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结构性材料,助推学生提出问题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1~92页“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猜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转化思想方法在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借助教学材料和生成资源,初步培养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提出问题


  1.回忆旧知(略)。
  2.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三角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平行四边形一样,用转化的方法来找到面积计算公式?
  师:提出了一个好问题。你们觉得能转化吗?
  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转化。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2: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生3:会不会也像平行四边形那样用割补的方法转化呢?还有别的转化方法吗?
  生4:转化后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提炼并板书了两个问题:转化成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值得研究。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卢老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一方面教学衔接非常流畅,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思考: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否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进行转化研究呢?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联系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并且提出指向于本节课教学重点的问题。

二、对比材料,探索发现


  1.自主探索。
  师: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请你完成学习纸上的问题。
  算式:6×4÷2=12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同学的作品和算式,有问题要问他吗?
  生1:算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生A:6×4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里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所以还要除以2。
  生2:这两个三角形为什么是相同的?
  生A:这两个三角形的高都一样,實际上就是同样的一个三角形转过来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了。
  师生合作,在黑板上用卡片再现了方法一的过程。
  小结:我们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一半,要除以2。这个同学的转化方法很特别,掌声送给他。
  (2)呈现学生B作品和方法二:
  算式:6×2=12平方厘米 算式:4×3=12平方厘米
  师:对于这两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两个同学吗?
  生1:前面两种方法的算式里都有除以2,为什么你们的算式里没有除以2呢?
  生C:我把上面的小三角形剪下来补到下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 ,长6厘米,宽2厘米,面积就是6×2=12平方厘米,转化前后面积不变,所以不用除以2。
  生C:我是把下面的小三角形剪下来补到上面,转化成一个竖着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4×3=12平方厘米,转化前后面积不变,所以也不用除以2。
  师:对于这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明白了吗?
  学生表示理解,对两个同学的解释表示满意。
  生2:在第三种方法中,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一样的吗?
  生C:我是沿着三角形边的中点分割的,所以面积是一样的。右边分割的时候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就把三角形转化成了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3:算式“6×2”的2哪里来的?
  生C:是4的一半得来的,本来三角形的高是4,因为分割下来后只有一半了,就是4÷2得到的。
  师:听了你的解释,我们知道了,如果写完整这个算式的话,就是6×(4÷2)。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点头表示明白。同样道理,方法四其实就是6÷2×4。师生合作把方法三和方法四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3.梳理归纳。
  师:看了黑板上的这四种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三角形是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而且既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前面两种转化的方法,都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拼起来的,面积是原来三角形的2倍。后面两种转化的方法不一样,是在一个三角形里割补的,面积不变。
  师:两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发现,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有不同的转化,但都能得到我们要的结果。(板书:拼组法、割补法)你们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不管是拼组转化,还是割补转化,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都用到了6×4÷2=12平方厘米,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可以用底×高÷2计算。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评析】在这个环节,卢老师选择了一种创新的学习材料——一个有方格背景的三角形,数据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种有结构的材料非常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方格图联想到如何转化,让自主探究有支架可撑。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转化方法:拼组(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割补(把未知的三角形转化成等积的长方形),而且这两种方法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教学中,学生出现了4种不一样的画图转化形式,给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生成资源。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借助学生的自主探索作品,卢老师有顺序地、有侧重地把这些结构性资源反馈给学生,加强学生互相质疑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之间的问答,卢老师适当穿插组织,及时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思考,达到了以问促思和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画。
  (2)交流。
  师:请想一想,大家画出来的三角形,形状一样吗?
  生:可能不一样。因为只要面积是6平方厘米就行,底和高不一定相同。
  呈现部分学生作品,验证果然如此。只要底和高的乘积一样,三角形的面积就一样。
  师:你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我想,就算是底和高一样,也能画出不一样的三角形。
  呈现部分学生作品,果然如此。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生:我发现,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可以画出无数个。
  (3)教师结合学生发言,用几何画板表示上述两种变化。
  【评析】在这个环节,卢老师的练习设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巩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也让学生回顾对公式的理解,搭建空间想象的机会。第二层是变式练习,略有提升,只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来画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形状。这道练习题又有两层用意。一是通过画图和交流,使学生知道面积一样的三角形,形状可以不同;二是借助学生的新问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辨析,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但形状也可以不同。这种有结构、有层次,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的练习材料,效果很好。
  四、课堂总结,引发新问题
  1.回顾总结(略)。
  2.提出新问题。
  师: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已经掌握,你又想到什么新的问题吗?
  生1:梯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是不是也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生2:圆的面积怎么计算?圆的能转化成方的吗?
  生3: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4:像树叶、手掌这些生活中的物品面积怎么计算呢?
  师:同学们很厉害,联想到很多新问题,好问题。我们会在后面的学习中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如果你等不及的话,可以先去研究研究。
  【评析】在这个环节,卢老师首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三角形面积的学习过程,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总结,重要的是再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同时也緊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目标,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让问题延续至课后。既为后续的数学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评】
