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牛虻》带给我的青春印记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虻》这本小说是我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知道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读《牛虻》时,感觉不到伤口疼痛”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就四处打听这本书,想借来看看,但我的语文老师却说那本书里面有谈情说爱和宗教的东西,是资产阶级那一套,被禁了,这反倒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更迫切地想找到这本书。
  我第一次读到《牛虻》是1974年初,那时我刚高中毕业,有一天去一个特别要好的同学家,他正偷偷地看这本书,看得很入迷,连我走到身边他都没注意。我抢过来一看,是一本用白纸包得很精细的书,翻开里面的扉页正是《牛虻》,便吓唬他:“你好大的胆子,敢看毒草。”他敢紧“嘘”了一声,让我小声点,然后说:“真好看,我都舍不得放了!”我死缠烂打硬要他把书借给我,甚至威吓他,不借我就“告发他”,他只好答应看完就借给我,只给我一天期限,因为他也要履行三天还书的承诺。
  那時广播里讲的、大街上写的都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街道已开过几次毕业生动员会,要我们上山下乡并联系把我们安插到哪里。可是下放到农村的“老三届”传回来的消息是,乡下并不是“大有作为”,很多地方缺衣少食,农活很重,搞得不好,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当时提出的是“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意味着下到农村就回不来了。不想去,又不能不去,那一段时间我忧心忡忡:前途漫漫,路在何方?
  能读到《牛虻》这本书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它就像一柱阳光透过雾霾照在我身上,照进了我的心灵,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感到通体透明。当时我高中毕业,被划入“知识青年”之列,但在我上学期间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展了八个年头,其间有几次“复课闹革命”,上课不能保持正常,除了识几个字,哪有多少知识?所以当我拿到《牛虻》这本书并花一天多时间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时,我对其中很多知识却不了解,特别是对宗教之类的名词,什么基督徒、赞美诗之类闻所未闻,书中很多人物、情节、故事都没什么印象。但是书中主角亚瑟的形象深入我心,让我激动、让我感动。
  十九岁的亚瑟比我略大一点,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特别好奇、敏感,充满正义、眼里容不得沙子,耽于幻想,憧憬未来;作为一个善良、纯洁的阳光少年,他尊敬神父,热爱女友,相信朋友,受革命党人影响,准备“献身意大利,驱逐奥地利人”,他选择了把“我们对人民的责任,还有对自己的责任”作为信仰,一切都是那么坦然、自信、美好。但是,新来的神父是个伪善的间谍,亚瑟在忏悔时被这个神父出卖而被捕,出狱后先是被自己挚爱的女友打了一耳光,回家后又被告知自己是私生子,而欺骗他的正是被自己尊敬、信任的教父蒙泰尼里,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精神几近崩溃,由此他制造了一个自杀的假象,离家出走了。在外十三年的飘泊、流浪生涯,遭受了难以想象的非人待遇和磨难,使一个有着女人般美丽的相貌、一个文弱书生的他成长、蜕变为一个勇士,一条硬汉,一个敢于与恶势力和教会斗争的战士,一只战斗的“牛虻”。
  阅读时我对亚瑟的所思所想有深切的同感,对他的所作所为特别理解并赞赏,对他后来报复蒙泰尼里的言行感到特别解恨,这可能是因为我也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对从来不谈爱情的“八个样板戏”和一些“高、大、全”式的文学作品看得多了,突然看到一本描写爱恨情仇的“禁书”,感到很刺激,牛虻的言行让我热血沸腾、让我崇拜,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承担,敢于反抗的精神深入我的骨髓,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成长成熟,就必须经过炼狱般的磨难,不如此就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亚瑟对神父的表态“我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追随我所见到的光明”这句话植入我心,成为革命英雄主义的誓词,伴我成长。
  当年(1974年)四月,我们在载歌载舞中被送到农村,这是当时绝大多数青年人的必由之路。农村的生活和劳作对每一个在城里成长起来的青年来说都是个巨大的考验。但牛虻那勇敢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力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抱着“追随光明,走自己的路”这种心态,主动磨炼自己、锤打心性,由被动吃苦到主动挑战痛苦、迎战困难。心理上的变化,使得那些劳累变得轻松多了。至今都让我难忘的是,每当我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牛虻似乎就站在我身边,拧着眉看着我,这时我的心底就升腾起一股力量:与他比,这一点小困难算得了什么?没有苦难的折磨,谁能成长为一个革命英雄?要想成长成熟,就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敢与恶魔斗三分。于是信心陡然升起,那些艰难险阻都悄然退却了一般,我甚至从中找到了胜利的乐趣。
  我记得在山上采石,是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劳动,我把自己想象成亚瑟置身的铁矿正在遭受磨难,当我挥动那十磅的大铁锤一锤锤砸向铁钎时,别人口中喊的是号子,我在心里喊的是“战斗”,一遍遍的“战斗”,每喊一声,力量就增加一分,我想我最终要成为“亚瑟——一只战斗的牛虻”,“一只快乐的飞虻”。当心态变了,用乐观心态对待艰苦时,可以苦中作乐;身体受到磨炼,心灵快乐,困难也不足惧了。正因为如此,在农忙之余,我坚持学习、读书、看报,磨炼自己的同时也充实、提高自己,后来赶上高考,很幸运我们乘上了时代的列车。
  今天回头看,农村虽苦,但并不像亚瑟身处的环境那样恶劣,我们也没有受到那么多的磨难,所以没有成长为英雄、蜕变为“牛虻”。但作为青年人,有一个形象作为自己的楷模,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自己,这可以使自己有一个参照系,在最糟糕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也不感到绝望,因为你可以想象:我还没受到那么大的苦,没经过那么艰辛的考验,没有那么困难,即使真有那么苦、那么难,别人能忍受,我又何尝不能?人未必都能成为英雄,但一定要能接受考验,战胜困难,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亚瑟选择了“我们对人民的责任,还有对自己的责任”作为一种信仰,所以他的死,注定是永垂不朽,让人敬重的。
  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生只有在青少年时代就把信仰之光注入心灵,才能为追求信仰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而让青春更加璀璨。
