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山区中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地区差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69-02
近年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不断重视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学教育已成为培养和提高我国青少年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的重要时期。其中,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全面开展是当代中学生能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所以,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对于老师来讲,应该注重课堂的引导,不拘泥于文本本身,不单纯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墨守成规的讲解,应视让学生去谛听、感悟、体味文章所特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以课堂教育为主体,辅以课外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应用,社会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切实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语文是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学科,老师应该发掘多种多样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學习兴趣。比如适当地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和报纸杂志等。从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常采用实践性、操作性的主题,给学生的体验学习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因此,要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生活、历史中进行问卷调查、阅读、摘抄、了解信息,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精神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才干。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习俗和语言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将不同认知结构, 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让他们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运用写作,演讲等方式来表达对各种民族之间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的思考与理解,既开阔自己的视野,又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学习积极性。
但是,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和城镇同龄的学生相比,山区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发展迟滞迹象。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语文老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不合作,甚至还从中捣乱。
因此,在课堂伊始,首先要学会调控民主,合作的课堂情绪。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以温和、热情、多赞扬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批评、效果好得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优秀教师的教学,总是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把课堂气氛搞得生动活泼。但也有教师,不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往往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经常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奚落,挖苦或带有讽刺性的谈话,只要不是故意捣乱,那么学生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正如于漪所说:"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可见,教学气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创造美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中学语文课文是有吸引力,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吃透教材,钻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语文是基础学科,应占有应有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应当二,严谨而活泼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恐怕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认同的,但真正实行起来情况又各不相同。以为课堂气氛活泼、热闹便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课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课堂语言应当准确、精炼、生动;?③老师对讲课资料的补充和内容的延伸应当根据落实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要求伸缩有度;?④学生的活动目的性强,可控性强,效果显著;⑤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消除盲区,消灭死角。认识这一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共同为语文园地增添新的花絮作出贡献。
其次,要立足于农村中学实际,借鉴现代先进教学理论 ,推陈出新,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新观念。山区县份中学语文教学由于有自身的时代地域特点和风土习俗情结,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加以精心设计和考虑,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其和谐的大课堂环境,从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共鸣,并进而紧紧围绕当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课堂环节,有机结合实际,摸索出有地方特色并切实可操作的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拼音、字、词等方面积累得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往往望文生义,歪曲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不能正确地划分结构层次,拟出文章的中心。预习又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在指导预习时,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加以导向。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山区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很多山区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语文兴趣。
而且,我们要注重训练,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还应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考、活动、创作的时间,适时地给他们提供巩固和训练的机会。比如在教学诗歌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并体现于板书之中;然后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思路上台给同学讲解第二首诗,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提示性的框架,要求学生边讲课文边充实板书;讲到第二首诗时,即使不给学生任何提示,讲台上的学生也已能够进行带有创造性的、有条不紊地精彩讲解了。这种既重方法又重训练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全讲的千篇一律和没有新意的乏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达到了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同时,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有的怕羞;有的怕错,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大胆地说话。《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按照课标要求,再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口语交际最好实行课内外“雙线”训练。除专设的听说训练以外,还要结合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机进行。主要形式有: 观察说话、提供材料说话、设置情境说话、根据问题说话、口述作文等等。
社会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言语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用惯少数民族语言交际的学生,要锻炼他们把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现代汉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他们大胆地用汉语进行说话。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生动讲解,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把握能力,做到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讨论,拓展自己的思维,又不能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了能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能掌握语文教学的节奏和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因此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能对新来的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述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别,使新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语文讲学中,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挡一面,缓解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不足的现状。
【关键词】 少数民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地区差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69-02
