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关键,让“练习课”更具价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等内容。从学习历程看,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这两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均不构成学习障碍,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仅靠一节新授课显然是难以完全达成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列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有必要夯实加深。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用字母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为重点,设计了一节练习课的教学,下面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谈谈感悟与思考。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教材简析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这单元选取了四篇课文,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故事。单元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为体会思想感情,勿忘国耻,还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的方法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单元主题阅读课,承担着深化单元主题,延伸训练项目的任务。到图书馆上课,应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但这些图书一般都没有诱人的图画、光鲜的外表而少有学生借阅,但正是这些图
策略之一:分割法,就是把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通过计算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和,从而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随着新教材中向量工具的引入,立体几何的解题更加灵活多样,尤其在求二面角和点到面的距离时,法向量有着它独有的优势——不用作图而直接计算,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下面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类问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活动背景: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母亲都为儿女付出很多很多,可儿女又能体会多少呢?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劳,体验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2.通过活动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积极参与到“爱的回报”活动中来,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课文导航  1.
摘 要:能否对一定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正确认识和判断,一直是革命建设改革的基础性问题,构成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论断和新表述,是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客观理性观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演进发展现实状貌,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要坚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第二学段的五、六年级部分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内容,这是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安排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借助观察、实验、操作,来进行调查了解、探索规律等数学活动,通过对一些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问题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过程可以理解为,让学生运用所学
一、问题缘起  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起始课,经常被选为研究课。在一次教研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从交流画法中认识三角形概念;再通过自学交流,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三角形高的表述;接着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画出几个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然后通过动手围四边形和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动态变化移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感受随着三角形的变化它
自从贵刊连续刊登了朱乐平老师关于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以来,笔者篇篇拜读,收获很大。衷心感谢贵刊和朱乐平老师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与思考,笔者品尝到了“问题引领专业发展”的甜头。现将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感受归纳如下,以求与同行交流。  
任何一种新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转化”思想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探究背景  当学完组合图形面积后,学生明确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是转化为基本图形的面积,然后运用加减原理计算。笔者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图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师生的思维在智慧的课堂上发生碰撞、得到延续、获得升华。  说到智慧课堂,不得不让笔者想起吴正宪老师。吴老师在课堂中善于制造、把握、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而学生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升华。随着课堂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