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效果吗?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x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会计相关性的内部报告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709721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差序格局视角下的企业业绩量度”(71272218);东北财经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201108)
  作者简介:池国华(1974-),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内部控制、业绩评价与公司理财等方面的研究。Email:cgh_lnhz@163com
  摘要:在理论分析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创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质量指数(ICQ),并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的效果。这一方面为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新兴加转轨市场独特的经验证据,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与公司价值创造方面的文献;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实施,并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公司价值创造效率;公司价值创造效果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8009408
  一、引言
  公司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因此,能否持续改善公司价值创造效果也成为衡量一家公司成功与否的标志。然而,由于现代企业天然的股东—管理层代理冲突[1-2],再加上资本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3-4],从而给公司价值创造带来了消极影响。对中国上市公司而言,除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问题外,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特点使得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问题更加突出,而欠成熟的资本市场又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这导致如何提升上市公司价值这一问题更具挑战性和迫切性。
  自安然事件曝光以来,国内外监管机构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政策规范表明,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企业规避风险、提升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而我国也在2008年和2010年分别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并要求上市公司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其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中国新兴加转轨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的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确实可以改善公司的价值创造效果吗?其内在的机理是什么?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有关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定价、盈余管理、融资成本等方面,较少直接关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且已有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分歧。可见,对于实施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创造这一重要问题,目前既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也缺乏来自实践的经验证据支持,急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本文拟立足以上现实问题,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公司价值创造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以2011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价值创造效果的关系。一方面为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中国新兴加转轨市场独特的经验证据,丰富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与公司价值创造方面的文献;另一方面有助于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并促进上市公司通过强化内部控制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从而加强投资者利益保护。
  二、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影响可归属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盈余质量、融资成本等方面,直接研究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影响的文献较少,且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如Rezaee和Jain[5]、Li等[6]认为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发现在萨班斯法案实施后公司股价做出了积极反应。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带来消极作用,如Zhang[7]认为内部控制相关法律的颁布,会给公司带来负担或不利影响,导致市场产生消极反应,造成公司价值的下降;同时Engel等[8]也从公司成本角度表明内部控制的实施,会因造成公司成本的增加而直接导致公司价值的减少。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并无显著影响,如Beneish等[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并未影响公司股价、分析师预测或资本成本等;Ogneva 等[1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控制公司特征和分析师预测偏差后,公司资本成本并没有因内部控制缺陷存在与否而产生显著差异,因此,内部控制的实施对公司价值并无显著影响。
  国内学者的研究鲜有直接涉及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仅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然而,林钟高等[11]的研究设计存在一些局限性,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其一,直接以托宾Q值表示公司价值,正如作者所言运用托宾Q进行企业价值判断,得到的价值估计往往与实际出入较大;其二,所选初始样本是2005年底前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300家上市公司,众所周知,内部控制规范的正式实施始于2010年,因此,其结论不足以全面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价值创造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创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抑或说内部控制是通过什么样的传导机制影响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我们认为这需要从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和内部控制的功能作用出发进行分析。尽管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较多,但从衡量公司价值最具有科学性与代表性的收益法模型来看,一个公司的价值创造主要取决于三大关键要素:增长、盈利与风险。换言之,一个公司只有在管理增长、追求盈利和控制风险三者之间实现平衡,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其价值目标才能直接得以保证[12]。因此,研究内部控制对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分析内部控制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增长、盈利与风险这些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的。   管理增长要求公司价值创造应着眼于可持续性,既要确保必须的战略增长速度,又要防范超速发展引发的“速度陷阱”,而如何保持适度的增长取决于公司的投资活动及其效率。然而公司普遍存在的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两种非效率投资行为,阻碍了公司价值的创造。影响非效率投资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因素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问题。而内部控制被认为是抑制非效率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产生的本源就是代理问题,同时内部控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通过一系列制衡和监督的制度安排可以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13]。具体途径包括:(1)缓解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投资不足。首先,内部控制评价信息的强制性披露制度有利于公司向资本市场传递风险信号,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其次,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要素要求确保信息传递准确及时。有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14]-[16],这增强了投资者对信息的信赖程度,减少预计风险,从而抑制投资不足。(2)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第一类代理问题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实践中,有许多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的案例都与管理层不合理的决策行为相关,如“一言堂”、“一哥文化”的现象严重,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运行的一种内在制度安排,通过明确契约各方的职责与权利,以及制定相关的游戏规则[17],例如实行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某位经理人出于私利而凌驾于整体管理层之上,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水平和效率,防止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3)缓解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导致的非效率投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实施加强了对关联交易信息的及时真实完整披露,同时通过制衡和监督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发现不规范的关联交易,防止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或利益输送,避免由此类行为引发的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
