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自有安排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i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我个人来说,疼痛是个强敌。
  中风之初,我的身体变得僵硬、麻木、疼痛,但医生给我开的药止不住疼痛。我努力地保持清醒,不让恐惧占据上风,慢慢地,疼痛才缓解了。
  記得很多年前,我患了严重的肝炎。当时我一个人在喜马拉雅山旅行,住在一个偏僻的小旅馆里。那里没有电,没有汽车,我也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不知道什么缘故,我的腹部疼起来了,疼得我满地打滚儿。
  我首先想到的是:“找个医生来,快拿药来!”与此同时,我又念叨着神的名字:“拉姆、拉姆、拉姆……”一旦承认除了向神祈祷之外我别无办法,奇妙的事就发生了。尽管我疼得厉害,但是我全然没有理会这一恐惧,最终挺过了这一难关。
  伤害你的往往不是疼痛,而是对痛苦的恐惧。
  疼痛会让你疲于奔命,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举动,比如冲家人发脾气,或者不肯去看医生。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疼痛再次来袭,不要害怕,你不妨去试着接受它。疼痛告诉你应该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了。你可以试着像对待失眠、疲劳一样对待疼痛。
  你发烧时,疼痛不时来袭,浑身没有一丝力气。但当你仔细观察你被堵塞的鼻孔时,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不仅没有疾病带来的痛苦,还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下。如果可能,你还可以想一想世上与你正遭受同样苦难的人,并祝他们早日康复。你会发现只有接受了疼痛,你才能战胜疼痛,战胜对疼痛的恐惧。
  我有一位患关节炎的朋友,终日里郁郁寡欢。他担心病情恶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懊丧不已。我理解他的感受,同时我也看到,他自己毁掉了自己宁静的生活。
  如果学着放弃对疼痛的抵抗,推翻自己在心里树立的那一道隔离疼痛的城墙,那他就用不着恐慌、绝望和愤怒。他会对自己说:“我得了关节炎,我会去找医生,看看他有没有办法治疗。同时,我也不要老想着‘要是没得关节炎就好了’。我还会接受自己两层楼都爬不上的膝盖和水瓶盖子都拿不住的手指。”
  我的另一位朋友休斯顿就是这么做的。快80岁的那年,他得了非常严重的面部疱疹。我打电话给他,试着安慰他,但他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恐惧,只是说:“看来老天爷打算要我学点新知识了。”
  从容地接受疼痛,不要害怕,奇妙的事就会发生。
  (赵抑郁摘自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其他文献
在我们家乡有一条街上,卖的都是一些比如花篮啊红木屐啊红肚兜啊之类的物什,以前我也知道这条街,但觉得它离我甚远。后来我才知道,这条街上卖的是所有婚丧嫁娶“出花园”所需要的一切物品,而我之所以觉得离我甚远,因为我从不需要操办这些仪俗,自有我妈去主持。  我十五岁那一年,我妈开始觉得有盼头了。我们家乡的风俗是,满十五岁的孩子要进行一种成人礼叫“出花园”,相当于古代男子二十岁的“加冠礼”。这种仪式要根据每
昨天晚上,我在一本美国《读者文摘》上读到一则笑话:“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最怕的事情是公开演讲,其次是死亡。所以,在葬礼上,你最好做那个躺在棺材里的人而不是致悼词的那个人。”真是宁死也不愿演讲。然后十二点多了,我还听到有个邻居在反复大声朗读什么,难道隔壁住着一个资深文艺爱好者?后来听到其中有“感谢各位来宾”之类的字眼,看来他是一个马上要举行婚礼的人,或者是一个刚入行的婚礼主持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这都
