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迁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科学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的心灵滋养在他们喜爱的语文课堂中,让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摇篮,立足于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帮助学生自我宣泄、自我发展和成长。
一、拓宽视野,扩展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小学生来讲,新奇丰富的内容更能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例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视野,扩展学习空间,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精选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将它们介绍给学生。如学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我念了《珍惜生命之源》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目前严峻的水资源状况。接着又引用了一句广告词:“衣服脏了,洗!……水脏了,用什么洗?”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道理。
二、创造“自我”,实现“自我”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课堂就是一场“戏”,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这场戏的精彩与否,要靠“导演”精心设计,让“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演戏”中去。作为“导演”,要充分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在课堂中不断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塑造。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后,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这篇课文,惟独有一个学生说他不喜欢,还说出了不喜欢的原因。尽管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幼稚”的,但我允许他保留意见,并且赞赏他的勇气,使每个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不断地创造自我、展现自我。
三、精心设计,“刺激” 效率
心理学研究还显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延续是受时间限制的。想要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应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刺激”。一般来说,在同一个层面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可在每一节课中设计2—3次的“刺激”,以形成课堂气氛的小高潮。比如利用某个滑稽的演示动作或者一句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忍俊不禁、开怀畅笑;再如学习《北京》这篇课文时,中间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也溢于言表。
四、竞争合作,提高素质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在师生、小组、同桌间进行合作、竞争。师生合作朗读、合作板书,小组内合作完成练习、排演课本剧等,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竞争。所有的学生都感到自己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从而引起尝试的动机,参与到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中去,一切教学影响都通过学生自身活动的实践、锤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在活动中合作,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可激发其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在合作小组中,学生间扬长避短,能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在竞争中,能让他们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
五、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我采取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一吐为快”,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因此,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我还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使自己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创新。我们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素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和原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3、《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4、《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6、《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难题解决经典案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迁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科学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的心灵滋养在他们喜爱的语文课堂中,让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成为净化学生心灵的摇篮,立足于语文课堂,挖掘教材中的心理辅导因素,帮助学生自我宣泄、自我发展和成长。
一、拓宽视野,扩展教学内容
心理学研究显示:对于小学生来讲,新奇丰富的内容更能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例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视野,扩展学习空间,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补充教学内容,精选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将它们介绍给学生。如学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我念了《珍惜生命之源》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目前严峻的水资源状况。接着又引用了一句广告词:“衣服脏了,洗!……水脏了,用什么洗?”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道理。
二、创造“自我”,实现“自我”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成长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课堂就是一场“戏”,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这场戏的精彩与否,要靠“导演”精心设计,让“演员”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演戏”中去。作为“导演”,要充分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在课堂中不断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塑造。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后,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这篇课文,惟独有一个学生说他不喜欢,还说出了不喜欢的原因。尽管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幼稚”的,但我允许他保留意见,并且赞赏他的勇气,使每个学生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不断地创造自我、展现自我。
三、精心设计,“刺激” 效率
心理学研究还显示: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延续是受时间限制的。想要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应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刺激”。一般来说,在同一个层面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因此,可在每一节课中设计2—3次的“刺激”,以形成课堂气氛的小高潮。比如利用某个滑稽的演示动作或者一句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忍俊不禁、开怀畅笑;再如学习《北京》这篇课文时,中间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学生情不自禁跟着唱,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也溢于言表。
四、竞争合作,提高素质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在师生、小组、同桌间进行合作、竞争。师生合作朗读、合作板书,小组内合作完成练习、排演课本剧等,既要求合作,又要求竞争。所有的学生都感到自己有成功或失败的可能,从而引起尝试的动机,参与到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中去,一切教学影响都通过学生自身活动的实践、锤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在活动中合作,学生有自主的选择权利,可激发其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在合作小组中,学生间扬长避短,能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在竞争中,能让他们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看待失败和挫折。
五、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我采取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一吐为快”,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因此,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我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我还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使自己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创新。我们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素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和原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2、《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3、《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
4、《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6、《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难题解决经典案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