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离我们远吗?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各学段诗词教學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这都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极大兴趣与热情。
  适逢“亚圣”孟子诞辰之际,2017年4月27日,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办,敬德书院、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敬德书院2017“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春季论坛于美丽的西山脚下隆重举行。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志新,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当代著名国画家、教育家焦秉义先生及夫人书画家阿拉坦高娃女士,海淀教委主任陆云泉,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等领导和嘉宾和与会者一同就古典诗词、传统文化教育等展开研讨,发表观点,气氛热烈。
  唤醒心中的诗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学》中的这些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机联系起来。但是当今时代,社会获得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逐渐多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拥有一方净土,体味古典诗词的深厚底蕴?
  于丹教授用她那如诗如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诗词是深植人们内心的一种生存方式,带有民族文化鲜明的烙印,所谓“诗者,天地之心”。只有在诗词中,才能感受到温暖的归属,而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的出发,并走得更远,“此心安处是吾乡”。并以诗词中特有的田园乡土、诗酒流年等意境,告诉人们诗词的价值,那是一份安顿,是守拙,只有守拙,才能回归田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她认为我们要传承中华文脉,化育民生,开启和滋养悟性,透过诗词来体味人生意味,唤醒心中的诗意。
  “不学诗,无以言。”5000多年的文明孕育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诗词教育都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傅首清院长如是说。他认为,应以诗词教育为抓手,在中小学教育和师资培训中进行公开课展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诵读比赛……以诗心养童心,培养学生的好学心、好奇心、探究心;以诗情养学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师生情、同学情。诗词教育,启迪的是文化自觉;诗词教学,带来的是文化自信;诗词进校园、课堂和学生生活,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用诗意的方式,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使莘莘学子得到心灵的丰厚滋养、修身的丰润涵养和健康的平衡怡养,成为一个既精神健康又情趣高雅的现代人。
  对此,陆云泉主任指出,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去品读古人诗句,感受那穿越历史永恒存在的家国情怀及其赋予我们的精神基因,增强抵御物质诱惑的免疫机能和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见利思义,弘扬正气。
  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94岁高龄的何光荣先生看来,经典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历史,之后才有了古典诗词。基于他40多年的研究,他认为“经和史”归根到底与古典诗词是统一的,即“心”“性”“情”。心指的是人心,性指的是人性,情指的是人情,此为经典、历史与古典诗词的具体表现,要唤醒全民的人心、全民的善性和全民的真情。
  任何国家的文艺复兴,都有一个前提,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和认识,这涉及如何运用新的思想、方法、元素来审视、批判与吸收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天池认为,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能够发生联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可能就是量与时间,它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中真正感兴趣,比较系统地自我学习,而且要能够渗透一下创意。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文武则从师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令人震惊的事件说起,发问今天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是教师不会教,还是学生的问题?他认为,古典诗词是手段,家国情怀是目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具体的手段实现我们的目标。教育是有境界的,当教育到达这一境界时,一个国家、社会、个人所能从受到的教育中得到的一切东西,都会体现在这里面,我们要反观主体。
  “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余英时先生曾这样说过。现在,我们讨论家国情怀,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认为,要先回到家和国两个字上来思考。古语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即我们常说的“修、齐、治、平”。而类比思维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和谐、对应的,要由己及人,考虑家国同构。当前一直在说的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利用古典诗词,将家国情怀更好地融进去,体现人文主义,表现为一种爱国主义,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古典诗词与家国情怀的教育?北京师大二附中教师何杰从一名中学一线教师的视角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今天坚持让学生学古典诗词,主要是借助古典诗词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民族的根,加强家国情怀。所以将古典诗词教学落到实处,一要让古人的生命体验与学生的自我生命体验相联系,二要透彻地讲解,这是因为诗句妙在体验激发、诗意贵在深沉与新奇。为了探索合意的诗词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与规律,提升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审美理论与哲学思辨功底,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
  接着,作为人大附中高中语文组的年轻教师昌盛认为,古典诗词的基石就是家国情怀,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在于让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对祖国的精神、色彩与文化魅力有一个真切的体验,以此养成德性,即“以诗养德”,实现心灵诗意地栖居。为此,要回到原点,以文本形式育人,以文本演绎育人,体悟诗歌形式所表现的文化心理。   传统文化教育在海淀
  伴随春天的脚步,我们也迎來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春天。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下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进一步得到深度推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海淀区各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方面是怎么做的。