  追求盈利是公司创造价值的源泉,不断增强的盈利能力是一个公司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而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这一内部控制目标则表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改善公司的盈利质量。盈利水平和盈利质量的提高无疑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相关的实证文献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如Niemeier[18]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确实能产生真实且可衡量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盈利质量和应计质量的下降。Altamuro和Beatty[19]研究发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法案中有关内部控制条款的改进,使得受约束公司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有效性、盈余持续性和现金流量的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减少了扭亏为盈的操纵。国内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结论,如钟玮和杨天化[20]、张晓岚等[21]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越好,反之亦然。
  风险多数时候给公司价值创造带来的是负面影响,这是因为风险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造成损失,包括有形的财产损失和无形的形象损失。有效的风险控制增加了公司营运的安全性,为公司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有利条件。风险可以用资本成本来衡量,一般而言企业的风险越大,资本成本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资本成本来提升自己的价值[22]。而内部控制有利于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正是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为宗旨,通过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的确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14-15-19-23-24]。
  基于以上讨论分析,我们推测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创造活动的效率和改善其效果。具体而言,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H1: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价值创造效果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价值创造效果越好。
  H2: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价值创造效率正相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价值创造效率越高。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度量
  1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在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方面,国外主要是基于“缺陷观”的视角,利用内部控制缺陷的有无与多少进行反映,易于理解,操作简便,但无法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定量反映,且在中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情况下可能无法采用。国内目前主要通过评价指数模型的构建,包括“目标观”[25-26]和“要素观” [11-27]两种思路。而“要素观”的数据也主要基于内控信息的披露,因此其可靠性较弱。为此,本文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为依据,以内部控制五目标为导向,整合“目标观”、“要素观”与“缺陷观”构建了一套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根据以上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以ICQ表示),作为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综合得分越高则内部控制质量越高。
  2公司价值创造的度量
  为更全面地揭示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价值创造的作用,本文考虑从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来度量公司的价值创造。本文以EVA来表示公司价值创造效果,亦即公司价值的增值量。EVA指标吸收了经济利润和剩余收益的理念,考虑了对股东投入资本成本的补偿,同时通过会计调整消除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因此相对于其他指标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价值创造的结果。进一步地,本文以EVAA (EVA/年末总资产×100%)衡量公司价值创造效率,亦即公司单位资产所创造的价值。
  对于EVA的计算,本文采用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规定的计算方法,并对资本成本率做适度调整,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国资委在保留EVA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制度背景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更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其二,不同行业、不同资本结构的各公司之间资本成本率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统一的资本成本率缺乏合理性,故本文以Wind数据库中的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来代替。由此,本文EVA计算公式的确定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WACC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二)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分别构建模型1和模型2来检验假设H1和假设H2。
  模型1:
  模型2:
  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28-29]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影响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其他外生变量,筛选出六个主要控制变量,如表2所示。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沪市A股的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在剔除金融行业公司样本、数据缺失样本及异常值后,共获得753个有效样本。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巨潮网,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重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应收关联方款项和业务的复杂性这些指标的数据均来自手工收集。
  五、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统计结果可以发现:EVA及EVAA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值,显示如何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已成为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现实问题。ICQ的均值和中位数都远低于极大值,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内部控制质量仍然偏低。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公司规模、业务复杂性差异不大,其中国有性质公司占多数,ST公司约占7%。
  另外,本文亦通过计算简单相关系数,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初步判断。结果显示,ICQ与EVA和EVAA均存在正向关系,初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而S、BC与EVA相关系数为负,与EVAA相关系数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规模扩张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共存性。此外,各外生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5,亦说明各外生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
  (二)回归分析
  我们依次对H1和H2进行了回归检验,得到回归结果如表4及表5所示。从回归结果来看,首先,F值分别为12900和17581,这说明模型1和模型2整体上都是显著的,亦即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是合适的,在整体上对EVA和EVAA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其次,VIF值均小于10且DW值均接近2,这表明模型1和模型2均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及自相关问题,因此采用OLS进行回归是合理的。
  在表4中,ICQ的回归系数为4343E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EVA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价值创造效果越好,这验证了本文的H1。
  在表5中,ICQ的回归系数为4274,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内部控制质量对EVAA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价值创造效率也越高,即验证了本文H2。(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上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我们用2012年样本数据替换原样本数据,回归结果依然支持本文假设H1和假设H2。另外,我们用边际Q代替EVAA,重新对模型进行检验,发现结论没有改变。按照Gugler等[30]的解释,边际Q是公司市场价值改变量与引起其市场价值改变的总资产改变量(投资) 之比,是一种边际增量,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为了控制篇幅,我们未报告这些回归的结果。
  六、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价值创造效果及效率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公司的价值创造效果越好,价值创造效率越高,反之亦相反。因此,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公司价值创造效果。
  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本文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依据,整合“目标观”、“要素观”与“缺陷观”的合理成分,构建了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内部控制质量指数,为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如何可靠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益的视角。其次,本文通过阐述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具体作用途径,揭示了内部控制影响公司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丰富了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的经济后果和公司价值创造方面的文献。最后,本文采用EVA而非现有国内外文献常用的股价、托宾Q值等指标作为公司价值创造的替代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新兴加转轨市场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从实证角度指出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改善公司价值创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进一步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引提供了经验证据。
  参考文献:
  [1]Jensen, M.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 (2):323-329.
