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三同”老传统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读以前的日记,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下乡支农,和农民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比如,1965年10月23日(星期六)的日记写道:带领学生去东垒头劳动4天,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支农,就要和社员打成一片,我要求学生:下地劳动,要不惜力、不惜汗;回村休息,要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对同学们的表现,群众反映挺好,昨天返校时,干部、社员热烈欢送,亲亲热热,互道祝语。通过“三同”,我对农民有了更多的感情。当时,我在县城中学教导处当干事,每逢农忙季节,都带领学生到地多人少的村庄和社员一起劳动。这次“三同”的全过程,我亲力亲为,耳闻目睹,感触很深,故写下了上述日记。
  自那之后,我的日记不断有“三同”的内容。1966年春天的几篇日记就说:我被县委抽调下乡,经过一周的“三同”,采写出一个团支书带领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领导审阅后,决定抽调我跟刘书记到边村蹲点,另有农业局一名技术员老王。还说刘书记是战争年代的老干部,和蔼可亲,没架子,和干部、社员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又说:我们成天陪同刘书记,对社员们推广农业技术,组织青年学雷锋、辅导社员学毛著,经常下地耕、种、锄、耪,什么活儿都干,直到那年“5·16”通知下达后,我们才结束了“三同”,被召回县里参加“文化大革命”,时隔不久,刘书记就被打成“走资派”,在批斗中“靠边站”了……
  “文革”一开始,就在“造反”的喧嚣声中打乱一切秩序,当然“三同”也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曾目睹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热闹场面,又亲历了“破(四)旧、立(四)新”,山南海北“大串联”等“创举”,还见证了“文攻武卫”、枪炮乱响的惨烈武斗,也参与了“两派联合”成立县革委的庆祝活动……所有这些耳闻目睹,都属当时的“新生事物”,而干部下乡搞“三同”的老传统却难觅其踪了。
  直到粉碎“四人帮”,我在县里参加“三大讲”以后,才以文教局副局长的身份,被安排率领“种麦工作组”下乡了。然而这次下乡,与十几年前跟刘书记蹲点截然不同:那次不只是“同吃、同住”,更重在“同劳动”,只要有时间,我们就扛上农具和社员们一起劳动;而这次,只是“同吃、同住”,根本不和社员“同劳动”,因为有清查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的政治任务,不劳动可以,不搞“除恶务尽”的大批判不行!所以我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写批判稿、抄大字报上,还派人把大字报贴到公社的大院里,署名则是村党支部、工作组。大概我们的批判有理、有据吧,颇能吸引一些人,为此村党支部和工作组被评为大批判先进单位,受到了上级表扬。种麦工作组不到地里实打实地搞种麦,却在屋里虚对虚地搞批判,这不是现代版的搞笑段子么?
  这个“三同”老传统,远离我们多少年了?过去的,我可以从发黄的日记中看到;现在呢,也可以通过高科技在网上搜寻,可我搜来搜去,却鲜有干部搞“三同”的消息。就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没见到50年前日记中我们同农民搞“三同”的那种真情实感!
  现在干部不搞“三同”了,搞什么?很多人是往上跑,跑官、跑關系、跑项目,而不愿向下跑,不要说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到群众家里坐一坐也少而又少,多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发号令……对群众感情淡漠了,与群众关系疏远了,怎能不让群众反感?
  与群众“三同”,是我们党的老传统。因为“三同”,可以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能听到真话,能化解社会矛盾,能促进脱贫致富,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切期盼:久违的“三同”老传统,快快归来!快快复位!
