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起始于“我要教什么”,然后才有学生“学到什么”。近两年来,笔者一直把教材解构作为教研的重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认识,形成解构技巧。
  一、关于教材解构
  说起对教材的理解,教师们通常用“分析”“钻研”“把握”“解读”等词。而建构主义理论则将学习看成是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的过程,强调人之所以能把握世界,是因为对自身的经验能做出独特的解释。此理论同样可以用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对教材做出独特的解释,要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不仅要明白我要教什么内容,还要理清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更要弄懂我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并让这三方面的理解形成立体的网络结构。这就是我们研究教材解构的目的。
  二、教材解构的现实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最突出的变革就是突出了生活化与综合化。为体现生活化,教材编写者以生活中真实的矛盾与冲突为焦点,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精选、提炼并生动展现包含矛盾与冲突的典型问题与事件以及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典型事例。而教材的综合化特点,是基于其对原思想品德、社会、低年级的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专题教育的重构,它打破了原先教材的编写体系、思路,改变了教学内容以文本呈现的方式,用明快、零散的图画、照片等图像符号与简短、精炼的文字符号构成了课文,这些符号传达了丰富的信息,隐藏着德育的价值意义,对教师把握教材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把教材解构作为一个研究任务,就抓住了教学的“源头”。
  钟启泉教授认为:当代教学论从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广义的界定。首先,教材是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体系;第二,教材是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第三,教材还包括了能力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三个层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这也是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发展的三个维度的目标。所以,只有认真解构教材,才能清晰体现教材三个层面的要求,也才能为教师合理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解构教材既是备课的起步,也是备课的关键与核心。实践中,品德教师尤其是兼职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教材之后先简略地通览几遍,再对照教参弄清自己不解的地方,最后下载或手抄网络上共享的教案设计。如此,由于没有对教材进行有深度地解读与建构,教学内容不清楚,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计不匹配,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品德教师有必要把教材解构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研究,以便为有效教学的实现打下基础。
  三、教材解构的基本技巧
  教材解构的基点是还原教材的本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照本宣科,而是要达到“入书”与“出书”的境界。要达此境界,教师就要看懂图文符号显现的内容,理清内容的体系和结构,把握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想和教育的价值。在学习与实践中,我把品德与社会教材解构的基本技巧简练地概括为“三看”,即:表面地看、结构地看、本质地看,以实现教师钻研、把握教材过程的显性化。
  一是表面地看,即:看懂教材写的内容,发现内容存在的价值。
  本课程教材是由高校专家、教研员、优秀教师共同研究编写的。低年级课文一般由导入语、若干图文、思考题(或生活门诊)组成,高年级增加了“相关链接”和“学生作业”等内容。图文是教材的主要“语言”,教材通过图片展示一个个范例,突出呈现要解决的问题、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与图配套的文字则呈现不同角度的观点,提示考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方法。作为教学例子,图文传达的信息中有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如果不一一追究,就读不明白其中的奥秘。尽管教材的内容很简单,有的简单到只有几句话、几幅图,但从教材的每部分组成内容中,都可以挖掘出编写者的意图,教师要找到每一个内容存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一看”教材时,要细究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一个思考题、每一个生活情境,静心想一想“为什么”,体会它的意图,发现它存在的价值。
  比如三上《包装袋里有学问》一课共2页,显示的内容分别为:
  第38页:(1)导入语:买了不合格商品的危害:经济受损、身心不健康;解决方法:看清包装袋或商标上的说明。(2)图片: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观察包装袋或商标,了解相关信息。(3)思考题:说说从包装袋上了解到的信息;检查买到的商品是不是“三无”产品,如果是,应该怎么做?
