情,可这连取6城全是命令以外的仗,是邓华自作主张打的,全打胜了。
  打胜了林彪就高兴,就下令嘉奖。
  邓华自然电是高兴的。
  
  如果麦克阿瑟的对手是邓华。他的仁川登陆作战就要遇上麻烦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7月,中国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保卫边境安全,并随时准备渡江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东北边防军以四野的13兵团为骨干力量,中央军委调邓华担任13兵团司令员。
  这一年,邓华刚满40岁,正是英年锐气。抗美援朝战争给了邓华这位虎将充分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他的军人生涯达到最辉煌时期。
  朝鲜战争一爆发,邓华就密切关注战场的形势。军人,本来就是战争的产物。军人,渴望着挑战。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进展神速,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打到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邱,邓华为朝鲜人民军的胜利感到高兴。然而,他关注更多的是朝鲜人民军能否大量歼灭敌方有生力量。邓华注意到虽然人民军攻占了南朝鲜的大部地区,但南朝鲜军队和美军的主力未遭到打击。
  随着地图上标志人民军进军箭头的不断南推,邓华脸上的忧虑渐渐显露出来。
  他常常伫立在地图前长久地凝思,他认真研究过“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知道那位年已70的美国老头不是寻常人物。
  麦克阿瑟曾经当过西点军校校长,当过美国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指挥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两栖作战的经验,是一个不甘罢休不言输的倔强人物。应当说,在20世纪美国军事将领中,麦克阿瑟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邓华想,如果朝鲜人民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境,这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战争时间拖延,朝鲜人民军久攻敌方最后阵地不下,那么麦克阿瑟很可能有大的反扑动作,战场形势也许会发生逆转。
  作为边防军兵团司令员,此时此刻要在战略问题上向中央提供决策参考。邓华久思后,给中央军委写了报告:
  “……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而延长,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 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对美军可能采取的作战方式及方向,邓华指向明确,如果他当时就在朝鲜战场上的话,后来的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就要遇到麻烦了。
  邓华接任13兵团司令员职务后,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召见了他。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泽东一见邓华,就说出了这样的话。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认识邓华了。在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曾经与邓华作过长谈。解放战争打响后,两人长时间没有见面。邓华在战争的熔炉里成长迅速,再度重逢,毛泽东的话里带着嘉许。
  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在与刘亚楼重逢时说过的话。当年他手下的年轻军官们在战火的锤炼下,成为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勇将,毛泽东正是有了这群勇将,加上他本人杰出的统领指挥,才横扫神州大地,建立了新中国。
  历代开国元勋手下都有一群勇将和福将。
  邓华坐下后,毛泽东递给他一支烟,说道:“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要准备他们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们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邓华停止笔记,兴奋地说道:“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打,美军的武器装备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攻击不容易奏效。我军可以从侧翼和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包围,打近战、夜战。他打他的优势,我们打我们的优势。”
