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慈善与影响力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经济时代中美新型大国格局中慈善领袖的战略使命是什么?中美慈善领袖如何继承中美百年慈善辉煌传统?又如何立足现代社会需求,创新慈善影响力,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2015年1月,中美50位慈善领袖汇聚第二届东西方慈善论坛,共同探讨了慈善创新与影响力投资、家族慈善与百年传承及公益教育等话题。
  慈善创新与影响力投资
  “媒体把奥巴马总统在白宫打苍蝇的照片报道出来,让人们感到奥巴马总统是一个平民总统,可亲可爱,达到了凝聚人心的目的,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影响力。这种行为通过媒体报道,就成了一种影响力投资形式”。论坛上,华民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就影响力投资打趣道。
  大概连洛克菲勒基金会自己都没预料到,影响力投资这个“混搭”理念在其提出之后会如此广受关注。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巨大动荡和伤害。人们在反思,我们能否打破资本贪婪的魔咒,是否存在“善良”和“耐心”资本?商界尤其是投资机构、基金会和一些新兴的社会企业一直在苦苦思索。
  200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念—影响力投资,力图创造资本与公益的非典型牵手。简单地说,影响力投资是资本界和公益界的“跨界”,各种传统理念的“混搭”,倡导资本通过有经济效益的投资来做公益。
  影响力投资,是英文impact investment(或impact investing)的直译,也有人将之翻译为效应投资或社会效应投资。因为理念太新,至今尚无公认统一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说,影响力投资是一种投资模式的创新:或是将公益元素整合到投资产品,又或是将投资理念引入到公益项目。也可以看做是战略慈善方面的一种探索,这样“混搭”的结果催生出一些既有利社会、又创造财富的投资模式。投资回报主要是指两方面,即财务回报和社会或环境影响力的双重回报。这就是投资的杠杆效应,也是影响力投资的魅力所在。
  2010年,摩根大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发布《影响力投资:一种新兴的资产类别》,报告预言到2020年影响力投资市场将会扩大到市值4000亿美元。美国已经有超过90家的基金会,总资产达390亿美元,承诺将他们慈善资产中至少一部分投入到与他们使命相关的投资中。
  影响力投资迅速升温已经成为全球慈善创新的趋势,运用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使现代慈善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慈善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美国凯威基金会的施韦恩称,凯威基金会采用小额可转债方式(即债权可转换为企业股份)的影响力投资案例,以耐心资本支持香格里拉农场扩张计划,同时配以iCats导师计划、咨询顾问以及各类资源网络的支持对香格里拉进行持续性辅助,使其很快成长为一家优秀的社会企业。
  香格里拉农场是一家社会企业,除了进行公平贸易,还将盈利的一部分捐献给云南山地遗产基金会以扶持在香格里拉及其周边地区的社区服务、扶贫助困、文化遗产保护等项目。
  然而影响力投资在中国仍是新事物。放眼全国,高举影响力投资旗帜且真正进行投资的机构可谓凤毛麟角。华民慈善基金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先行探索社会影响力投资的经验,比如对深圳残友集团的支持与合作,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改变生存方式,成效明显。同时,华民慈善基金会也在养老领域做新的思考、研究与布局。
  “在西方,社会影响力投资主要是由经济界发起、公益慈善界再参与进来的投资形式,许多情况下又是‘二位一体’的。国内恰恰相反。”卢德之认为,社会影响力投资必须有富人的自觉参与、甚至主导。另外还要有投资能力的人和成长起来的基金会等去做影响力投资。与此同时,政府应当为影响力投资提供一些好政策和好环境,特别要从市场的角度提供政策机制,包括长期贷款政策、税收政策、交易平台建设等,为影响力投资提供好的支持。
  家族慈善与百年传承
  经济全球化时代,家族财富传承的需求正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以洛克菲勒家族为榜样,中美财富家族之间开启了家族财富与价值观传承的交流,让家族精神绵延流长,家族基业百年长青。
  “财富不但没有分裂我们的家庭,慈善使我们的家族更加团结,理查德·洛克菲勒先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到世界是紧密连接的,所以我们的组织不断寻求方法,利用人才做慈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董事会主席瓦莱丽·洛克菲勒·韦恩表示,他们请一些顾问和非家族成员和人才来帮助他们做战略慈善。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有17位董事,董事会和整个家族配合得很好。每年两次家族会议,在网上会有一个记录器来告诉家族基金情况,同时他们也会与非家族成员的顾问分享这些信息。
  专业化的信托基金是保证家族资产增值与传承的基石,严格的财富与慈善家庭教育是传递慈善理念与精神的纽带,特定的家族仪式与档案管理成为家族成员关系和家族文化延伸的链条。
  大洋彼岸的中国,第一个家族式非公募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12月28日,由牛根生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红利捐出成立老牛基金会。