  落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空穴来风”,即没有好的材料学生提不出问题,也不能“守株待兔”,即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提问机会和条件,同时教师要有所作为——在关键处进行组织和引导。以卢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为例,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也能够落实知识技能目标,渗透转化思想方法,但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上就会毫无作为。我们认为:在这节课上,教师有四个点可以做文章,运用结构性材料,助推学生提出问题。   (一)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自然提出问题
  卢老师很自然地和学生聊起最近的学习,聊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来历,借助课件学生也很自然地想到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否也是这样。学生提出的四个问题,经过交流后归纳为两个主要问题:转化成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二)运用学生生成资源,互相质疑问答
  卢老师设计的核心问题探究,有意识地用方格图作背景,这是有所为的——学生比较容易想到两种不同思路的转化方法:拼组和割补。学生作品又呈现出丰富的四种具体形式,这为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质疑问题创造了条件。卢老师在组织反馈中也是有所为的,他首先反馈方法一,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除以2?”再反馈方法二,学生提出“为什么算式一样,转化的图形不一样?”然后一起反馈方法三和方法四,学生提出“为什么这两个算式没有除以2?”……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学生的真实思维暴露,都是好问题。这些好问题都来自这种有结构的材料,来自学生的生成资源。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三)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合理提出问题
  本课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特别是练习2的设计,独具匠心。引发了学生一系列的新思考:面积一样的三角形,形状会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底和高一样长,画出的三角形形状一样吗?这样的三角形可以画多少个呢?教学中,卢老师主要抓住了两个核心问题,有顺序地组织交流和反馈。如果教师更大胆一些,让学生自己来逐一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回顾有结构的板书,顺势产生新问题
  课的最后,卢老师很有经验地让学生整体观察板书,一方面回顾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有指向于知识技能的,也有指向于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借助有结构的板书,又为学生搭建了一次提出问题的机会: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后,你又想到了什么新的问题?顺势而为,学生想到了其他图形,比如梯形、圆形,在探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会不会也要用到转化方法呢?学生想到了遇到不规则的图形,计算面积时是否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基本图形呢?这也都是好问题。
  总的来说,这节课较好地借助了一些有結构性的材料,把握住了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时机,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和交流反馈也很到位,彰显了教师关于培养学生四能特别是提出问题能力的理念和思考。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 314400 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314400)
其他文献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既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对教材习题机械处理、浅显教学或任意改动、盲目拓宽的现象多有存在。那教师应怎样合理使用课本习题,提高习题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以课本习题的教学为例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
2010年12月10~11日,首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5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  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春风中,流动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受到了进一步关注。为流动学前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不仅可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看护和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更好地解放生产力,而且有助于为流动儿童的
【摘 要】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既能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又能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一直是教师追求的方向。俞正强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从探平均数数理之源入手,挖掘出平均数“代表了”数学本质,在此基础上寻找平均数算法之根,巧妙解决了算理与算法的融合,为后继拓展平均数运用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平均数 数理 算法 运用  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工具之一,小
“图形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内容,第三版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版则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在该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探究型——先出示图1,布置小组合作的探究任务:从摆第一个三角形开始,一边摆一边记录,寻找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另一种是自学型——先让学生看书,再是教师追问。无论是哪一类,所得到的规律几乎是书中有什么,
今天,大名鼎鼎的猪八戒,来到天庭第一整容医院打算整容。你们肯定很好奇猪八戒为什么要整容?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原来呀,唐僧师徒四人自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可谓功成名就、名扬四海!这不,前两天八戒又收到江苏卫视的一封邀请函。当得知江苏卫视邀请他去演出,别提有多开心了!   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又愁眉苦脸地想:我长得太丑了,会不会吓到台下的人呢?算了,我还是去整容吧!   于是,八戒今天兴奋地来到整容院。整
【摘 要】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以“卷纸有多长”教学为例,从“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实践研究—总结反思”四方面展开实践研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是好玩的,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动力。  【关键词】小课题;实践研究;卷纸有多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
“对顶角相等”本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拿出来放在这里讨论,可能相当一部分老师会很诧异,觉得小学阶段不可能有。我们不妨来对小学数学人教实验版(2001)教材和人教2011版教材的这一单元做一对比。  通过对比,教师可以发现两种教材都有这种题型,而且修订完善后的人教2011版教材在已有的基础上延伸地保留了它,可见这种题型在新课程中所占的地位。那在實际的教学中如何讲解呢?一、强化
【摘 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领域。以“确定起跑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明理、计划、实践、分享”四个环节展开,从“纸上谈兵”走向“实践活动”,让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展现独特魅力。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确定起跑线;纸上谈兵;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的教学中,“综合与实践”往往是教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领域,教师往
【摘 要】四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初步認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就是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本文首先对课前的测试进行仔细的分析,提出了整体化学习情境的教学设想,对学习素材进行一定的整合,对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详细记录了该课的教学过程。同时针对教学环节阐述了教学设想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实践  人教版教材在四上年级编排了“平行四边形、
结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终结阶段,即课堂小结或课堂总结。完善、精要的课堂结课,不仅帮学生加深知识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会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有助于师生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 学生主动总结,实现全面评价  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总结不再由教师包办,应成为师生共同评价的过程,课堂结课可由学生自主建构。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引导总结:  师:在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