  毛泽东脸上透露出欣喜。邓华把他的同美军作战的指导思想,发挥得这样具体明确,无疑是认真研究过同美军作战的战术问题的。毛泽东微微点头,又说:“你的报告说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登陆作战,很有见地。8月份可能没有作战任务,要准备在9月上旬作战。我们刚刚给高岗打了电报,要他们在8月中旬召开边防军各军师干部开会,务必在8月内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你和肖劲光、肖华他们去参加这次会议。”
  那时的毛泽东,对邓华是信赖和器重的。
  1950年8月初,朝鲜人民军已经解放了朝鲜南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九十二以的人口。8月15日,金日成发布命令,要求在8月份内完全解放南朝鲜全部国土。但是到8月底,双方仍在南部的洛东江地区激战,敌人最后一道环形防御圈始终未能打破。
  也就在此时,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获得美国最高当局的批准。
  仁川,是汉城附近的一个港口,这个港口航道狭窄,潮汐涨落差高达30英尺,而且一个满潮期只有两三个小时,如果遇上不利情况超出满潮期,登陆舰队就会在泥滩上搁浅而失去战斗力,所以当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计划一拿出来,便受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多数决策人的反对,称这一行动为“五千比一的赌博。”
  麦克阿瑟力排众议。他对反对者们说:“突然性是现代战争取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你们提出了有关登陆行不通的种种论据,而正是这些论据可以使我确保达成突然性。”
  麦克阿瑟的登陆计划获得批准后,他迅速着手登陆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麦克阿瑟的登陆作战计划被批准仅两天,邓华在13兵团领导会上对众人说道:“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意图,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乱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而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部兵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
  撇开政治因素不谈,一流军事家的眼光是一致的。
  半个月后,也就是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了。朝鲜人民军的主力被截断在南朝鲜,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朝鲜战争形势由此急转直下。. 麦克阿瑟在实施仁川登陆计划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问他的手下人:“会不会泄密呢?”他最担心的是登陆作战计划被对方知晓,那样的话,他将可能一败涂地。
  遗憾的是,当时朝鲜人民军陶醉在胜利之中,或者说被拖在鏖战中,没能注意到麦克阿瑟的冒险。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成功,28日即占领了汉城,随后迅速北进。10月1日南朝鲜军首先越过三八线,10月7日,美军也越过了三八线,与南朝鲜军一同进攻平壤。10月19日,平壤陷落。
  本来,麦克阿瑟在10月2日下达的第2号作战命令中,要求美国第八集团军在占领平壤后,与夺取元山的第10军在元山蜂腰部汇合,然后再向北推进。但是,随着美韩军战果的扩大,麦克阿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10月17日下达了第4号作战命令,取消原定的两支部队在元山蜂腰部汇合的计划,命令这两支部队继续前进,直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于是,美军以师为单位,争先恐后地拥向鸭绿江畔。
  唇亡齿寒,中国人民不能眼见战火烧到自己的领土上。东北边防军13兵团所部4个军、3个炮兵师、1个高射炮团迅速集结在鸭绿江畔,只待一声令下,立即奔赴朝鲜战场。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沈阳召开了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千部会议。这次会议,主要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策,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了,邓华等13兵团领导人仍在一起商讨着,因为有一件大事牵挂在心头:入朝初战的兵力有些不足,必须具备优势兵力才能取得初战胜利。
  按原定的作战部署,志愿军先派两个军过江。两个军约12万人,而此时的“联合国军”总兵力已达42万人,地面部队拥有5个军,其中美军为3个军。除了地面部队外,“联合国军”还拥有作战飞机1000多架,各型军舰300多艘。且不说对方的海空军优势,仅同它的地面部队相比,我军仅出动2个军,也不具备优势。
  邓华和洪学智决定面呈彭德怀。
  彭德怀见邓华和洪学智深夜叩门,知道必有要事,便说:“军中无禁忌,只管说。”
  邓华直言道:“先过去两个军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4个军一起过江?”