  “2011年11月与2013年5月,我与妹妹非常幸运,父亲带我们拜访了洛克菲勒家族。对于父亲来说,他最大的体会是让自己的财富,通过慈善的手段,体现更大的价值。当时我妹妹回去之后就有一个想法,我们成立一个自己的兄妹基金。”受洛克菲勒家族慈善的影响,牛根生的女儿牛琼、儿子牛在北京市民政局申请注册“老牛兄妹基金会”,践行与传承家族慈善精神。
  牛根生经常对儿女说,作为慈善家族,一定要看轻家族金钱的财富,要看重家族慈善的财富。受到洛克菲勒家族影响,老牛兄妹基金会成为善二代家族慈善的重要代表。
  “为什么要做善二代家族慈善的研究与倡导呢?这是有一定原因的。”牛特别介绍了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关注善二代家族慈善项目的由来,“我们必须从下一代着手,让青年一代能更深刻地认识什么叫慈善,慈善怎么做。善二代的举动,我们觉得能更深度地诠释财富的真谛,践行慈善的百年传承,实现财富的价值。”   荣华集团董事张秦川与夫人共同创办的荣华慈善基金会致力于古建筑保护、慈善养老和中法青年文化交流三个方面,由其女儿张程程担任理事长。“为什么让我的女儿做理事长?”张秦川称,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其一,让下一代多献一点爱心,多做一点善事;其二,向美国和国内同仁学习,将家族财富以慈善的方式实现传承,“以舍为荣,因德而华”。
  公益教育创新引领社会进步
  座落在北京最繁华地段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飞檐斗拱,绿色琉璃瓦的大屋顶,仿汉白玉的回廊……西方空间布局、中国宫殿形式的外形设计,无疑是二十世纪初期最优秀的结合典范,当然更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得意之作。
  当时,洛氏赞助成立了“东方教育考察组”到中国考察。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贾森(Harry P.Judson)和考察组负责人芝加哥大学教授伯顿都力主以教育改造中国,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教会学校,而要通过高等教育向中国注入“新的个人与社会道德标准”和“关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新观念”。
  百年斗转星移,中美慈善家在教育领域对合作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不断焕发生机。
  中国财富人群的形成,对于财富的善用和传承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中国善款75%左右全来自企业,个人参与的比较少。”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表示,2013年,美国筹集了3000亿美元的善款,其中85%是个人捐赠,“慈善的价值观深入美国民众的心里,行动也就有了。”要有公益慈善意识和价值观,才会有行动,这就需要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可以学会如何贡献财富,如何贡献智慧和时间等。
  美国有200多所大学设有公益慈善专业。而在中国,屈指可数。慈善公益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人才。马蔚华说:“美国的慈善家,像雷·达理和比尔·盖茨先生很关心公益教育,中国很多慈善家也很热心这件事,我们要推动这件事,争取早日见效。”
  河仁基金会已开始支持公益教育,它资助南京大学成立了社会慈善学院。该学院是首家中国高校设立的社会公益战略学院,目标是通过课程教育、培训,培养专业的公益人才。
  公益教育通常被业内分为三方面:一是大学提供的公益教育,二是行业协会、企业团体提供的公益教育,三是公众的公益教育。2010年,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后,公益教育在实践中被进一步聚焦:通过对财富人群财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财富在慈善领域的价值,通过对基金会领导人、养老护理、公益培训师培养、福利院院长的培养,为提升中国公益机构的专业性播下种子。此外通过公益网校,深入浅出地将现代慈善理念渗入每个普通公众的心中。
  自2010年中国公益研究院建院以来,已经累计举办两期基金会领导人班、两期公益媒体人班、两期地方EMP课程班、三期EMP国际课程班、传播管理、专项基金管理、儿童项目官员课程班、机构治理课程班、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课程班五个专题课程班、TOT公益培训师课程班、普华永道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班,还有美国、欧洲、新加坡国际实践课程以及香港、台湾实践课程,为公益慈善行业培养了一批具有战略远见和国际视野的公益人才。
  中国公益研究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联合举办的EMP国际慈善管理班已经培养了三期、约90位公益领导人,其中有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崔永元,秘书长李国武,“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原中国女排队长、奥运冠军冯坤,蒙牛乳业原副总裁孙先红,内蒙古包头金荣集团董事长刘金杰,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昆山昱庭基金会创始人钱军,北京戈友基金会理事长程雯等。
  EMP课程就全球范围内的慈善组织治理、机构管理、筹款营销等议题进行讲授,学员能够学习到提高组织效率的公益战略、管理方式和领导技能。课后学员们开创了一些有意义的公益项目,如校园厕纸公益项目、社会企业青螺营和虚拟货币公益众筹平台等。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习近平和奥巴马在中南海散步,标志着一个新型大国格局的产生,慈善界如何在这样的新格局下开创慈善合作,“我认为公益教育领域是没有任何分歧的领域。”
其他文献
