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自我品德修养提高和行为习惯养成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方案也层出不穷,各有特色。本文就是针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和提升提出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品德修养;行为修养.
中图分类号:TU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07-01
0.引言
大学生的自我素养关系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挥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大学生应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一种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今天,我国在改革开放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足已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能力和智慧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重新站到世界的前列。大学生有理由自信、自尊和自豪,中国一定能完成繁荣富强的大业,使申华民族再次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社会也都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大量投入,并寄予厚望。对于这样一个相对精锐的高素质群体,在成为可用的人才之前,要确保其先成人再成才。
有才无德的人只会是社会的危险隐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
1.1 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大学里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正确地认识党和人民,正确地认识政府和国家性质。拥护党、拥护人民、拥护人民军队、拥护党的政策。
1.2 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1.3 文明公约的学习与遵守。大学生在校园要遵守校园文明公约,在社会上要遵守市民文明公约,走出国门要遵守国际公约。文明的人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大学生要讲文明就要在大学期间从小事做起,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吵闹,遵守课堂纪律,遵守交通规则等。大学生不能因学业的承重而忽视这些基本素养的保持和提高,越是细节越是体现一个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1.4 具备基本道德素质。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接受了接近十年的道德素质教育,大学时期要做的是如何将自身的道德认知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严格约束自己。基本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全面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而形成的爱恨憎恶等情感都已经明确。具备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大学生能否具备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自身道德行为要积极引导,对于自身非道德行为要坚决抵制。
1.5 追求美德。大学生应当在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质。古人云,德高惊鬼神,不论什么时代,美德总能以其非凡的魅力征服一切。大学生应该追求真诚、善良、宽容、博爱、仁义、孝悌等美德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将其奉为经典。如,诚善待人,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节假日居家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社会。有时间和精力也可参加贫困地区的支教活动。这些都是大学生追求美德可以做的事情。
2.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阶段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身兼社会重责的一种社会延缓,也是心理上的延缓。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等,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而此期间,行为习惯教育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一套规范的、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标签,可以陶冶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寝室文化大赛”、“社团文化节”,开展“行为习惯”主题团日活动来引领大学生健康娱乐,引发情感共鸣,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使得学生从中养成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优质的校园文化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行为道德和学习品质的有力保证。
2.2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教育必须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规范其行为习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要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及威信,以中立、关爱、没有操纵意图的姿态鼓励学生向自己吐露心声,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定期做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养成健康的个性。
2.3 注重正确人生观培养
有数据显示,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这种信仰的缺失使他们很难担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
思想是统帅个人行为的根本,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者通过推荐健康向上的书籍,宣传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来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强化对祖国历史的认知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的产生会加强学生自主规范行为习惯的意识。
2.4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育资源
统计调查显示,课余时间学生上网率高达77.6%以上,其中有68%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休闲和聊天,由此说明上网是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安排,但多数时间只是用于消遣时光。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行为道德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為习惯。
2.5 采用预警机制强制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预警机制有双重作用。一种是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使态度变得坚定;还有一种是如果态度与重要利益有关,预先的警告往往可使抵制的态度不再坚定。
预警机制分为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横向预警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寝室卫生检查制度和考场严格监管制度,杜绝上课迟到、无故旷课、寝室脏乱、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纵向预警指在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处于较轻程度时进行预先警示。
2.6 将行为习惯评价纳入综合素质测评
将行为习惯自评与互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当中,建立严格的奖惩监督机制,并树立榜样人物。人都想要成功、追求完美,可暂称作自动成功机制,于是观察学习和模仿榜样就应运而生了。心理学认为,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是获得行为发展的主要方式。
3、结语
我们必须要自我品德修养提高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慧环.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心理教育.2009.11.
[2] 辛德娟.社会转型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关键词]品德修养;行为修养.