  洪学智接着补充道:“美军飞机已经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他们把鸭绿江桥炸了,我们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
  彭德怀听罢点点头,说:“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
  第二天,彭德怀即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志愿军部队全部过江。
  毛泽东随即复电同意。
  历史证明,当时的处置是非常正确果断的,如果志愿军首批仅出动两个军,是不可能取得初战胜利的。
  根据敌情和战场形势,邓华认为出动4个军入朝参战仍显兵力不足。当彭德怀在10月11日来到兵团司令部检查出国作战准备情况时,邓华又向彭德怀建议:“我军火力弱,敌人火力强,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得用两个军,所以还得向中央建议增调部队。”
  洪学智也反映后勤保障需加大力量。   彭德怀听取了邓华和洪学智这些意见,并报告给中央军委。中央军委随后紧急调遣驻扎在天津的第66军加入志愿军序列。11月份,又调第9兵团3个军入朝参战。
  这样,我军入朝参战兵力达到8个军,为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邓华带的部队“两头冒尖”,邓华在朝鲜战场上也是“两头冒尖”。
  在朝鲜战场上前期“冒尖”,是指邓华领导的13兵团部直接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邓华一跃成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后期“冒尖”,是指朝鲜战争结束前邓华任志愿军代司令员,指挥打好了最后一仗。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6月15日,中朝联军司令部向部队发出命令:从6月16日起,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攻击。6月16日,交战双方参谋人员按照实际接触线重新划定了军事分界线。双方的文字专家也在逐字逐段地最后审定停战协定的文本。
  为即将到来的和平,在朝鲜战场鏖战了3年的邓华心中是欢欣的。6月16日晚上,他特意吩咐食堂加菜,拿出了茅台酒,与志愿军其他领导人同庆。
  然而,6月17日深夜,南朝鲜当局却以“就地释放”为名,在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就地释放”了2.7万名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按照停战协议,双方战俘都需交还对方。南朝鲜当局“就地释放”,实际上是扣留战俘,蓄意挑起事端,明目张胆地破坏停战协议。
  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邓华拍案而起,对李承晚当局的猖狂行径极其愤怒,他对身旁的副司令员杨得志说道:“看样子还得给李承晚点苦头吃才行!”
  考虑了一会儿,他在巨幅作战图上拍了一下,对杨得志说:“我们在这里狠狠给他一刀!”
  邓华巴掌拍击的位置,是李承晚军队当时占据的一个突出部。它位于金城以南,向朝中一方伸出宽达25,公里、纵深12公里。南朝鲜军在此配置了几个师的兵力。从军事角度看,这个突出部对中朝一方威胁较大,而打掉这个突出部,则能将双方实际停火线拉直。
  6月20日,准备赴开城办理停战协定签字的彭德怀从北京抵达平壤,在听取了邓华的作战设想后,立即于当天夜里给毛泽东发去电报,请示打击南朝鲜军队一事。
  第二天,毛泽东回电彭德怀,表示同意打击李承晚集团。毛泽东说道:“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已经准备和平签字的邓华和志愿军将士们再一次进入紧张的临战状态。
  志愿军当时在金城地区有4个军的兵力,为了保证我军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邓华决定再增加一个军,并增调3个炮兵团。
  这样,志愿军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火力上都优于对方了。
  7月13日21时,金城前线乌云密布,大雨欲来。就在这时,金城反击战打响了,志愿军1000多门火炮突然发起猛烈轰击,顷刻间,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山崩地裂,成为一片火海。志愿军6个军同时向南朝鲜军4个师25公里正面发起攻击,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其前沿阵地。
  在作战室里密切注视前线情况的邓华,此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同时对敌人4个师宽大正面进行战役反击,这真是大仗硬仗啊!这是何等巨大的变化啊!拿火炮来说,解放战争中天津攻坚战我军发炮7万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空前的。随后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一共发炮20多万发。到了朝鲜战场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一共发射了40多万发炮弹,令许多老战士难以想象。而现在的金城反击战,志愿军一下子集中了1000多门火炮,准备了70万发炮弹,不到3年时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强大起来了,可以硬碰硬地压制敌手了。
  邓华真想跑出隐蔽部,去看看那满天的红火。
  经过3天激战,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将战线向南推进了15公里,歼灭了南朝鲜军4个师大部。随后又打退了美军和南朝鲜军7个师的反扑。整个战役歼敌5万多人。到7月27日,基本拉直了战线,我军的防线向南推进了178平方公里。
  抗美援朝战争这最后一战非同寻常,它是在双方都有坚固筑垒阵地的状态下,一场拼实力、拼勇气的攻坚战,它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军队正在强大起来。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参谋长克拉克无奈地叹道:“他们比以前更强大了。”
  再打下去,中国军队将会更加强大。因为7月27日停战协定正式签字生效了,中朝军队只能停止前进。为此彭德怀有些遗憾,说:“我方战场组织刚刚就绪,未能给敌人更大的打击,有点可惜啊!”
