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瓶颈比较及破解策略

来源 :中国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figh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遭遇的瓶颈
  
   社会融入瓶颈   两类群体返乡面临的第一个瓶颈就是社会融入问题。大学生在城市接受现代城市文明与工业文明教育,农民工在城市较为长期的工作、生活经历给予了他们以城市文明熏陶,他们返乡后必将面临城乡文化冲突与社会角色适应新问题,就如同他们在进城之初倍感城市社会的不适与受排斥一样。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他们便很难在这个社会找到合适的存在位置,各種行动将受到掣肘,个体行动目标无法实现。造成此种融入困难的主要是人们的心理融入障碍,其中,又突出表现在乡村社会的惯性向上拒斥与返乡青年群体的向下自我隔离两个方面。乡村社会向上拒斥的产生主要缘于乡邻与家人的惯性价值观。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后遭遇的融入问题与他们在城市遭遇的社会排斥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进城前本身就是农村人,而且都是乡村社会的精英,并且都曾是家人与乡邻的骄傲与希望,结果,几年城市历练后,居然选择回到自认为没有多少前途的乡土社会,乡邻们不理解,家人不接受。返乡群体向下自我隔离是指,他们进城后接受着城市文明熏陶,总觉得城市文明比乡村文明要有很大优越感,大家都以向城市迁移生活为荣,现在居然要返乡,内心未免会产生一些落差。然而,社会融入是一种试图影响过程的动态努力,强调人们在融入过程中的主观性,既然选择返乡创业,应该抛弃这种高高在上与向下看的所谓优越感,大胆的拥抱乡村社会,通过返乡创业,把城市先进文明带进乡村,以焕发出农耕文明之花。
   资金瓶颈  资金的局限是两类群体返乡创业面临的最主要瓶颈,这与他们自有资金情况、自身身份在资本市场与社会网络系统中获得的信赖程度以及农业创业利益周期性等特点直接相关。大学生返乡创业,尽管部分学生就读期间通过自主创业、务工积攒了一定资金,但是,相对于自己较为宏大的创业计划,可谓是杯水车薪。农民工自有资金相对好一些,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就是通过积攒原始创业资金以便回家创业,他们不想做一辈子打工者,哪怕是回家做一点小本买卖生意也比在外受人管制要好,但是,创业投入特别是涉农创业投入很难准确预估,他们那点自有资金相对有限;银行等资本市场对于他们特别是大学生均比较保守甚至惜贷闭贷,家人的资金储备尽管可资利用,但是,出于疑惑与不信任,这些资金亦难轻松调用,加之与乡村关系的生疏,通过关系网络融资几乎行不通。最后,因为农业产业经营季节性明显、自然依赖性强、市场延伸迟缓、利润回收周期长、所需资金积压大、资金投入回报风险无法预估,所有这些都让他们在创业资金启动、维持、运营上困难重重。
   资源瓶颈  指除了货币资金以外的其他资源约束。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直接动力之一在于乡村有着大量宝贵自然资源,他们认为这些资源大有可为,设想很好,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就很难,于是有人发出“返乡创业很丰满但又太多骨感”的感慨。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在乡村没有户口,没有土地,回家创业的“试验田”还须家人及亲人提供,连像样的办公室场所都没有,只得利用自家老屋兼办公、生活起居于一体。尽管乡村兴建了许多农创基地,有固定办公场所,但是需要租用。而且,中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银行亦未很好开展起来,即便想租贷这些创业所需自然资源均不可易得,仅仅依靠亲人关系得以运转部分土地等资源难以满足规模化效益追求。
   技术瓶颈  作为创业三大瓶颈(资金、人脉与技术)之一,技术的缺乏亦令创业者们头疼。在对岳阳市近100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中,他们选择“三缺”的比重分别占了62.5%、29.2%、20.8%。技术的作用主要从三方面体现出来:其一,创业前,该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创新力与竞争力如何最为关键。当今社会,是一个以资源特别是以技术为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社会,如果没有强大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创业组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是空想;其二,创业之中的技术跟踪,技术的创新性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才会发挥它的真正竞争力。但是,那些诞生于实验室中的新技术、新发明,不一定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环境;第三,技术培训亦是进行技术创新、创造与适用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当下农民工与大学生返乡创业来看,他们在技术上都存在着诸多局限。他们一般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技术,可复制性强,大学生在技术投入上比农民工要好,有些大学生创业投入的技术项目本身来自他们在学校通过反复实验检验的项目,因此,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农民工一般在传统领域里加入一些现代性技术手段,谈不上多少创新,很容易被人复制模仿,大学生离校后不能得到学校专家的及时指导,出现技术不适应性问题,他们便很难解决。天津商业大学的黄俊科野生黑枸杞种植就因为黑枸杞中原花青素难以稳定分离的难题而得到原就读学校专家技术团支持才走向成功,但是,此类技术援助还有待强化。最后,在技术培训上,培训渠道匮乏、培训技术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广,均制约了培训需求与培训在技术应用上的支持力度。