  【曹开翔/图】
其他文献
俗语云:“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其中第二句话居然以讹传讹,被说成“无毒不丈夫”。这“度”与“毒”音近义异,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既然说“无毒不丈夫”,那么,每个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先学一套对人狠毒、刻毒、恶毒、苛毒、残毒、阴毒的伎俩,心狠手辣、奸险凶毒,否则就不是大丈夫?果如是,这人
期刊
我较早的一个理想,是当上乡文化站站长。那时候,在农村读书,学校里通过考试出去改变农民身份的学生是百里选一,而我这人自信心一向不咋地,在参加高考之前,从来就没想过读大学的事。那时乡里的文化站长,当然也不是大学生,他是“泥腿子文化人”转正过来的。那年代,靠着半耕半读而最终甩掉“牛粮”吃“马粮”的人,基本上在每个乡里都有,他们多数干的是文化活儿。这诱惑力,对于课余也喜欢舞文弄墨的“农N代”来说,该有多大
期刊
鹦鹉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蜻蜒干部:点水而飞,浮光掠影。  母鸡干部:生一个蛋,不断地叫,生怕主人、同伴不知道。  蜘蛛干部:忙忙碌碌,只编织了一张难经风雨的网。  苍蝇干部:飞来飞去,追腥逐臭。  老虎干部:屁股摸不得。  大象干部:屁股推不动。  寒号鸟干部:平常之时得过且过,非常之时啼饥号寒。  蚂蚁干部:暴雨将至,为争穴门,大斗不止。  鱼干部:不能拒绝诱饵,難逃杀身结
期刊
2015年第11期(上)《杂文月刊》佳作连连,但我偏爱邓迎雪的《贾母的月亮》。   就此文而言,有故事、有形象、有情感,因此更貼近杂文的文学特质,也更使人喜闻乐见。贾母看到“月上中天,皎洁如银”,说“如此好明月,不可不闻笛”,却又嘱咐下人“音乐不可过多,要那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几句话,便使贾母的“文艺范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从贾母继而写到陆游赏梅赋诗、张岱流传至今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期刊
近年来,张祥龙教授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建立儒家文化特区”,说是“旨在复活一种儒家的社团生活: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主,有自己的教育体系、政治结构、技术结构”;“找一个偏远的、不碍别人事儿的地方,‘还从物外起田园’,建设我们自己的一个充满生机的天地”,“呈现一种美好的生活,施教化于无形”。  张教授在设计这一美好蓝图时,还引北美的阿米什社团为据,“不想成为主流,也不想影响他人”,到一个“偏远”的地方
期刊
当下社会隔三岔五地便会爆出些令人闻之愕然且出于颇有“知识”的分子嘴中的奇谈怪论。譬如网传浙江财大谢作诗教授发表的自以为并非“哗众取宠”而在网友却认为“十分离谱”的高论——“婚姻是交易”,“美女就该嫁‘富豪’”云云!   众所周知:婚姻是人类社会进化至私有制时期的产物。倘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同是一件婚事,一些人视之为儿戏,而另一些人则视之为世界上最庄重的事情。” 如何定义婚姻之本质,则恐怕一千个家庭
期刊
清初“明史案”,起因是文化流氓吴之荣,以“家国情怀”敲诈《明史》编撰者庄允诚金钱。朝廷不但不惩戒吴之荣,反升为右佥都御史,还赠其庄允诚一半资产!一时间,靠“告讦”的流氓手段制造涉案千余,流放几百,诛杀七十,凌迟十四人大案的吴之荣,飙升为流氓文人升官发财的另类标杆。  所谓“告讦”,按《汉书·刑法志》解释,是指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关键在于,“告讦”者假“家国情怀”,一招置对手于死地。西汉被腰斩的杨恽
期刊
叶赫那拉氏,生于1835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惠征。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因得咸丰帝宠幸,1854年进封懿嫔。1856年生子载淳。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以载淳继承皇位,叶赫那拉氏被尊“圣母皇太后”,亦称慈禧太后。同年11月,叶赫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訢联手发动政变,改元同治,实行垂帘听政,至1908去世,控制国家大权达47年之久。  在慈禧统治期间,晚清王朝国事日非,在1894
期刊
“青岛大虾”事件过去一年了,但总觉得这个事还没“剧终”——因为没见到青岛市相关政府部门深刻反思出可供全社会借鉴的反面教训,也没看到人们呼吁建立的“开放畅通的投诉处理机制”进入生活,看到的仅是38元一只的“天价虾”才4个月,5000元一条的“天价鱼”就在哈尔滨成功复制。为使“青岛大虾”所蕴含的深刻教训真正变成全社会财富,愚以为,在“青岛大虾”事件一周年之际,有必要就“青岛大虾”发生的某些原因,再做一
期刊
同治九年(1870)十月曾国藩卸任直隶总督,回金陵第三次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原来的秘书,如今在磁州做代理知州的赵烈文特意赶来送行。谈话中曾国藩问他工作体会,赵烈文说:“佛经说妇人把忧愁当饭吃,州县官则把说谎当饭吃。”又说:“以前觉得上司和同事需要敷衍,现在看来百姓更需要敷衍。”曾国藩安慰他说:“足下在直隶,光景如果很好,当然最妙,如果有什么不如意处,可随时写信告知,彼此商酌而行。”(《能静居日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