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浮华”务本求实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浮华”现象,势必引起我们关注与思考。
  现象一:“我喜欢,我选择” 支解课文要不得
  【课堂聚焦】:课改研讨会上,听了一节课改示范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乌鸦喝水》,教学流程如下:
  一、默写生字并检查初读课文的效果。
  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段进行小组学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每组选派一名学生汇报。
  四、动手做一做“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瓶子的一半,乌鸦的办法有用吗?”
  五、编儿歌,夸乌鸦。
  六、布置作业。
  【现象评析】:
  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呵护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突出主体性,迎合个性化而忽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乌鸦喝水》本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用意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另一面: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违背了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人文内涵,如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深刻理解其内涵,要讲究教学艺术,我们要从整体入手,努力探寻诵读感悟的锲入点,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不可采用阅读分割法。
  选择喜欢的段落来读,那不喜欢的怎么办?就不要读了吗?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学生如何去把握?乌鸦遇事爱动脑、思考如何去体会?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仅仅停留在初读课文时的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上。“我喜欢,我选择”成了一种时尚,尊重学生,不等于一切依从于学生,不顾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不可忽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不可一味地迎合于学生而不顾教学的实际效果。
  现象二:合作学习 有形无实令人忧
  【课堂聚焦】:
  教学片段①《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哪些季节的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同学们按季节爱好分坐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季节里小兴安岭的景色及理由。(生迅速按照自己的喜好,找到了自己的集体,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坐到春季和夏季小组中,而秋、冬季里只有两、三位学生)
  生:小组合作学习
  生:汇报。(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学生的发言就被这个优生取代了,而且这个优生的发言代表的是个人的观点。尽管这样,几位优生的发言也不令人满意。)
  教学片段②:《悲壮的一幕》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科马洛夫为什么会两次流泪?
  生:立刻围成四人一组,然后就热闹地讨论开来。我细心地听着周围小组同学的讨论,结果发现学生并不都是在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合作小组在谈一些与合作学习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甚至有两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昨天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有的合作小组只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还有的合作小组只是一个人大讲特讲,其他同学都是忠实的听众,而老师好象并没有察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依然在教室里兴致勃勃地走动。
  教学片段③:《海天骄子》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15课《海天骄子》,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文中的海天骄子指谁?他为什么能成为海天骄子?
  生汇报:海天骄子指柏耀平,因为他刻苦钻研,所以才能成为海天骄子。
  【现象评析】:
  新课改中,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在我听的许多课中,几乎每节课上都有这一方式的应用,多的甚至达到五六次。大家都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课堂了。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却不是那么回事。“合作”学习表面“作秀”,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的现象令人担忧。
  教学片段①中,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探究,就立马进行合作学习,这是违背认知规律的,要知道,合作学习是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探究作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是赶鸭子上架——难。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自读自悟不到位,讨论一定是肤浅的,生成效果一定不会好。
  教学片段②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成那种状态?问题是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合作学习责任感,缺乏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学生合作学习技能不具备,大都表现为不会合作。在小组学习中,有做的,有看的,有忙的,有闲的。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建构合作学习,首先要加强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言,学会提建议,学会请教,学会帮助,学会分工配合……,其次是要开展组间竞争,强化成员责任意识。
  教学片段③中,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根本就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合作学习讨论,学生只要读过一遍课文就可以知道答案,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没有思维与生成,这纯属“作秀”行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课堂教学中,何处该用合作学习,这要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来确定,要在个人努力不能解决时,大家意见有分歧时使用,切勿滥用。
  现象三:学科整合 捡了芝麻丢西瓜
  【课堂聚焦】:《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书上没有画出“陪客松”的图,你们能不能根据书上的句子把它画出来?”学生齐说:“能”。于是,课堂上见到的都是学生忙碌的身影:有的同学埋头作画,有的学生向同学借水彩笔,有的同学转过脸询问:“哎,你怎么画的,让我看看。”……。十五分钟过去了,老师问:“同学们,画好了吗?”,有的同学答:“画好了。”,有的学生着急地说:“还没有,等一下!”。这时,老师让画好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画,老师问:“画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画得很好!”“画得很像”,老师站在一边不停地赞叹:“真不错!”(这一活动共用了20分钟时间)……
  【现象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主张模糊学科界限,提倡学科间的整合,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唱、跳、画、演等多种活动。当然,学生通过演、画等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大大地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可是,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课标的意图,片面追求跨学科的整合,片面追求愉快教学,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适当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是必要的,但要有度。画“松”活动用了20分钟,对文本的学习有多大益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而不是过多的非语文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语文本体东西,一定要抓实抓好,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画“松”活动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一活动用了20分钟,占了课堂的一半时间,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得益了多少?