  就连毛泽东也说:“如果不和,它的整个战线就要被打破,汉城就可能落入朝鲜人民之手。”
  邓华的后半生却是不幸的。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被打成“反党分子”,并由此株连一批人,邓华也被划入这个“反党集团”之内了。
  彭德怀被撤销职务后,林彪坐上国防部长的位子。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批判彭德怀的军委扩大会议。那些与彭德怀关系亲密的人,一个个都成了批判对象。
  邓华一开始心中是坦然的,尽管他和彭德怀在几十年军旅生涯中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结下了亲密的战斗情谊,但他总觉得自己和“反党集团”没有任何瓜葛。再说,先前被批斗的都是彭德怀平江起义那个山头上的人,而自己则是正宗的井冈山山头的人,和毛泽东、林彪在一起。除了抗美援朝3年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林彪麾下作战,林彪是了解自己的。
  邓华想错了,要整他的人恰恰是林彪。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依笔者观点看,邓华在军旅生涯的后期跟彭德怀关系过于亲密和对林彪的不恭,遭到了林彪的嫉恨。
  1951年6月,邓华率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几个军长回国向毛泽东汇报前线战况。或许是时间安排紧张,或许是疏忽,邓华在北京期间竟没有去谒见林彪。当他准备返回朝鲜时,接到电话:林彪请他去一趟。
  尽管很快就要上火车了,邓华还是匆匆赶到了林彪的住所。
  “我不请你,你邓华就不登我的门啦!”一见面,林彪略露不满地说。
  邓华只得解释:“这些天事情比较多,主席和彭总都让我尽快赶回朝鲜。”
  林彪当时养病在家,但作为军人,他还是时时注意朝鲜战局发展的。他在书桌上摊开一张朝鲜前线作战地图,想让邓华详细介绍一下前线的作战情况。
  而邓华当时急着要赶火车,对林彪的询问不免有些敷衍。
  林彪有些不悦了,对邓华挥了挥手说: “去吧!去吧!”
  临别时,林彪的眼神是冷冽的。
  在1959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华很快成为众矢之的,一些“枪手” “炮手”跳出来向他连续扫射:
  “邓华和彭德怀关系非同一般。”
  “彭德怀爱骂人,许多人都被他骂了,就是没骂过你,这是为什么?”
  “彭德怀反党反毛主席,你紧跟他,便是反党反毛主席!”
  当时会议上批判邓华的理由,在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毛泽东对军委扩大会议的情况了如指掌,也自始至终控制着会议。对于邓华,他说了一句:“邓是彭的人”。这一句话也就给邓华定了性,彭德怀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邓华是彭德怀的人,自然也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幸好毛泽东还补充了一句:“但是,邓与彭是有区别的。”
  因为这个区别,邓华没有被一撸到底,在军队内的职务没有了,被安排到四川省当副省长。
  邓华人生大半时间已在军队,他是为战争而生存的人,离开军队,这对他来说几乎等于心的死亡,所以他一度提出请求,即使不能带兵打仗了,能否安排到军事院校学习或工作?
