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32-02
人是情感的动物,或者说,人的情感的丰富性构成了独特的人性结构,并因此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虽然主要承担着基本的语文知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重视教育就是要塑造人自身,而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把情感教育融入在学科教育中,由此帮助学习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实质上就是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形成这种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探索精神、自信气质、公正的观念、诚实勤奋的品格等优良因素。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这种情感态度呢?
首先,弘扬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追求真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的意思一直以来都激励着人们尊敬自己的老师,激励着人们不断地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老师之所以值得学生和社会大众去尊敬,因为老师代表着高尚的人格、情操和知识权威。所以,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把握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这里的传道,行为和人格影响比实际的知识传授和经验传承更重要。所以,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能否做好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关键。
具体到语文老师,则更是必须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
小学语文从学习汉语拼音到学习汉字,然后学习词、句、段,到简短的课文,这是一个知识教育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却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这门语言,并能逐渐掌握通过汉语去传承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则需要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优良的情感态度、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这个过程是老师人格魅力自我展现和对学生进行影响的过程,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过程。
汉字是世界语言文字宝库中最具魅力的文字,作为象形字它是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把握汉字的读音和写法、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汉字本身的魅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知。
其次,发挥情感教育特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情感教育不是仅仅在教育过程中体现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项禀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特有的情绪、态度等倾向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看图说话还是遣词造句,以及那些生动活泼的课文,无不是情感教育最合适的素材。南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比如小学课本里面选入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就是以邱少云的英雄故事来抒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军魂,而铸造这种军魂的,正是每一个军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荣誉、对胜利的坚信,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是这些情感铸造了伟大的军魂。在教学中,要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丰富情感以教育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同时,在这种教育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什么对象产生兴趣则源自于对对象产生的情感。我们总是喜欢真善美而排斥假丑恶,就是因为我们对真善美有着喜欢的情感,而假丑恶有着厌恶的情绪。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要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阅读的审美享受和写作的丰盈快感。比如《观庐山瀑布》这首诗,李白就在短短的诗歌里创造了丰富的、动人心魄的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字营造的意象去进行审美活动,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国家、故乡、民族的深沉热爱。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情感教育的目标。
第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人格,是其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尊严的前提,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塑造,甚至教育还是一种解放,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性灵,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教育及传承的重要形式,本身即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息息相关。识字教育是传承领会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钥匙,而阅读汉语文章,就是将汉语深深地印刻在个人的心灵上。比如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读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学生不仅仅是读诗歌,更是读中国人的心灵史。中国人的心灵是在面对自然天地和人世沧桑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形成的,而记录这种演变的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等文化载体中。所以,识字断句的基础教育就变成了语文课程中的认读写训练,但是认读写的主体内容却是记录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学习这些作品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情感教育是唯一的钥匙。
2、语文教育本身的教育形式和价值目标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情感教育的功能。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虽然一方面强调教师必须要在教育中饱含“爱”,即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知识和真理之爱;但另一方面,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所有情感中的核心,学生如果不爱学习、不爱学习语文、不爱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学生的人格就是极端不健全的。小学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启蒙教育,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以情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势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历史的真切认识和真诚热爱。只有在真切认识和真诚热爱中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健康的性灵,才能实现教育对学生的塑造和解放。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用自身真挚的情感去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对生命本身和民族身份、历史共同感的体认。这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使命和意义。
人是情感的动物,或者说,人的情感的丰富性构成了独特的人性结构,并因此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小学语文教育虽然主要承担着基本的语文知识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重视教育就是要塑造人自身,而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把情感教育融入在学科教育中,由此帮助学习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实质上就是人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形成这种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探索精神、自信气质、公正的观念、诚实勤奋的品格等优良因素。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如何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这种情感态度呢?
首先,弘扬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追求真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的意思一直以来都激励着人们尊敬自己的老师,激励着人们不断地为追求真理而献身。老师之所以值得学生和社会大众去尊敬,因为老师代表着高尚的人格、情操和知识权威。所以,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把握知识、认知社会和自然,这里的传道,行为和人格影响比实际的知识传授和经验传承更重要。所以,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能否做好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关键。
具体到语文老师,则更是必须按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要求自己,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知。
小学语文从学习汉语拼音到学习汉字,然后学习词、句、段,到简短的课文,这是一个知识教育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却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内涵,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汉语这门语言,并能逐渐掌握通过汉语去传承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则需要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优良的情感态度、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这个过程是老师人格魅力自我展现和对学生进行影响的过程,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的过程。
汉字是世界语言文字宝库中最具魅力的文字,作为象形字它是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把握汉字的读音和写法、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汉字本身的魅力,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知。
其次,发挥情感教育特点,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情感教育不是仅仅在教育过程中体现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更重要的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项禀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特有的情绪、态度等倾向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看图说话还是遣词造句,以及那些生动活泼的课文,无不是情感教育最合适的素材。南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就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比如小学课本里面选入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就是以邱少云的英雄故事来抒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坚韧军魂,而铸造这种军魂的,正是每一个军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热爱,对荣誉、对胜利的坚信,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是这些情感铸造了伟大的军魂。在教学中,要通过教材提供的材料,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丰富情感以教育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同时,在这种教育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什么对象产生兴趣则源自于对对象产生的情感。我们总是喜欢真善美而排斥假丑恶,就是因为我们对真善美有着喜欢的情感,而假丑恶有着厌恶的情绪。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要从语文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知识、阅读的审美享受和写作的丰盈快感。比如《观庐山瀑布》这首诗,李白就在短短的诗歌里创造了丰富的、动人心魄的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字营造的意象去进行审美活动,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对国家、故乡、民族的深沉热爱。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情感教育的目标。
第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人格,是其能否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尊严的前提,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塑造,甚至教育还是一种解放,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性灵,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义务。
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教育及传承的重要形式,本身即蕴含着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个人的人格形成,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息息相关。识字教育是传承领会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钥匙,而阅读汉语文章,就是将汉语深深地印刻在个人的心灵上。比如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读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学生不仅仅是读诗歌,更是读中国人的心灵史。中国人的心灵是在面对自然天地和人世沧桑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形成的,而记录这种演变的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等文化载体中。所以,识字断句的基础教育就变成了语文课程中的认读写训练,但是认读写的主体内容却是记录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学习这些作品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情感教育是唯一的钥匙。
2、语文教育本身的教育形式和价值目标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是情感教育的功能。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虽然一方面强调教师必须要在教育中饱含“爱”,即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知识和真理之爱;但另一方面,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所有情感中的核心,学生如果不爱学习、不爱学习语文、不爱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学生的人格就是极端不健全的。小学教育某种意义上就是启蒙教育,通过小学语文教育的形式,将教材的内容以情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势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历史的真切认识和真诚热爱。只有在真切认识和真诚热爱中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养成健康的性灵,才能实现教育对学生的塑造和解放。
情感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用自身真挚的情感去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在语文的学习中获得对生命本身和民族身份、历史共同感的体认。这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使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