廖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的、整体的视角和出路,那就是,用东方智慧创建敬天惜物、互惠共生的生态社会模式  躺在床上,紧紧裹着被子,寒意还是从四面八方透进来。  2015年1月24日,记者一路追随廖晓义到山东曲阜。当晚,和她一起住在孔子文化园国学中心书院宿舍。  睡得朦朦胧胧之际,似乎有微光晃过眼前。朝对面看去,廖晓义坐靠在床头,放在双腿上的笔记本电脑亮着,与周围的昏暗一起勾勒出她
期刊
出发之前,49岁的窦一欣绝对想不到,以告别为目的的旅程,居然成为新的开始。他倾力投入的自闭症公益事业不但没有画上句号,而且还吸引了一位奥运冠军的关注和参与。  这位奥运冠军是前国家女排队长、现就职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冯坤。这趟旅程被称为“孤独的行走”,由窦一欣带着自闭症青年画家陈萌,从黑龙江漠河一路南下徒步走到了海南三亚,历时五个月。  这一旅程将三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期刊
做事要把心搁进去,拿着事当事,拿着人当人。哪怕做脏活累活,你也要想办法使自己愉悦起来。向工作倾注的爱,是生命充实有奔头最重要的保证  我喜欢的第一功课是受的智慧,喜欢的第二功课就是以心交心的智慧了。老娘大字不认识一个,把所有人都高看一眼,所以总喜欢把自己的难题给人说,总爱听别人剖析事理。总是站在低洼处,所有人的智慧也都会向她那里流。不知不觉,老娘的智慧就渐渐丰盈起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期刊
Q:你在《流星蝴蝶剑》片场跳水救人,在《滴血翡翠》片场火中救演员,在飞机上还为晕倒的老人做急救。愿意去救人,这本身是否也有家庭熏陶、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A:有的,教育、家庭、信仰都有。信仰层面占了很大部分。现在很多人缺乏信仰。  Q:你的信仰是什么?  A:我觉得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有时候更多是一种价值观的信仰。我相信这件事情是对的,是好事,这也是一种信仰。相信公平、正义。  Q:你曾将奶奶
期刊
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心有余悸地说,如果当时车轮稍微偏一点,一定连人带车跌落看不见底的悬崖,摔得粉身碎骨。  他是为了进入中国最偏僻、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贵州石门坎考察,但车队因浓雾而迷失在深山里。山路夹在高耸直立的峭壁与深渊之间,没有护栏,“稍微偏一点,就掉下去了,几百米啊,根本看不到底。”  还有一次,前往石门坎时遇到山体滑坡,差点车毁人亡。“那个石头有房子那么高,就那么倒下来了。”陈
期刊
中国公益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是培养人才。打造一个专业的公益职业经理人阶层  胡广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2013年3月,你开始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此前,你是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的秘书、联想和神州数码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来到基金会后发现有哪些问题?  胡广华:没有目标管理,没有机构管理,没有机构文化,做得好的没有奖励,做得不好的没有处罚。我来了以后,发现我
期刊
曹德旺决定告诉全世界:中国有一大批真正的企业家。  在盛传“中国企业家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通往监狱的路上”的时代,曹德旺拒绝与特权合谋,他说自己从未给任何一个官员送过一个月饼。1989年下半年,一位市领导在一次全省党建会议上误指曹德旺“招工不招党员”,以致外界几乎认定他要完蛋,“反党啊,政治事件。”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他也萌生了效法李叔同出家修行的念头。直到老和尚告诉他有佛报却无佛缘,曹德旺才断绝
期刊
春节前一周,大部分时间里,阎雷(Yann Layma)都坐在家中那张舒适的沙发上,一遍遍向来访者讲述他因为16岁时做的一个梦而全然改变的人生。  他刚刚过完52岁生日,前额光秃,头发花白,肚子凸起,眼神中有一种平静而又坚定的力量。法国人特有的大鼻子轻易就泄露了他个性中倔强的一面。  他喜欢用浅显的汉语缓缓道来他的故事:一个法国少年在梦中与中国发生关联,23岁时来到中国,近三十年间持续用镜头为中国画
期刊
谈中国慈善现状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曾说过:“在过去的30年,(中国)主要是市场成长起来,慈善发展特别弱。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我有一种迫切感,应该让更多人有这种认识。” 据你的观察,中国慈善发展特别弱的表现有哪些?  杨澜:我觉得特别弱的,首先是政府对于慈善公益和慈善公益组织的态度。在中国,政府还是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和基础,所以,政府的态度非常重要。政府应该把慈善公益积极纳入到社会发展进步的
期刊
本期嘉宾 |贝淡宁  (Daniel A. Bell)  教授,汉学家,先后在新加坡、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  个人主义或资本主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对家庭、社会、天下的责任问题  《中国慈善家》:最近两年,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多次以言行肯定、支持儒家,为儒家复兴提供了政治环境。作为长期研究儒家的汉学家,你对这种环境的观察是什么?  贝淡宁:在这之前,已经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