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文言文课堂情境化教学实践r——以《杞人忧天》为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因与现实生活脱离而理解难度较大,使得教师容易站在知识的制高点,将课堂变成知识传授课、积累课.长此以往,既造成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和琐碎,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视域下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沉浸性和层进性,实现学习的过程价值和实践属性”.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教学中,知识是载体,教师若能灵活运用一切资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阅读行为,从而走向深度学习,知识便能转化为能力.那些将知识从情境中抽离出来,机械生硬灌输与枯燥无味训练的现状也能得到扭转,语文课堂便能成为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练兵场.现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杞人忧天》的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开展着眼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文言文情境化教学.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的主题是游记,这一安排贯彻了八年级“文体学习”的主线,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的散文,本文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而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线索,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文章,
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总有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疑惑。他在第一段的结尾中写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开门见山点出秋味,似乎是直奔主题,直白得不能再直白了,但细读后却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我的疑惑正在于,他口口声声宣扬的“故都的秋味”究竟指什么?   通读整篇文章,郁达夫在行文中并没有明确点明这一点儿,但浓浓的
【教材分析】   《叙事要有详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写作指导课。第四单元的课文叙事详略得当,让学生抓住中心选材、详略得当地进行写作是学习的关键。好的选材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有极大帮助,是学生必走的一步台阶。通过学习如何选材及组织材料,学生能在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素材,组织语言准确地表达中心和情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通过本单元写作
“以学养人”是一种提倡知识滋润学生全面自由成长的教学理论.本文在厘清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困惑基础上,以《少年维特之烦恼》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以学
期刊
语文是一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实践型学科,更是一门展现自然、讲述社会、传递情感、表达生活的审美型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应被寻章摘句间的味同嚼蜡、一成不易而浇灭,而应被他们对自然、人生、情感以及自我的好奇求索、永恒追寻而点燃。阅读理解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板块,也恰是许多学生或兴趣索然或望而生畏的学习难点。破除难点的关键,在于教者采取适当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融入自我,与文本共情。只有阅读者的理解
在材料作文成为主流命题方式的当下,“自拟标题”成了这一命题方式的其中一个“标配动作”。与角度、立意、文体以及字数等其他写作要求一样,标题问题因此成了作文备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对标题问题的认识不足,标题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对标题研究的不深,又使得标题拟制仅停留在表层水平上。针对高考作文标题的这一现状,笔者依据技术作文的相关理论,试图对标题问题作一个深层次的
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归来后不愿做官,只求归家团圆的故事赢得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关注与青睐,木兰形象的改编与重塑也从未停止。她不仅是一个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更是女性形象的典范,是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木兰诗》作为木兰形象谱系的源头,其文本本身对木兰形象的刻画应当被具体解读与建构。对于现有的概念化和泛化的解读,我们也需进一步的理性思考与辨析,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中的精神内涵。   一、木兰形象的普遍认知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曾先后刊登李红莲老师和文晓琴老师之于《登高》颔联后半句的解读。论题缘起于李老师公开课上遇到的提问“为何不是‘不尽长江滚滚去’”,李老师从律诗的押韵平仄角度切入解释;文老师则另做文章,从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分析“来”较之“去”或“流”更为强烈和深沉。二人各有所见,但始终囿于比较思维,从表达技巧层面分析“来”的不可替代性,并未就“来”字本身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而在《登高》的实际教学中,
《烛之武退秦师》为传统经典名篇,数十年来,各种版本的教材教参对其中“且贰于楚也”,释为“从属二主”,一直令人费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2017年版)文下注【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2004年版)也如是解。最新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019年版),释义做了更新:【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遗憾的是,教材并
文言文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初中学生在小学接触过少量浅易的文言文,但是升入初中后,文言文的篇目增加,篇幅变长,由于时间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于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没有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趣”的世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笔者在趣读、趣译、趣品、趣评四个方面提出激发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