  《牛虻》这本书给了我别样的青春。回顾往事,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读一本有价值的书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作者系人民出版社原社长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每一位合格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建设好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才能同心同德地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党。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所面对的困难与考验也会变化,如果共产党员不能时刻警醒自己,保持初心不变,就可能会让初心蒙尘变色,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信仰。故而,学习党史,首先要重读历史人物,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
期刊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主张“诗比历史更能呈现真相”。历史立足于真实性,尽力挖掘被岁月模糊的细枝末节;而文学讲究的是可能性,它叙述的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可能会发生的故事。  由群众出版社出版的《啄木鸟》“尘封档案”·红色侦探系列就是这样一部文学作品,它以纪实的手法记叙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破获的重大敌特案件和刑事案件。这套丛书生动地描绘了共和国第一代人民公安如何与犯罪分子殊死搏斗,以及旧社会的黑
期刊
“毛泽东在北京的生活是清苦的,好在每个星期可以到杨昌济先生家吃上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见到恩师的女儿杨开慧。就是这一时期,他与杨开慧深深相爱了。这一年,毛泽东刚满25岁,杨开慧19岁。他们漫步在筒子河畔,望着洁白的梅花和悬挂在杨柳枝头的冰柱,憧憬着严冬过去、春天到来的美景。31年后,春天真的来了。那位坐在北大图书馆门前、操着浓重湖南乡音的青年,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和他的战友们离开了一个叫作
期刊
红色标语口号,反映了革命年代的战斗、精神气质与政治主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精神鼓舞性,对于现代的人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缅怀意义。  基本做法  长征是宣传队。大量的史实说明,红军长征所到之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即开展宣传活动,采取召开群众会、演讲、演出戏剧、教唱革命歌曲、画漫画、散发布告传单等方式进行。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中,最为普遍也最便捷的方式则是书写宣传标语口号。可以说,红军行军打仗,走到哪
期刊
摘要:“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掌握对自身具有正面作用的知识,人们就应阅读大量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阅读工作应在幼儿阶段开始开展,以此帮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生活常识,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少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人民对阅读工作的需求,相关人员要提高少儿阅读推广服务水平,为少儿阅读工作提供一定的途径,通过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完善其社会功能,为我国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
期刊
近年来,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文化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载体,针对农民所想、所需,因地制宜,掀起基层全民阅读的高潮,为农村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多方努力迁新址,阅读推广接地气  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是一个半山区乡镇,辖15个行政村,人口2.6万。过去的夏各庄镇图书馆在镇南太务村加油站旁边的平房里,使用面积小,只有图书阅览室和排练厅,位置
期刊
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烟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历史必须铭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一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家,将文学创作的笔触,投向了革命历史题材领域,防城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思县文联专职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磨金梅便是其中的一位。创作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这种尝试非常值得,这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文学《红娃仔》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故事起源于作家生活和工作的十万
期刊
邱华栋沿着历史的脚印一步步写来,以讲述朝代的更迭、城址的变迁、城市的核心建筑為主线,辅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等,再融入城市的选址、道路的形成、民族融合的过程,综合考察和辨析,共同构成了有理有据、有血有肉的《北京传》。  ——著名评论家 白烨  邱华栋作为一个成就斐然的作家,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对大型文体的掌控能力,他的时代感和文学性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  ——著名
期刊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的新书《诗人的圆桌:关于自然、人文、诗学的跨文化对话》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202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召开新书座谈会。著名作家李洱,著名诗人、翻译家高兴、西川、树才、刘文飞,以及法国驻华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高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孙真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佘江涛,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范红升,该书策划人于
期刊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长征》,诗歌)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30年代,剧本)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40年代,散文)  “十八个勇士一起冲上去,十八颗手榴弹一齐扔出去,十八挺花机关枪一齐打过去,十八把大刀一齐在敌群中飞舞。”(30年代,《长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