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种地那,但是城市的发展意味着更加巨大的能源消耗量和更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相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应该遵循低碳理念,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的低碳环保发展视野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发展视野
一、低碳环保城市的概述
低碳环保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社会经发展形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情况,此时,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也逐渐的产生兴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关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气候变暖很大一部分的可能性是由人们的活动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城市向低碳城市发展的进程。
二、我国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低碳环保法律和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低碳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一部低碳环保基本法。虽然在开发利用资源领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在关于节能减排、提高效能等内容尚存在空白,也未制定针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节能环保法规。现有的能源立法和法规也存在与现实不符和难以执行的问题,在客观上造成法律体制的滞后。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中,文字内容表述不够明确,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导致执行力差。
(二)实施低碳环保政策工具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方面,尚未建立低碳环保发展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国家在预算管理、税收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体制中,没有明确对新能源进行系统的投资和规划,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在财政政策上也没有体现,而现行税制中关于低碳环保的优惠政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临时拨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资机制,存在资金投入效率不高,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政府推动机制不健全。首先,政府内部机制直接影响到城市低碳环保的发展。政府在制定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区域之间及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推诿扯皮等问题。缺乏对低碳政策的人才储备,相关人才大多集中于研究领域,缺乏具体操作人员和部门。其次,权利和利益的部门化,不仅导致政策制定的部门利益和权利寻租,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公共政策机制,这极大影响政策决策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三,政策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这些监督评估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压力,环保工作让位于经济发展,无法客观和公正的开展工作,导致这些官方监督机构名存实亡,严重影响了城市低碳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公民低碳环保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工业“三废”也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使循环产品使用相对减少;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一些城市的负荷。加之,当前全社会对低碳环保发展的认知度较低,据2012年的调查显示:20~30岁对低碳环保的认知度占该年龄段的70%;30~40岁约为45%;40~50岁只有40%;50岁以上的认知度较高为74%。如图1各年龄段对低碳环保认知度占该人群比例(百分比)。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一)低碳交通。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可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生活模式是低碳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正处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居民能耗和碳排放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倡导城市低碳生活模式十分必要。首先需要研究低碳生活规律,调整人口总量和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包括居住地布局以及产业基础设置之间的空间关系,用地密度、建筑总容量和小区规划等,对这些因素对居民生活模式的影响和低碳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找到影响居民碳排放的行为方式,制定措施着手改善,使居民逐渐自觉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三)对产业结构发展的思考。1.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要以低碳理念为目标,同时在发展新型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两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能耗大且资源利用率低,在对废弃物的排放方面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其碳排放量也不符合标准。在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时,要加大对以上几方面的整改力度,有效提高环境的综合利用率,对在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强行关闭,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型的的转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发展新型产业结构。培育出低碳型的新兴产业结构,并依据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自主研究开发出新能源、加大对生物能、绿色物流、城市垃圾发电、太阳能等多钟资源的研究力度。2.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将产业发展和城市自身资源相结合,并和低碳经济理念紧密结合,采取共生集聚的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链的联动。3.积极构建低碳产业园的建设。在结合城市低碳经济产业链体系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具有低碳性的产业经济园。通过在园区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体系,从而在园区内建立复合性质的低碳生态体系,实现园区内企业的生态发展。同时,为了优化园区内的交通,要根据每个企业间原料在各个环节之间的流通关系,构建出合理的交通路线,减少途中交通量的使用。针对园区内部的基础方面的建设,要兼顾污染防治和废弃物再利用两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园区内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推广对中水的回收利用技术。
结束语
低碳环保城市的规划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工程,其碳的排放、气候的改变都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低碳城市的规划不仅需要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新的规划理念,还需要全社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与配合,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碳使用的低碳化,促进低碳环保城市的发展,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少社会气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05:5-10+27.
[2]路立,田野,张良,刘颖.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S1:26-31.