近些日子流行声讨“食物里程”:食物从产地到你盘子里所走的路程越长,烧掉的石油也就越多。  最近,有两位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做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食物里程”的概念“是个存在重大缺陷的可持续发展度指标”,把食物从农庄弄到商店里的碳排放量,只占它一辈子碳排放量的4%;从国外空运食物的碳排放量,只相当于把英国本地产食物冷冻起来的1/10,只相当于顾客从家里到商店去的1/50;把新西兰羊羔用船运到英格兰,
一位朋友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想’是最自由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随便去‘想’”。  他还说:“如果一个人放弃了去‘想’,这个人就放弃了快乐的权利。”  说这话的是我的挚友,可是我不同意他有关“想”的这种说法。  因为只有“想”,才是最不自由的。  你可以去想你高興去想的每一件事。  你可以去想你是孙悟空,你可以去想你是秦始皇,你甚至可以去想你是玉皇大帝——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可惜这不是“想”,
我出生在1966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正式发动的年头。我的回忆清晰,但是充满着不和谐的剧烈的冲突。小时候,我住在烟雨江南的一个中等城市里,小巷幽深,墙角长满了青苔,院子里有一口古老的井,还有一棵古老的无花果树。只要不走出去,那么,就宁静得就像历史本身,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历史的动感。可是,只要一出门,就是市中心,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满耳都是语录课、高亢的口号声;满眼都是大字报,一片鲜红鲜红的颜色。  
窗前的大雪白绒一般,没有停的在落,整天没有停。我去年受冻的脚完全好起来,可是今年没有冻,壁炉着得呼呼发响,时时起着木柈的小炸音,玻璃窗简直就没被冰霜蔽住,柈子不像去年摆在窗前,那是装满了柈子房的。  我们决定非回国不可,每次到书店去,一本杂志也没有,至于别的书那还是三年前摆在玻璃窗里退了色的旧书。  非走不可,非走不可。  遇到朋友们,我们就问:  “海上几月里浪小?海船是怎样晕法?……”因为我们
不管你上哪间茶楼酒肆,你点的是普洱、寿眉、铁观音、水仙或是什么红茶,只消他們一冲水,端上桌,马上就给各位倒茶。那些液体连颜色都来不及变,仍像开水似的,别说茶味了。  难道这是殷勤吗?  他们连“等一等”的常识也欠缺,当然谈不上品茗的艺术了。  我们不要求在一般餐厅品茗,不过,早三十秒和迟三十秒,还是有点区别的。  每次当侍者倒茶时,我总是制止,提醒他们让茶叶泡一泡。下次再去,他们仍习惯即冲即斟——
19世纪的文人大多是出了名的吃货,在“料理百科辞典”中查找“巴尔扎克”,会找到“大麦与芋头芹菜巴尔扎克风味奶油浓汤”,查找“维克多·雨果”则是“雨果风味朝鲜蓟浓汤”,而“夏多布里昂”的词条则是著名的“夏多布里昂酱汁”,或者干脆就是指淋上了这种白葡萄酒风味酱汁的烤牛菲力。   这一干会吃会喝的文人美食家中,大仲马是最出众的一位——他不仅会吃会喝,且敢吃敢喝,将一生的大多财富都砸在了美食上。他体型庞
据统计,中国出版物70%以上都是教材。而且人均年阅读量很低,平均不到一本。中国有近亿的学生在上学,但谈到阅读,都是强制性的,读的不过是教材,还有一点老师推荐的教辅材料。  就那么可怜的一点自主阅读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份额,是几类无聊的作家的杰作,诸如穿越、盗墓、玄幻、种马小说。手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上网人数成亿地增加,但人们在手机上阅读的,90%以上,都是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稍微讲求一点逻辑,讲一
前不久读到一则新闻,山东大学文学院一位叫丁安琪的研究生,突然成了网红。她一年读了600多本书,除了专业书,还广泛涉猎了历史、哲学类的典籍。  大家知道,我爱看网友评论,甚至要超过新闻本身。对丁安琪读书这件事,有人翘大拇指,也有人怀疑:这樣下来,每天平均得读1.6本书,难道不需要上课、复习,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  有人淡然:哈哈,一年读了那么多书,其实能有啥用?  有人秀智商: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