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的影赛——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k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 1879—1936)是上个世纪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师,他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的光学工业基地之一耶那(JENA)的光学仪器工厂做学徒。1911年,奥斯卡·巴纳克来到了位于韦茨拉尔(Wetzlar)的徕茨公司(徕卡公司的前身)从事精密光学仪器的制造工作,1914年,他在这里用手工制造了徕卡的第一种使用35mm电影胶片的小型照相机-Leica UR,从此开创了这种24×36mm底片尺寸照相机的一个时代。
  奥斯卡·巴纳克大奖赛始于1979年,是德国的徕卡照相机集团公司为了纪念奥斯卡·巴纳克诞辰100周年而设定的。这项活动由徕卡公司和设在阿丽斯的法国国际摄影组织共同举办,旨在奖励那些在摄影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摄影艺术家,以促进国际间的摄影文化交流与发展。 影赛优胜者的奖金为1万马克或等价值的徕卡相机,同时将会被邀请参加在阿丽斯举办的颁奖盛典。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每年举办一次,由世界著名的摄影家组成评审团,对参赛的摄影作品进行严格地选拔。优胜者会得到一万德国马克的奖金或等值的徕卡照相机,并获赠“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证书,同时也将会被邀请参加颁奖盛典。至今,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已经在国际摄影领域具有了十分广泛的影响,西方的许多著名摄影家都会以获此殊荣而感到自豪。
  多年来,我们曾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奥斯卡·巴纳克奖摄影比赛的获奖情况,其中西方摄影师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2001年,奥斯卡·巴纳克大奖为法国人B·莫尼埃尔所获,有意思的是他拍摄的竟是一组反映中国工业生产状况的摄影作品。而我国青岛的摄影家任锡海先生的另一组中国百姓生活摄影组照—《十号大院的故事》也获得了优秀奖。当人们翘盼2002年奥斯卡 ·巴纳克摄影赛结果的时候,我国上海的摄影师侯剑华先生收到了来自德国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比赛组委会的一封信,信中告知西方摄影师Narelle·Autio最终获得2002年奥斯卡·巴纳克大奖,但鉴于侯剑华描述四川山区居民生活的摄影作品《山镇人家》非常出色,郑重地邀请他参加紧接着举行的徕卡艺廊的摄影比赛,如果照片入选,其作品将被悬挂于徕卡公司的艺廊中。通常,徕卡艺廊每月更换一批精彩的照片,这些照片均出自世界著名摄影师之手。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中国大陆摄影师的作品在徕卡艺廊中作过展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实类摄影发展迅速,摄影师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宣传摄影的模式,独立自主地深入表现具有传统和文化含量的社会现实题材,形成影响较为广泛的纪实摄影风尚。侯剑华的《山镇人家》民族性强、构图严谨、层次丰富、制作精良,确有过人之处,国外评委垂注于此也不偶然。然而,它距离国际报道摄影的最高水平多远,距离奥斯卡·巴纳克大奖还有多远?我们从B·莫尼埃尔获奖作品的分析中似乎可以找到某些答案。
  综观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比赛的若干获奖、入选作品,应该会使我们感觉到这一影赛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以及小型照相机在这一方面独特的作用。2001年,任锡海先生隔几步之遥险获大奖,2002年,众多中国摄影师投稿甚多却回响寥寥。如果我们能从《十号大院的故事》和《山镇人家》中觉悟到某些有益的启示,那么它的意义可能会远远超出获奖的范畴。
  



  十号大院的故事 任锡海摄



  十号大院的故事 任锡海摄



  十号大院的故事 任锡海摄



  山镇人家 侯剑华摄



  山镇人家 侯剑华摄



  山镇人家 侯剑华摄



  



  十号大院的故事 任锡海摄
其他文献
我想,任何摄影者到了印度、尼泊尔,都会被其浓郁的宗教氛围所吸引,尤其是那些装扮诡异,留着长长的须发的苦行僧们。  我第一次拍苦行僧,是为《时尚》(VOGUE)中文版到尼泊尔拍摄时装选题,无意中得知在十几天后有一个盛大的苦行僧大会——“湿婆节”。届时全尼泊尔及一些印度的苦行僧,将到加德满都的帕苏帕堤拿神庙来朝圣。在我拍摄时装时,已有一些提前抵达的苦行僧。我让他们与台湾地区、日本的模特站在一块拍摄。那
期刊
相机:星座field 8×10MⅡ  镜头: 超级Angulon 165mm F8  胶片:柯达T-MAX100   相纸:自制铂金相纸  铂金工艺除了能完全重现照片各部分的细节层次外,更可以用百年来计算保存。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影像。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使此种方法印制的照片极为稀有。作者使用8x10″底片印相的方法制作了这张影调丰富的照片。白色的树根在铂金的演绎下显得影调丰富,这是普通银盐相纸所不能
期刊
埃利泽·伯克曼(Eliezer Berkman),美国摄影家,美国传媒摄影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dia Photogrphers,ASMP)成员,该学会全国理事会国际委员会委员。曾从事教育工作,并教授摄影。近年主要在各地采访,并展览、出售作品。1995年以来数次访华。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持久力的路径》摄影展览,展出了他在美国、意大利、以色列、中国等地拍摄的
期刊
盼娘归  相机:林哈夫6×9V  镜头: Zeiss Protarlinse 141mm F18  胶片:红外线胶片  相纸:Forte可调反差暖调纸基相纸  榕树造型雄伟,树下的孩童等待着归家的母亲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作者使用红外线胶卷夸张了榕树的线条,再用暖调纸基纸放大,使画面更增添了一分诗意。
期刊
◎河套 2002年(内蒙)   ◎黄河古道 2001年(宁夏)   ◎黄河边上的沙湖 2001年(宁夏)
期刊
期刊
单巴  相机:林哈夫4×5V  镜头:Zeiss Protarlinse 110mm F18  胶片:百合BPF200  相纸:Forte可调反差暖调纸基相纸  出外创作一定要时时提起精神,否则就会错过拍摄的好机会。那是在由稻城回程的路上。高原中午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突然从路边的树林缝隙中看到了什麽。停车细看后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拿起相机连滚带爬地跑下河边拍下了这张旅程中最为满意的照片。用Fort
期刊
问:您怎么看“纪实摄影”。  答:“纪实摄影”这个说法太误人,应该说“记录”更准确一点。问题出在这个“实”字上,是“真实”的“实”,还是“现实”的“实”?其实“纪实摄影”的主观性非常强烈,选择拍摄角度,景别处理,直到编辑选照片,都有个人的判断。然而一用“纪实”二字,好像它天生就是真实的记录,这比较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更类似于创作,是一种披着“纪实”外衣的较为隐蔽的创作,所以不要觉得它就是
期刊
由于我任教有关摄影的课程,时常有同学会与我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次我们就专门聊一聊摄影教育的事。说实在的,在大学工作了20多年之后,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就摄影教育而言,国内近年已就此召开了几次专门的讨论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解决。再者说,无论学者还是教师、学生,虽说他们对教育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可是却对教育的改革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来讨论摄影教
期刊
广告公司需要的广告片无非是两类,一类叫形象代言人,另一类是产品。我喜欢拍代言人那类的,即使拍产品也希望拍出有人味的。我不愿意拍四平八稳的、解读式的那种广告片。  这次耐克公司找我拍运动鞋就是拍代言人。请的是几位体育明星,篮球的王治郅、姚明、胡卫东,女足的刘英。拍摄时间正好是2000年奥运会前半年。耐克公司的计划就是在奥运会期间向中国市场推出这款新鞋。  广告公司提供的拍摄方案非常详细,未来的广告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