  翠湖小学教师张波以“我的诗教之路”为题,从自己2014年在敬德书院学习写诗说起,认识到小学生也是可以写诗的,自此开始诗教之路,认为诗教是教学生用诗意的眼睛来观察生活,用诗性的思维来认识生活,用诗味的语言来记录生活的一种教学过程。同时,指出重视积、真、善、美、随,在学生产生对写诗的兴趣之后,可通过课下鼓励、网络交流、课上指导等方式,不断地尝试、修改、完善,以期让学生对诗歌形成更深认识,能用诗性思维理解诗歌,用诗味语言写作诗歌,更能站在文化与历史的角度读诗与写诗。
  人大附中教师刘成章则以王阳明先生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为题,指出:一是道不远人,二是人在认识自我前就是一张白纸,以表达他对中学生经学教育的认识。经学是国学之魂,经学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根。为此,学校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构拟出了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内容体系,包括典籍类、记忆道术类、民俗制度类。现在,我们开展经学教育,最直接的现实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有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心和坚定中国魂的最好的教育。所以,在开展经学教育中,我们会采取原汁原味地读、正本清源地读、亲师信道地读、在故事中读、与西哲对读、在现实中去读等方式,就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的,任何学科都能够以某种方式教会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
  八一学校教师陈魏俊从“以圣人之志传道授业解惑”说起,指出学校专门设立了必修校本课程国学,以开展传统文化专门教学,并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建立了一系列的课程群。在他看来,应以传统的智慧(博学的目标、审问慎思和明辨的方式、笃行的目的)去教传统文化。其中,博学和笃行实际上属于文化素养范畴,审问、慎思、明辨说的是思维问题,借助这一思维工具,让人们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传承文化。为此,我们会通过专题化和经典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
  人大附小专职国学教师刘叶翎基于自身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心得,从缘起、教授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及利用“互联网 ”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说起,指出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是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它的伟大和必要之处到底在哪里?要从具象文化中看到其所蕴含的“魂”与“根”。为此,要遵循经典,适度进行延展,让国学这一培育人的体系,启发人的善念,学习和践行先贤所说的道理,即“信”。这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根植内心修养,拥有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及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北京十一学校教师袁丽杰主要讲述了初中语文学科中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指出要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适合初中生的学习内容,学校教师做了一些探索。一是甄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和现代意识为指导,借助“互联网 ”设计课程活动作业和学习空间。二是设计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如赛诗会、维尼读书、闯关活动等。三是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设计相关作业,如写诗填词、古典名著阅读、书写春联等。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致力于研究与探索的活动,如果我们能将涓涓溪流引入学生的心田,定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传承文化的沧浪之水。
  对于海淀各学校与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表示赞许。他认为,文史教师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学科,还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被所有人真正感觉到它的价值。所以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不但要让学生家长,还要让校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众多领域中与生活有关联,这是中国走向世界形成优势、重新复兴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国学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要解决的问题,其本质是教书育人的问题,要教出一个大写的、立起来的“人”字,杨志新院长如是说。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通过增强文化、文化传承来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古典诗词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上,要以此统领我们的思想,推动我国诗教文化的发展。
  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其激起的中小学教师学诗的激情与热情一直在持续。古典诗词围绕着家国情怀缠绵尽叙,家国情怀又因古典诗词熠熠生辉。试问,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离我们还远吗?戴着“镣铐”跳舞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就是在寻找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家国情怀与深情寄托。
  责任编辑:孙慧
  zgjssjh@126.com
其他文献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真谛是培养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从而改变教研流于形式、教师缺乏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相对隔阂的教育局面。我总在思考建立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每个人都是教师,同时又是学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校长还是家长,每个人都真诚友善、相亲相爱,交流体验、分享知识,互相关心、共同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集多
本刊讯 10月28日,由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办,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承办的“寻找乡村教育家活动颁奖盛典暨乡村教育高峰论坛”在曲阜市会展中心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济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于永生到会致辞。  刘利民在致辞中对获奖人员表示祝贺。他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
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和应用M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作了具体说明,强调基于学生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