近年来,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政府非常重视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推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地区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教育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府对基础教育的不断重视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学教育已成为培养和提高我国青少年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的重要时期。其中,语文是新中国人文教育科学中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全面开展是当代中学生能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提高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受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影响,西部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不太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统一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所以,从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对于老师来讲,应该注重课堂的引导,不拘泥于文本本身,不单纯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墨守成规的讲解,应视让学生去谛听、感悟、体味文章所特有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以课堂教育为主体,辅以课外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知识应用,社会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切实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语文是贯穿学生日常生活的基础学科,老师应该发掘多种多样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學习兴趣。比如适当地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和报纸杂志等。从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常采用实践性、操作性的主题,给学生的体验学习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因此,要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社会、生活、历史中进行问卷调查、阅读、摘抄、了解信息,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寻觅精神食粮,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才干。因为少数民族学生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习俗和语言习惯,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民俗文化,在组织课堂教学中, 将不同认知结构, 存在不同差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让他们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运用写作,演讲等方式来表达对各种民族之间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的思考与理解,既开阔自己的视野,又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学习积极性。
但是,山区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它特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和城镇同龄的学生相比,山区中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发展迟滞迹象。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习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语文老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不合作,甚至还从中捣乱。
因此,在课堂伊始,首先要学会调控民主,合作的课堂情绪。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以温和、热情、多赞扬方式对待学生,比过多的指责、否定、批评、效果好得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优秀教师的教学,总是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把课堂气氛搞得生动活泼。但也有教师,不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往往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师生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教师,应当经常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奚落,挖苦或带有讽刺性的谈话,只要不是故意捣乱,那么学生的想法,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正如于漪所说:"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感情才会融洽,思想才会一致,上课就能心心相印,浑然一体。"可见,教学气氛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师生关系,教师应当努力创造美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中学语文课文是有吸引力,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吃透教材,钻透大纲,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语文是基础学科,应占有应有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师应当二,严谨而活泼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恐怕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认同的,但真正实行起来情况又各不相同。以为课堂气氛活泼、热闹便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个不小的误区。我们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课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②课堂语言应当准确、精炼、生动;?③老师对讲课资料的补充和内容的延伸应当根据落实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要求伸缩有度;?④学生的活动目的性强,可控性强,效果显著;⑤能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消除盲区,消灭死角。认识这一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共同为语文园地增添新的花絮作出贡献。
其次,要立足于农村中学实际,借鉴现代先进教学理论 ,推陈出新,创建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新观念。山区县份中学语文教学由于有自身的时代地域特点和风土习俗情结,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加以精心设计和考虑,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其和谐的大课堂环境,从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共鸣,并进而紧紧围绕当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课堂环节,有机结合实际,摸索出有地方特色并切实可操作的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拼音、字、词等方面积累得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往往望文生义,歪曲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不能正确地划分结构层次,拟出文章的中心。预习又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在指导预习时,教师要做到有计划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加以导向。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山区中学生还要改变学习方式,不再只是被动地倾听教师讲解,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当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改变之后,学生也应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参与,这样才能适应探究式学习。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由于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很多山区中学生语文成绩差,缺乏兴趣是其主要原因,因此要努力培养语文兴趣。
而且,我们要注重训练,使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还应该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考、活动、创作的时间,适时地给他们提供巩固和训练的机会。比如在教学诗歌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教给学生阅读的思路并体现于板书之中;然后让学生仿照教师的思路上台给同学讲解第二首诗,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提示性的框架,要求学生边讲课文边充实板书;讲到第二首诗时,即使不给学生任何提示,讲台上的学生也已能够进行带有创造性的、有条不紊地精彩讲解了。这种既重方法又重训练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全讲的千篇一律和没有新意的乏味,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达到了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的教学目的。
同时,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特别差。有的怕羞;有的怕错,因此,语文教师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大胆地说话。《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按照课标要求,再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口语交际最好实行课内外“雙线”训练。除专设的听说训练以外,还要结合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有机进行。主要形式有: 观察说话、提供材料说话、设置情境说话、根据问题说话、口述作文等等。
社会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言语实践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用惯少数民族语言交际的学生,要锻炼他们把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现代汉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他们大胆地用汉语进行说话。卓有成效的言语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语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生动讲解,也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课堂把握能力,做到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讨论,拓展自己的思维,又不能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为了能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能掌握语文教学的节奏和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因此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能对新来的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讲述当地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和地区差别,使新教师能更好地投入到语文讲学中,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独挡一面,缓解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师不足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