  现象四:综合实践活动 有名无实走过场
  课堂聚焦:《鲁班学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习这一课以后,觉得鲁班很伟大吧?象鲁班这样伟大的创造发明家还很多,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创造发明的人物故事,填好这样一张表。”(接着,教师向学生发了一张表格,表格上要求填写发明家的名字,所发明的东西,这一发明的重要作用等。要求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或互联网上去查寻,交表时间为两天内。)
  【现象评析】:
  许多老师课堂上带着设计好的学习主题,对学生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是家里的课外书籍中去查寻,或是到网上去查询。”如此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布置,有名无实,形同虚设。请问,去哪一家图书馆里?在什么区域?到什么样的书籍里找?上什么样的网站去查?有时候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底,教孩子到茫茫书海中,到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就好比大海捞针。这样的综合实践训练不是形同虚设吗?于是很多学生在无奈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成人家长,三言两语,胡编乱造,草草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后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布置又有多少?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装饰”课尾,布置这一活动,课后不闻不问。
  如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备方案,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跟踪指导,保驾护航,使之顺利进行,活动后,要汇报,交流,评价,总结,切不可把语文综合实践当成点缀语文教学的一个“秀丽”景点。
  综合视点:
  纵观三年来的小语教改,成绩是喜人的,但问题也不少,用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上关于语文的多了,真正的语文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直接接触语言文字少了,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与训练少了。“媒体秀”,“表演秀”,“合作秀”,“整合秀”,“综合实践秀”等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从而掩盖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本体训练。当然,不是说媒体法,表演法,合作法,整合法等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不好,没有必要应用;而是很有必要,还要大力提倡,但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如何使好钢用到刀刃上,要在讲求实效上下功夫。切不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滥用、泛用。语文学科姓“语”,要时刻把“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最基本的目标把握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力戒“浮华”,求真务实。要准确地理解新课程观念,恰当地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把识、写、读、背、作、说、习这些语文本体的东西与文本的人文内涵和谐结合,抓实抓好,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达成。
  (作者联通:223600江苏省沭阳县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李渔说:“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李笠翁曲话》)文贵创新。何谓“新”?“新”就是“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文章的“新”体现在选材、立意、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人是写作的主体,成功的作文应充分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成为自我个性的外现。思维在文章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因此,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思维的训练。作文创新
期刊
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习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习的兴趣入手。  从上期开始我进行了一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
期刊
新课程打破了传统上的按力、热、电磁、光、原子这一学科的逻辑安排,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带来许多不便,特别是在配套练习中,有些题目在讲授新课时若不添加知识点,简直无法解答,甚至感觉老教材物理知识点分布更合理,施教时循序渐进,得心应手,具有比较多的优越性。其实不然,新课程的编排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这三大块来安排教学内容,观念的层次提升了,与现实社会生活及技术发展的联系更紧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赏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让赏识教育的特点与音乐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开放舒展的心态投入音乐学习,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赏识 感知觉 技能学习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份是分不开的。人性中最本质的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多年来,许多有志于改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曾作出了不懈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形形色色有价值的教学法,但学生害怕厌倦作文,老师怕教怕批作文现象仍随处可见。由此,有必要探求一条和谐发展的习作教学之路,以期待习作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    一、以生活为基点,引进“源头活水”    语文即生活,生活是
期刊
闲暇时间也称自由支配时间,是指一天24小时中除工作、学习、路途、个人生活所必需以外的其它时间。农村小学由于环境因素,放学时间早,特别是双休日的推行,以及寒暑长假的实行,农村的小学生拥有更多、更长的闲暇时间。那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呢?他们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呢?    一、关于“农村小学生闲暇时间做什么?”的调查    笔者对自己任教的井研县高凤中心小学1——6年级的120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停留在落后的局面。所以,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靠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而应调整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上来。作为母语教师,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门艺术。”对此,我也有同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
期刊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对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教育部门不失时机地进行课程教育改革,并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由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因此它向中学历史教师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在历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效率。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谈几点看法。    
期刊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写作已经成为现代学生篇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应用写作的能力,是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技能。了解应用写作基础知识,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很多学生认为应用文知识太枯燥,厌学情绪严重。怎样让学生觉得应用文有味可嚼,有章可循,有用武之地,乐于学,学有所得呢?对此,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立足范文,相机引导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
期刊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辉煌灿烂的工业文明,但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日益紧张,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保教育,以培养学生保护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意义远大!    一、危机感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五大危机,而各种危机的解决均与生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