  第39页:(1)学生作业:可以分类调查包装袋或商标上的信息。(2)以“光明牌美味特浓牛奶”为例,学会观察、整理、填写包装袋上的信息。(3)思考题:包装袋上的说明的作用:了解商品品质、合理选择购买、学会使用。
  二是结构地看,即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内容整理归类,理清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实现综合性,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全套十册教材中,每册、每单元都有自己的编写结构与顺序。如五上教材,就是以黄河、京杭大运河、长江这三条河流为线索来呈现的。又由于教材综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每一课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编写方法也不一样。经过实践,我认为大概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德育,教材一般呈现出“明理——导行”的结构,如《交个好朋友》《交流方式多》《我为小区添光彩》《倡导可持续发展》等;另一类侧重于社会方面知识的教学,教材根据内容按一定的顺序编写。如学习城市、国家、物件、节日等就按并列的顺序,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几个方面;学习程序性的知识一般按演绎或归纳的顺序编写,相关的课文有《饼干从哪里来》《人们相互合作》《需要在变化》《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等。教师如果找准了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就比较容易理清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这是解构教材的一个难点。
  在“二看”解构教材时,教师还要有整体的视野,不能只关注一篇课文的内容,要将课文的具体内容置于本单元、本册的体系中来研读,从而理清编排线索,寻找内在联系,做到“见木又见林”。《包装袋里有学问》一课,就可先看看教参,了解编写者的意图,再以“破题”为抓手,按“明理——导行”的顺序将内容与学习方法整理归类。
  三是本质地看,挖掘其价值意义,体现学科特点。尽管品德与社会是显性的德育课程,但由于教材的综合性特点,有的课文的德育并没有显性化。因此要做到本质地看教材,就要联系课文、课题、单元的教育内容,挖掘教材的内涵,凸现教育价值。如教师在解构《包装袋里有学问》一课时,可联系课文、课题、单元的教育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技能,即:掌握窍门、学会购物。
  教材是永远不曾完成的文本,教师在解构教材时,应本着研究的态度,怀有质疑的勇气,不断加以完善、补充和丰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对于承载着学生发展重任的教材,教师对它的解构越深,学生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不管课程怎样改革,解构教材将永远是教师的基本功。
  
  (作者单位:上海市奉贤区教师进修学院
  上海2014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艾米丽·狄金森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超越时代闻名于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狄金森独特的世界观和写作技巧,其中之一就是陌生化的写作手法。“陌生化”一词最早是由形式主义评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于1917年提出的,是指通过在内容与形式上违背人们习以为常的形象,将日常事物陌生化,从而增强读者对熟悉事物的感知的一种艺术手法。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与日常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诗歌语言应尽量
同学们:  转眼就到了五月,这个月,有一个重要的日子需要我们记起,这就是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母亲,谈谈母爱。  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爱,母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切、最无私、最悠长的爱  我们都记得,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位年轻的妈妈,在地震来临,房屋垮塌的那一瞬间,她用柔弱的身躯,完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婴儿。她在给孩子留下的手机信息里这样写道:“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
合上手里的《给教师的建议》,揉一揉酸涩的眼睛,仰面躺下,侧耳倾听家人均匀的鼾声,一种久未体验的舒畅溢满胸膛。转身看到镜中的自己,几丝蓬乱的头发轻柔地绕住脸颊,黑黑的眸子里闪出遮掩不住的快乐和激动。镜中的我那么美丽!我知道,这是刚刚看完的这本书带给我的,我甚至感觉得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智慧的光芒将我笼罩住,给了我神奇的力量。奇妙的感觉让我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一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给了我一把玲珑剔透的水
【摘要】歌词翻译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本文回顾了汉译英文歌词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翻译的难度,并提出注意事项,以提高汉译英文歌词的欣赏性。  【关键词】英文歌曲;歌词翻译;欣赏性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lyrics is indispensable in the exchang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Now
深层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病了,不是他的大脑病了,而是他的关系病了。现代主流心理治疗学派大都从关系,特别是早年关系的角度寻找症状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的切入点。对网络成瘾行为而言,显然也不能孤立地从成瘾者个人身上看问题,而应该把目光放在他的早年经历以及整个家庭关系上进行全景式观察。  家庭治疗就是以家庭为单位,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尽可能参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是现代最重要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
在雷夫旋风扫过之后,我们又通过他在中国的演讲录《第五十六号教室的故事》,领略了这位神奇老师的风采。雷夫的神奇,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  雷夫的神奇在于与自己的学生之间充满信任。这我们能做到吗?十余年来为了迎检,我教学生说谎话来应付上级检查人员的盘问,我带着学生准备填充那些尘土蒙面的档案盒,补作业,让他们代替自己写文字材料,抄备课笔记,抄听课记录……有一次我对学生说“我骗过你们吗,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们”
千年前的人物、万里外的景致——如何使其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  学科知识讲多了,课程没了德育味;讲少了,学生又难以理解——如何把握知识学习的“度”?  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地理知识严谨专业——靠小学老师有限的知识储备,如何完成教学任务?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老师对高年段史地内容品德课教学产生了共同的感慨:“难,太难了!”  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11年5月10日至11日在丽水市
如果我们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依照教科书照本宣科而不顾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显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同感,其收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一课时,笔者采用本土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内容本土化:未成曲调先有情    【精彩回放之一】  师:我有几个外地朋友要来做客,老师该送些什么具有我们绍兴特色的礼物给他们呢?  生:漂亮的衣服。
时值杏桂流金的季节,走进川港小学校园,但见楼宇俨整,嘉木繁秀,绿茵匝地,涵藏文化宏富;自然、古韵、现代,浑然相融。教学楼前两棵见证川港小学百年跃迁的高大雪松傲然挺立,绿满庭宇。  这是校长帅宁华醉心于此的精神田园,是其“生活德育”蓬勃生展的温馨场域。  作为通州区首批“名师之路”教科沙龙成员,帅宁华曾出过一本《生活德育探索》的成果集,封面照片是他在一块刻有“德”字的巨石旁的留影,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
暑假里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犹如再一次游历在教育教学的名山大川,美妙而难忘。一百条建议,仿佛一百次梦回教育教学的故乡,既熟悉又陌生,既庆幸又遗憾,既迫不及待又静心沉稳。然而读完全书,闭目沉思,浮现在眼前的却不是什么特别的景象,而是一群孩子向你翩然而来:幸福洋溢,目眸清澈,美好而充实地生活在校园里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样一本主题如此严肃的书,居然还能给一个重读的人带来如此诗意的遐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