   能力瓶颈  创业是一项综合性能力要求极高的事业。首先,创业者应有抱负与决心,要清楚创业是什么,能够满足自己何种需求;其次,需要独到眼光与科学分析能力,以便在市场变化中敏捷识别与捕捉到创业机会;再者,要有资源动员能力,特别是各种关系开拓与维系、运营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是获取资源、化解资源瓶颈的关键要素;还有,应具备科学管理能力,尤其是在资源有效的情况下,应通过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后,创新能力,这是创业的本质决定力。相比之下,大学生有较为远大的抱负,有敏捷的思维与市场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与手段,创新性强。但是,理想与现实结合能力不强,遇到挫折定力不够,特别是关系开拓性有限,主要依靠农村亲人关系维系各种市场、资源,因而资源动员能力欠缺。农民工创业目标比较现实,做事扎实,有一定工作经验,应对风险处理能力较强,城乡人脉关系较广,可是在开拓创新、经营手段、现代技术应用上存在很多局限,经营模式跟不上时代,不善于运用共享思维,满足于小打小闹式散户经营,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不足,网络品牌意识不强。   
  破解大学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瓶颈的支持体系
  
   尽管从创业绩效与自我效能感知看,农民工比大学生更优,但是从所遭遇的各种瓶颈看,两大被视为乡村振兴最重要群体在创业中倍感压力,不过这些困难丝毫不影响乡村是创业者天堂的定性。农村的交通、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了更多创业者下乡创业,社会资本下乡规模越来越庞大。农业农村部初步统计,目前下乡社会资本主体已超 15万家,投资金额累超2万亿。目前,乡村社会需求继续扩大,农村创业环境逐渐完善,创业时机逐渐成熟,返乡创业正当其时。乡村创业,既有共性,亦有独特性,更是系统性工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与创业者个体自我都对其成功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需要从全社会包括创业者自身出发,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创业系统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形成整体性支持合力,尽量培育、壮大这些年轻创业群体。
   政府扶持  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规划、产业布局与政策引导及持续系统性服务支持开展帮扶。国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城乡融合发展,鼓励各种要素城乡双向自由流动并向乡村有所倾斜,补上乡村发展短板,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幸福统筹并进;做好产业布局设想与引领,通过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形成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防止同质化,继续做好“一村一品”工程与返乡创业试点推进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带动全国各地产业特色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产业进行差别化政策导引,在资金融入、土地流转、科技帮扶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政策服务支持体系并做好后续跟进工作。总之,政府应该筑好“巢”,使之“回得来”;全力支持,使之“留得住”;精心呵护,使之“长得大”。
   家庭支持  家人的态度与支持力度是返乡创业者成功的关键,可以说,返乡创业者没有家人的参与与支持,他们是不可能有勇气迈出回鄉第一步。家人应该改变传统的价值观、荣誉观,只要项目具有可行性,家人就不必拘泥于城市发展,鼓励大学生与农民工带回创意、开发乡村,返乡者们也要做好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工作,面对家人不理解与支持甚至抗拒,不能轻易与家人闹情绪,而是通过耐心开导与理性科学分析赢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是乡邻与家人对人生价值多元观改变,对这些农村精英的返乡创业行为,适时从以就业为荣向创业为荣转变,从以在城市工作生活为荣向多元生活价值取向转变,乡邻们不能以传统陈旧的角色偏见对这些返乡大学生与农民工角色僵化,而应以开放、包容姿态重新审视与看待这些折回乡村的社会精英,给予他们多一份仰望而不是蔑视,多一份信任而不是疑惑,多一份支持而不是拆台。面对回乡的大学生与农民工,应借助他们外部的创新力量改造自己生存环境,乡村就在自我争取与外部主动进取相结合中实现完美涅槃。
  自我适应   作为创业者本人,从城市返回乡村,其生存社会型态发生了变化,他们亦应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与主动社会融入。首先,在社会角色扮演上,要做好自我定位与他人社会期待认知,既要清楚自己角色的社会迎合,又要清楚自我角色的主观能动着力点,在遵守基本社会生存规则同时,通过自身优势发挥与积极主动作为,将自我改变与社会改造结合起来;其次,个体进入这个似曾相识的乡村社会,其中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应该本着学习上进的姿态虚心向身边乡邻请教;再次,创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是有效融入的最佳途径,大学生应通过持续的学习,克服能力方面的不足,确保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各方面支持,并顺利实施,让乡亲们看到希望,然后主动投入到自己的创业项目中来;最后,来到乡村,应怀抱真诚的热爱,多做农民做不好、办不到的产业,将收益更多的留给村民,只有爱着那片土地与乡民,才会得到乡民们的支持与呵护,才会在那里种上最美的希望。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课题“大学生创办村镇小微企业的社会排斥及支持场域整合研究”(17A230)与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困境及其治理策略研究”(19ZDB02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农业局
其他文献
为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劳动素质与就业技能,莫旗就业局根据市场需求及学员意愿,于6月开始,先后深入到尼尔基鎮、登特科镇等多个乡镇,举办中式面点、机缝、美容、保育员、母婴护理五个工种技能培训班,开展培训班5期,培训城乡劳动者20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8人为他们带去技能提升培训知识。  培训过程中大家纷纷表示,掌握一门技能,就多一条出路。培训结束后,为学员推荐就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
期刊
