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词汇量可高达2500—3000个,能够听懂一般的话语和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是比较幼稚、不成熟的,需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来丰富、规范,提升,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33-01
一、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需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词汇量可高达2500—3000个,能够听懂一般的话语和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有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他们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书面语言能力,没有必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事情真的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一)从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质量来看,其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口语交际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一般都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句子来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很少用连贯的句子来表达。这种现状会对学龄儿童的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众所周知,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按“听——说——读——写”的基本顺序发展的,听说是形成与发展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也就谈不上形成与发展书面语言能力。张志公曾经说“一个人口头上词句妥帖。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累赘;口语上有条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盾百出。基本上照着所说的去写,写出来当然还需加以润饰,然而不费力。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到了提起笔来才去选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再去修改,也十分艰难。”费根和法伦也曾经在1982年说过:“没有足够的交际技能那么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时间里成绩很差,除非他们迅速掌握大多数儿童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
(二)从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来看,小学生正好处在关键期的末期。在语言关键期进行语言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有好的效果,“狼孩”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此,在小学阶段这个语言关键期的末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需要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际。那么为什么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呢?这就要了解“人文性”的内涵。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也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目标是重视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重视他们情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促进他们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把握了“人文性”的内涵后,再来看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能力,它是交际活动开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除了包括听说能力之外,还包括非语言能力,如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
口语交际能力不只是一般人认为的就是“磨嘴皮子”功夫,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组合,它除了核心部分的语言能力(听说能力)外,还包括非语言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是话语得体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等讲出得体、恰当的话。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中也指出:“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还常常涉及这个民族的文化。”可见人类的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蕴涵着交际双方文化价值取向及信息社会的文化渗透。口语交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非常常见的语言活动,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势必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有所了解。例如对话题所涉及的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历史典故等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而这其中就包含着该民族关于修身、立志、立德、爱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也不乏以开拓、创新、进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实际就是文化熏陶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积淀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同时,口语交际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口语交际过程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在口语交际中要获得成功,必须拥有自信,学会尊重对方、平等交往,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与观点。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情绪控制就十分重要,只有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焦急、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大量的实践表明:心理素质是可以训练的,并能取得较好效果。口语交际活动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不爱说话的学生,如通过“对”、“后来怎样’、“你真棒”、“如果你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更好”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帮助对方理清说话思路,增强说话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交谈的兴趣。在同伴之间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由于地位平等,彼此心情就会比较放松。如通过“自我介绍”的话题,不仅介绍自己,而且了解了别人,利于正确看待自己与同学,通过“夸夸我的同学”的话题,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会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正如麦克费尔认为“学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际交往中,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
总之,口语交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诸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等,而这些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走出抑郁、闭塞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广岩、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年。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9-0133-01
一、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需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词汇量可高达2500—3000个,能够听懂一般的话语和进行简单的交流。因此有人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口头语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他们入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书面语言能力,没有必要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事情真的如此吗?回答是否定的。
(一)从学龄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质量来看,其现状不容乐观。他们的口语交际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一般都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句子来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很少用连贯的句子来表达。这种现状会对学龄儿童的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众所周知,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按“听——说——读——写”的基本顺序发展的,听说是形成与发展读写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也就谈不上形成与发展书面语言能力。张志公曾经说“一个人口头上词句妥帖。干净利落,写下来就不会残缺错乱,拖沓累赘;口语上有条理,细致严密,写下来就不会颠三倒四,矛盾百出。基本上照着所说的去写,写出来当然还需加以润饰,然而不费力。说话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到了提起笔来才去选词造句,调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写出来再去修改,也十分艰难。”费根和法伦也曾经在1982年说过:“没有足够的交际技能那么他们在整个受教育的时间里成绩很差,除非他们迅速掌握大多数儿童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
(二)从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来看,小学生正好处在关键期的末期。在语言关键期进行语言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有好的效果,“狼孩”就是很好的例证。
因此,在小学阶段这个语言关键期的末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需要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语文工具性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际。那么为什么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的实现呢?这就要了解“人文性”的内涵。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也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目标是重视学生的文化积淀,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重视他们情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育,促进他们健全人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把握了“人文性”的内涵后,再来看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即听说能力,它是交际活动开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除了包括听说能力之外,还包括非语言能力,如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
口语交际能力不只是一般人认为的就是“磨嘴皮子”功夫,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多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组合,它除了核心部分的语言能力(听说能力)外,还包括非语言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是话语得体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等讲出得体、恰当的话。吕叔湘先生在《语言和语言研究》一文中也指出:“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还常常涉及这个民族的文化。”可见人类的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蕴涵着交际双方文化价值取向及信息社会的文化渗透。口语交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非常常见的语言活动,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势必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有所了解。例如对话题所涉及的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历史典故等文化知识背景的了解。而这其中就包含着该民族关于修身、立志、立德、爱国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也不乏以开拓、创新、进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实际就是文化熏陶的过程。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积淀学生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同时,口语交际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口语交际过程中双方的心理处于互动互变状态。在口语交际中要获得成功,必须拥有自信,学会尊重对方、平等交往,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与观点。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矛盾,有了矛盾,情绪控制就十分重要,只有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焦急、沮丧、恐惧等不良情绪,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大量的实践表明:心理素质是可以训练的,并能取得较好效果。口语交际活动就是一种有效途径。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不爱说话的学生,如通过“对”、“后来怎样’、“你真棒”、“如果你能说的更具体一点就更好”这样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帮助对方理清说话思路,增强说话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激发交谈的兴趣。在同伴之间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由于地位平等,彼此心情就会比较放松。如通过“自我介绍”的话题,不仅介绍自己,而且了解了别人,利于正确看待自己与同学,通过“夸夸我的同学”的话题,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会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特长,知道称赞别人,懂得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正如麦克费尔认为“学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际交往中,才能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
总之,口语交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诸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等,而这些能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走出抑郁、闭塞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同时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广岩、郭术敏,中学语文教育学[M].青岛海洋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