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思考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p5c115f6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会有效果。从终身学习的观点出发,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一个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一、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1.行为习惯。行为是一个人的瞬间举止动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偶然性。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
  2.中学生行为习惯表现。中学生的行为有两种表现:一种行为是不稳定的,有条件的;另一种行为,是一种无条件的、自动的、带感情色彩的行为。前一种未形成行为习惯,后一种行为如果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的境界;如果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社会分析
  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实际出发,从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入手,在时代性、社会性、智慧性习惯培养中寻求突破。
  三、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新思考
  如何养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认为应从学生、教师、家庭等多方面着手。
  1.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中学生自身。“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笔者还认为,“个性源自于习惯”,应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影响习惯的养成因子出发,通过诱发动机、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形成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诱发动机
  一般说来,有了明确的动机,行为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主动去做。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动机。要诱发学生的动机,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培养行为习惯的目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2)激发兴趣
  兴趣是行为自觉性的起点,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实践证明,兴趣是行为自觉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3)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会的、有一定目的的动作,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意志的培养和锻炼。
  2.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过程中最好的监督者和帮扶者,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培养。
  (1)“身教重于言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教师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就会产生一股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正人先正己”,教师应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表率,用模范的行为、良好的习惯表现影响、教育学生。
  (2)“勉强成习惯”
  良好的习惯往往都是经正确引导或强化训练而形成的,给学生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对他们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约束,通过正面强化来形成良好习惯。
  (3)“习惯成自然”
  要想让学生改掉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引导,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时、反复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只有反复纠正不良习惯,才会使良好习惯在不断的重复中变得越来越稳固。
  3.良好习惯养成离不开好家庭。为中学生创建良好的培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浸染,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
  (1)“行为习惯源于家庭成员”
  家庭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充当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父母平日里的举止言谈,待人接物和对待孩子的言传身教都潜移默化地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种方向。
  (2)“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家庭的不和谐会使孩子变得任性、孤僻、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报复心强、学习成绩差等等,而在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会有与人为善、懂得爱、懂得宽容与忍让等性格。当然,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路上,家长还需要在不溺爱、不纵容、不逼迫、不放任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兴趣、行为、语言、交往等进行必要的指正和引导。
  习惯看似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使中学生养成好习惯,远离坏习惯,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三中)
  □责任编辑:曾维平
其他文献
为了指导好学生写作,我曾迷茫困惑,经历过磕磕碰碰,也有过徘徊、失落。但是看到每一届学生的作文从稚嫩变得成熟,从粗糙变得精致,我品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特别是在一次次的作文比赛中屡屡有学生获奖,他们获奖后灿烂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和最有效的推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
期刊
一篇美文就是一座宝山,学生不善阅读就会像不善观察者入宝山而空手回。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美文,如同进行一趟美丽的旅行,亮了眼睛,美了心灵。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这一课,笔者从乐曲、语言、情感、人格等方面入手引导,让学生增添了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和爱的教育。  一、借助画面,感受乐曲美  语文课程以感性见长,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很感兴趣。在教学时笔者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
期刊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及其标准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其基本要素由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三部分组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极目标。目前全国出现的昌乐二中、枝江中学等高效课堂模式都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传统教学的改革,一
期刊
导入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好的课堂导入就像这支点燃的火焰,能迅速让学生融入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之中。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让这支火焰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新课程教学实践,找出了一些符合
期刊
就算学校教育设施再先进,总还有一些教具找不到,而且还要受时间、地点的因素干扰,对于绝大多数农村中学来说,教学设施可能更是有限。但是为了适应目前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辅助教学就很有必要。  一、巧妙利用所处的教室解决问题  (1)教室一般是一个长方体的空间,我利用它讲解了几个知识点: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平行直线,相交直线,异面直线;利用早上或傍晚太阳光斜照入教室,讲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些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文”“非语文”等说法。“语文味”在不知不觉中已从课堂上渐渐淡化,甚至于缺失,这就使得语文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地位,成为一门“四不像”学科。因此,呼唤语文课中“语文味”的回归已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如何让“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得以充分体现呢?笔者结合多年
期刊
一、 润物细无声——以诗学史 以史促读  学生初读一首古诗,并不能很好地读通、读顺,那就更难理解诗意。如果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创作背景,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与传说,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促进背诵与积累。如在指导学生诵读《示儿》时,我向学生介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只有在读中探写,并且是将读与写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使读与写如雨入水,相融无痕,让学生“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
期刊
在“新课改”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越来越感受到,授之以“渔”变得尤为重要。带着要让学生真正贴近音乐的执著, 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尝试,而在众多教学方法的尝试中,我发现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音乐不仅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鉴赏的能力,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 运用比较法聆听,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大家一定常有这样的感触:当单独用文学的语言形式来向
期刊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个性、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一切品质、习惯都会非常牢固地与他们如影随形。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会礼貌用语、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学会拿哪里的玩具放回哪里,学会与小朋友互相谦让、尊重长辈、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等习惯,那一定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从教多年,我每天面对的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