近期,东海县黄川鎮前元村宏美家庭农场猪—沼“绿品”牌葡萄已经全面进入成熟采摘季节。多年来,东海县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东海葡萄”为载体,全力加大水肥一体化、控温控湿、定距栽培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同时还大力推广猪—沼—套袋、生物防虫、药网驱虫等生态种植模式,就此不仅提升了特色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口感和品质,也夯实高新名优水果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有力带动了农民守家就业增收、土地增值的良好多赢
期刊
近日,瑞昌市人社局扶贫干部分片挂点、进村入户、走街串巷,携手乡镇(村)、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大力宣传“瑞昌市疫情期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   该局把所有新政策归纳为三大块25条制作成“一封家书”。一是对“用工企业进行补贴”。有招工宣传、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招工补贴、就业生活补贴、一次性交通补贴、扶贫车间奖补等11个方面补贴补助;二是“创业贷款扶持”。有创业擔保贷款、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
期刊
为贯彻落实中央稳就业政策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切实解决园区企业“人才难”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近日,由宁远县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工业园管委会联合举办,以“职等你来 就业同行”为主题的“宁远县2020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职业中专学校举行。   宇拓新能源等35家规模企业进场招聘,精心挑选了适合大中专毕业
期刊
为畅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完善产品定向直销模式,近日,浮梁县扶贫办公室联合县人社局,举办为期5天的脱贫攻坚电商培训班。   培训在县人社局六楼会议室进行,由浮梁火花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师授课。有电商培训意愿且符合人社部门培训要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部门认定的致富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员共39人报名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为:淘宝店铺基础运营、主播人设、直播技巧、销售案例分析、实践
期刊
当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际贸易壁垒增加趋势明显,国内经济面临多重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的突发以及2020年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给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红海”态势进一步加剧。  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创新高,“稳就业”已成为社会民生重点保障内容,居经济生活“六稳”之首。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
期刊
近日,凯里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局充分发挥园区优势,聚焦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围绕校企合作、优质就业,采取组织企业进校园的引才方式,组织辖区47家企业赴凯里学院参加凯里学院2020年大学毕业生线下双选会招贤纳士,充实企业人才资源,稳定生产经营,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此次线下双选会是该校今年首场大学毕业生现场招聘会,旨在推进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雙
期刊
注重政策宣传,深挖就业岗位。以“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着力引导、注重实效”为原则,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在泗阳人才网开辟就业扶持民生工程专栏,并借助周五招聘会等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强化对民生政策的宣传。同时,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员、总量控制、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公益性岗位开发相关单位进行摸底调查,指导相关单位科学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方案,深挖细找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吸纳空间。
期刊
6月13日零时起,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受疫情影响,黄梅县很多种植养殖户生存困难,形勢不容乐观。还有很多务工人员因返程不顺利、隔离时间久、公司经营困难等原因面临失业。  黄梅县人社局在保证疫情防控安全的情况下及时组织开办了2020年第一期小池镇精准扶贫暨两后生培训班,实现了“疫情防控、技能培训”两不误。  培训班上专家们从加强消毒,加快生猪生产恢复,保障蔬菜供给,鼓励
期刊
近年来,沙坪坝区凤凰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帮助农民就业增收。目前,该镇已发展特色农业企业60多家,让当地300多名“4050”人员、留守妇女、老人等在家门口找到了饭碗。“我在杨梅园当采摘工每天工资100元,一个月下来,多的时候能挣3000多元,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收入也比较稳定,我很满意。”近日,在凤凰镇胡南坝村南杨生态杨梅园,村民黄光文站在梯子上,正在采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