  毕竟是军人,把政治斗争看得太简单了。首先,林彪就不会容邓华继续留在军队。林彪在会议上这样说道:“我考虑很久,晚上睡不着觉,总觉得邓华留在部队是一个危险人物。”
  邓华一日不除,林彪等人一日不安。
  邓华走了,从此销声匿迹。
  建国初期军界一颗最耀眼的将星消失了。
其他文献
玉震,湖南浏阳人,1929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一野第1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王震?”毛泽东眉毛一拂,“喔,久闻大名哩!”    1930年9月,浏阳河畔镇头市村北,红3军团政委滕代远把王震和徐洪介绍给毛泽东:“王震,湘鄂赣边长浏湘特区委书记,赤卫队第6师政委,兼浏北游击第1支队支部书记。这次打长沙,1支队队长张正坤、政委苏牢分别受伤,王
期刊
刘亚楼,福建人,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四野14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苏军少校”一蹦成了“东总”参谋长,年仅36岁,提拔之快,令苏军同行瞠目。    1946年5月,经林彪、罗荣桓推荐,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军委报告,刘亚楼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  那一年,刘亚楼年仅36岁。  从那以后,在东北黑土地上,在东北局与中共中央的报告往来中, “林罗刘”的大
期刊
杨得志,湖南醴陵人,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野战军第19兵团司令员、一野第19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桶得志提着那支杂牌枪,迅速朝山上跑去,到跟前才看清,班长躺倒在地。被子弹打穿的肠子流了一地。  “叫什么名字?”  “杨得志。”  “多大啦?”  “17。 ”  “家住哪儿?”  “湖南醴陵南阳桥村。”  “哦,家里还有什么人呀?  “有爸爸、姐姐
期刊
黄克诚,湖南人,1925年参加革命,历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黄克诚眼睛高度近视,戴着一副金边眼镜,上了前线,一看就是一个大官。    四野的老人说到黄克诚,常常喊他“黄瞎子”,因为黄克诚的眼睛高度近视。晚年他的眼睛完全失明。与一般叫绰号不同的是,不少人当面也喊黄克诚“黄瞎子”,喊得亲切,喊得热情。黄克诚毫不计较。在黄克诚自己心中和许多
期刊
梁兴初,江西人,1930年参加革命,曾任东野1纵1师师长、10纵司令员、四野第38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林彪决定在秀水河子打一个歼灭战。他点名让梁兴初的1师担当重任。    秀水河子在1946年的时候是一个只有500户人家的小镇。公路把小镇切成了南北两部分。这里东南地势平坦,西北地势起伏。这个小镇之所以叫秀水河子,是因为镇边有一条小河。  1946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秀水河子
期刊
一、许世友原先最服张国焘    许世友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他早年一直在第四方面军,张国焘到鄂豫皖之后,曾中生、许继慎等人对张国焘的许多做法不满,曾经召集过包括许世友在内的一些人开会,议论张国焘,许世友不发言,后来他们一定让他说,他就说:“张国焘是中央的代表,反对他不是反对中央吗?中央不比我们高明?”这个会议的性质后来被张国焘定义为“反党”,而许世友的讲话却大受张国焘的欢迎,以后
期刊
舟山群岛中的东山岛上,陈列着38座烈士坟墓,除了正面树立一块书写着“1385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的青石碑外,别无任何事迹介绍。这个墓群坐落在烈士陵园的正中间山道上,眺望着茫茫东海。  原来,这38位烈士是中国海军建立后第一次潜艇失事的牺牲者,那是在遥远的1959年12月1日,那是永远的中国418号潜艇。  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15集电视剧《波涛汹涌》讲述的潜艇悲歌,就是以在40多年前沉没的418号
期刊
东山岛地处台湾海峡西部最南端,总面积194平方公里,比金门和厦门岛稍大,与厦门、金门、海坛(平潭)并称为福建沿海“四大海岛”。  东山岛东距澎湖98海里,距高雄166海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山岛海岸的地形、地貌很像台湾的西海岸,岸线较直,海滩较平缓,非常适合举行三军联合性质的登陆作战演习。岛上地形多为丘陵高地,四面环水,环境与台湾岛接近。  历次东山岛军演之所以选在每年六
期刊
周士第,海南省琼海县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曾任叶挺独立团营长、代理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18兵团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在周士第的军旅生涯中,一系列耀眼的任职,足以令人骄傲。可以这样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行列中,像周士第这般老资历的并不多。    周士第又名周士悌,海南省琼海县人。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黄埔军校毕业后,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见习官、副队长、队长。大革
期刊
编者按:海南岛登陆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没有渡海作战经验,没有海、空军配合,只有落后的运载工具的条件下进行的,是我军建军以来组织实施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的成功战例。该战役体现了我军指战员和海南人民敢于战胜任何困难,大公无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毛泽东三次电示四野    海南岛又名琼崖,是中国第二大岛,它的面积和战略意义仅次于台湾。对其进攻的难度,远远超出金门与舟山。  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