[3]张洪波.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4]姜鉴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春低碳城市规划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发展视野
一、低碳环保城市的概述
低碳环保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社会经发展形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情况,此时,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也逐渐的产生兴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关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气候变暖很大一部分的可能性是由人们的活动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城市向低碳城市发展的进程。
二、我国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低碳环保法律和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城市低碳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一部低碳环保基本法。虽然在开发利用资源领域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在关于节能减排、提高效能等内容尚存在空白,也未制定针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节能环保法规。现有的能源立法和法规也存在与现实不符和难以执行的问题,在客观上造成法律体制的滞后。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中,文字内容表述不够明确,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导致执行力差。
(二)实施低碳环保政策工具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发展的政策工具方面,尚未建立低碳环保发展的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国家在预算管理、税收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体制中,没有明确对新能源进行系统的投资和规划,以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在财政政策上也没有体现,而现行税制中关于低碳环保的优惠政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政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仅仅依靠临时拨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资机制,存在资金投入效率不高,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三)政府推动机制不健全。首先,政府内部机制直接影响到城市低碳环保的发展。政府在制定和解决政策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区域之间及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推诿扯皮等问题。缺乏对低碳政策的人才储备,相关人才大多集中于研究领域,缺乏具体操作人员和部门。其次,权利和利益的部门化,不仅导致政策制定的部门利益和权利寻租,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公共政策机制,这极大影响政策决策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三,政策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这些监督评估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压力,环保工作让位于经济发展,无法客观和公正的开展工作,导致这些官方监督机构名存实亡,严重影响了城市低碳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公民低碳环保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工业“三废”也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使循环产品使用相对减少;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一些城市的负荷。加之,当前全社会对低碳环保发展的认知度较低,据2012年的调查显示:20~30岁对低碳环保的认知度占该年龄段的70%;30~40岁约为45%;40~50岁只有40%;50岁以上的认知度较高为74%。如图1各年龄段对低碳环保认知度占该人群比例(百分比)。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一)低碳交通。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可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生活模式是低碳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正处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居民能耗和碳排放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倡导城市低碳生活模式十分必要。首先需要研究低碳生活规律,调整人口总量和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包括居住地布局以及产业基础设置之间的空间关系,用地密度、建筑总容量和小区规划等,对这些因素对居民生活模式的影响和低碳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找到影响居民碳排放的行为方式,制定措施着手改善,使居民逐渐自觉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三)对产业结构发展的思考。1.产业结构的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要以低碳理念为目标,同时在发展新型产业以及改造传统产业两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是能耗大且资源利用率低,在对废弃物的排放方面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其碳排放量也不符合标准。在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改造时,要加大对以上几方面的整改力度,有效提高环境的综合利用率,对在限期整改后仍不达标的企业强行关闭,实现传统产业结构向新型的的转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发展新型产业结构。培育出低碳型的新兴产业结构,并依据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自主研究开发出新能源、加大对生物能、绿色物流、城市垃圾发电、太阳能等多钟资源的研究力度。2.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在构建产业链的过程中,将产业发展和城市自身资源相结合,并和低碳经济理念紧密结合,采取共生集聚的发展方式,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发展,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链的联动。3.积极构建低碳产业园的建设。在结合城市低碳经济产业链体系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具有低碳性的产业经济园。通过在园区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体系,从而在园区内建立复合性质的低碳生态体系,实现园区内企业的生态发展。同时,为了优化园区内的交通,要根据每个企业间原料在各个环节之间的流通关系,构建出合理的交通路线,减少途中交通量的使用。针对园区内部的基础方面的建设,要兼顾污染防治和废弃物再利用两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园区内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将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推广对中水的回收利用技术。
结束语
低碳环保城市的规划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工程,其碳的排放、气候的改变都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低碳城市的规划不仅需要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新的规划理念,还需要全社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与配合,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碳使用的低碳化,促进低碳环保城市的发展,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减少社会气候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罗巧灵,胡忆东,丘永东.国际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展望[J].规划师,2011,05:5-10+27.
[2]路立,田野,张良,刘颖.天津城市规划低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S1:26-31.
[3]张洪波.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4]姜鉴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春低碳城市规划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