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深入实施“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走出了一条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在6月20日举行的四川省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座谈会上,西昌市委书记李俊对未来西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进行了解读。
核心战略: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进入国内相对发达地区水平。到2016年,在凉山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到2020年,在凉山州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二步:到2030年,实现领先领跑目标,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进入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第三步:实现更富更强目标,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人民群众更加富裕幸福,社会更加繁荣和谐。
基本路径:三条
路径1:实施“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五大兴市战略。
路径2:从2012年至2016年逐年实施“开放合作年、交通枢纽年、乡村建设年、生态建设年、全面小康年”五个主题年活动。
路径3:由市委常委牵头,市人大、政府、政协捆绑进入、集团作战,推进“五大片区”集团攻坚。
具体措施:“三化”联动
联动村镇生态系统化。在全市37个乡镇重点实施“7+1”项目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依托15个民族乡镇建设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文化长廊、低碳乡村生态家园示范长廊、田园风光生态旅游长廊;建设茅坡樱红、桃瑞月华、凤凰葡园、荷色生香等“乡村十八景”。
联动区域发展特色化。按照“水上花都,活力商城”定位,实施西部新城建设。打造城西大道,形成新城区功能轴;打造教育产业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及物流产业园区,形成新区产业支撑;建设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形成“三河”生态休闲绿化带。到2020年,新城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60万。
联动产业转型现代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从“231”逐步转型为“321”。第一产业重点推进2万亩花卉产业基地、5万亩蔬菜基地等8个万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新增8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名牌,实现8项以上农业核心技术突破。第二产业从以资源简单加工为主逐步转型为衍生关联产业及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着力构建“3396”产业体系。形成月城广场、胜利路、海河天街3个核心商圈;培育特色旅游商品、手机通讯、金融服务及中介机构3个专业市场;壮大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食品医药、钒钛钢铁等9类总部经济;建设农产品、大型医药等6个物流园区。
核心战略: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进入国内相对发达地区水平。到2016年,在凉山州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到2020年,在凉山州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二步:到2030年,实现领先领跑目标,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进入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
第三步:实现更富更强目标,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人民群众更加富裕幸福,社会更加繁荣和谐。
基本路径:三条
路径1:实施“转型升级、民生优先、产业倍增、开明开放、城乡统筹”五大兴市战略。
路径2:从2012年至2016年逐年实施“开放合作年、交通枢纽年、乡村建设年、生态建设年、全面小康年”五个主题年活动。
路径3:由市委常委牵头,市人大、政府、政协捆绑进入、集团作战,推进“五大片区”集团攻坚。
具体措施:“三化”联动
联动村镇生态系统化。在全市37个乡镇重点实施“7+1”项目工程,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依托15个民族乡镇建设民族风情生态旅游文化长廊、低碳乡村生态家园示范长廊、田园风光生态旅游长廊;建设茅坡樱红、桃瑞月华、凤凰葡园、荷色生香等“乡村十八景”。
联动区域发展特色化。按照“水上花都,活力商城”定位,实施西部新城建设。打造城西大道,形成新城区功能轴;打造教育产业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及物流产业园区,形成新区产业支撑;建设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形成“三河”生态休闲绿化带。到2020年,新城区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60万。
联动产业转型现代化。推进三次产业结构从“231”逐步转型为“321”。第一产业重点推进2万亩花卉产业基地、5万亩蔬菜基地等8个万亩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新增8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农产品名牌,实现8项以上农业核心技术突破。第二产业从以资源简单加工为主逐步转型为衍生关联产业及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着力构建“3396”产业体系。形成月城广场、胜利路、海河天街3个核心商圈;培育特色旅游商品、手机通讯、金融服务及中介机构3个专业市场;壮大金融服务、电子商务、食品医药、钒钛钢铁等9类总部经济;建设农产品、大型医药等6个物流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