中图分类号:TU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7-0007-01
0.引言
大学生的自我素养关系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挥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人格。大学生应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就是一种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今天,我国在改革开放下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足已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能力和智慧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重新站到世界的前列。大学生有理由自信、自尊和自豪,中国一定能完成繁荣富强的大业,使申华民族再次腾飞于世界民族之林。
1、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社会也都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大量投入,并寄予厚望。对于这样一个相对精锐的高素质群体,在成为可用的人才之前,要确保其先成人再成才。
有才无德的人只会是社会的危险隐患,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
1.1 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大学里思想道德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正确地认识党和人民,正确地认识政府和国家性质。拥护党、拥护人民、拥护人民军队、拥护党的政策。
1.2 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1.3 文明公约的学习与遵守。大学生在校园要遵守校园文明公约,在社会上要遵守市民文明公约,走出国门要遵守国际公约。文明的人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和尊重的。大学生要讲文明就要在大学期间从小事做起,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吵闹,遵守课堂纪律,遵守交通规则等。大学生不能因学业的承重而忽视这些基本素养的保持和提高,越是细节越是体现一个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文修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1.4 具备基本道德素质。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已接受了接近十年的道德素质教育,大学时期要做的是如何将自身的道德认知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严格约束自己。基本的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全面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对客观事物是非善恶而形成的爱恨憎恶等情感都已经明确。具备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大学生能否具备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大学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自身道德行为要积极引导,对于自身非道德行为要坚决抵制。
1.5 追求美德。大学生应当在具备基本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追求美好的道德品质。古人云,德高惊鬼神,不论什么时代,美德总能以其非凡的魅力征服一切。大学生应该追求真诚、善良、宽容、博爱、仁义、孝悌等美德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将其奉为经典。如,诚善待人,尊敬师长,关爱同学,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节假日居家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关爱社会。有时间和精力也可参加贫困地区的支教活动。这些都是大学生追求美德可以做的事情。
2.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学阶段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身兼社会重责的一种社会延缓,也是心理上的延缓。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期通过实践、检验、树立、再检验的往复循环过程,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等,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而此期间,行为习惯教育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一套规范的、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我发展的行为习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2.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标签,可以陶冶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寝室文化大赛”、“社团文化节”,开展“行为习惯”主题团日活动来引领大学生健康娱乐,引发情感共鸣,积极的情绪相互感染,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使得学生从中养成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优质的校园文化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行为道德和学习品质的有力保证。
2.2 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行为习惯教育必须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规范其行为习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要加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度,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及威信,以中立、关爱、没有操纵意图的姿态鼓励学生向自己吐露心声,面对面交流,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引导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定期做专业的心理辅导,以养成健康的个性。
2.3 注重正确人生观培养
有数据显示,34.5%的新生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规划;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这种信仰的缺失使他们很难担负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
思想是统帅个人行为的根本,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者通过推荐健康向上的书籍,宣传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来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强化对祖国历史的认知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些内在动力的产生会加强学生自主规范行为习惯的意识。
2.4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教育资源
统计调查显示,课余时间学生上网率高达77.6%以上,其中有68%的学生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休闲和聊天,由此说明上网是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安排,但多数时间只是用于消遣时光。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行为道德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行為习惯。
2.5 采用预警机制强制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预警机制有双重作用。一种是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使态度变得坚定;还有一种是如果态度与重要利益有关,预先的警告往往可使抵制的态度不再坚定。
预警机制分为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横向预警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务管理,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寝室卫生检查制度和考场严格监管制度,杜绝上课迟到、无故旷课、寝室脏乱、考试作弊等恶劣行为。纵向预警指在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处于较轻程度时进行预先警示。
2.6 将行为习惯评价纳入综合素质测评
将行为习惯自评与互评成绩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当中,建立严格的奖惩监督机制,并树立榜样人物。人都想要成功、追求完美,可暂称作自动成功机制,于是观察学习和模仿榜样就应运而生了。心理学认为,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是获得行为发展的主要方式。
3、结语
我们必须要自我品德修养提高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正确地面对现阶段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组织、系统化、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慧环.和谐校园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心理教育.2009.11.
[2] 辛德娟.社会转型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