  [2]Holmstrom,B.,Weiss,L.Managerial Incentives, Investment and Aggregate Implications: Scale Effect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5, 52(3):403-425.
  [3]Fazzari,S.M., Hubbard,R.G.,Petersen,B.C.Financial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1):141-195.
  [4]Kanodia,C.,Lee,D.Investment and Disclosure: 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Periodic Performance Report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8, 36(1): 33-55.   [5]Rezaee, Z., Jain,P.K.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and Capital-Market Behavior: Early Evidenc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23(3): 629-654.
  [6]Li,H.,Pincus,M.,Rego,S.Market Reaction to Events Surrounding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8, 51(1): 111-134.
  [7]Zhang,I. X.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 44(1):74-115.
  [8]Engel, E.,Hayes,R.M.,Wang,X.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Firms’ Going-Private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116-145.
  [9]Beneish, M. D.,Billings,M.B.,Hodder,L.D.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665-704.
  [10]Ogneva, M.,Raghunandan,K.,Subramanyam,K.R.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5):1255-1297.
  [11]林钟高,郑军,王书珍.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研究——来自沪深两市A股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07,(4):132-143.
  [12]汤谷良.VBM框架下财务管理理论体系重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17.
  [13]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5.
  [14]Doyle, J.,Ge,W.,McVay,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193-223.
  [15]Ashbaugh-Skaife,H.,Collins,D.W.,Kinney,WR,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16]李青原,陈超,赵曌.最终控制人性质、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0,(2):81-93.
  [17]李万福,林斌,宋璐.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J].管理世界,2011,(2):81-99.
  [18]Niemeier, C. Remarks before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Boards of Accountancy[DB/OL].Atlanta, GA. www.pcaobus.org, 2006.
  [19]Altamuro,J., Beatty,A. 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0, 49(1):58-74.
  [20]钟玮,杨天化. 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银行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93-100.
  [21]张晓岚,沈豪杰,杨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经营状况——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64-73.
  [22]阿斯沃斯·达莫达兰.驾驭风险[M].时启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80.
  [23]Dhaliwal, D.S., Khurana, I.K., Pereira, R. Firm Disclosure Policy and the Choice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Deb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1, 28(1):293-330.
  [24]Gordon, L.A.,Wilford, A.L. An Analysis of Multiple Consecutive Years of Material in Internal Control[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2,7(6):27-60.
  [25]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26]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J].会计研究,2011,(12):20-24.
  [27]陈汉文.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N].证券时报,2010-06-11.
  [28]魏素艳,张红. 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沪深两市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经验数据[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0):60-64.
  [29]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6):100-110.
  [30]Gugler, K., Mueller, D.C., Yurtoglu, B.B. Governance and the Returns on Investment[J].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2004, 47(2):589-633.
  (责任编辑:孟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针对自主创新企业中新产品合作研发的利润分配问题,建立了考虑补贴激励的纵向合作研发利润分配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基于多代理人的模拟仿真方法分析了自主创新企业合作研发中企业平均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能够使合作企业双方都保持较高收益和合作率的最优补贴系数。最优补贴系数随着企业边际收益比的增大而增加并最终趋于稳定,被补贴企业的成本投入对市场需求的影响力越大则最优补贴系数将越高。  
期刊
摘要:本文使用3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利用选择模型与计数模型,对影响阶梯电价采纳和设计的因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基尼系数会增加实施阶梯电价的可能性,但较高的居民平均用电价格会阻碍阶梯电价的引入;在阶梯电价设计方面,较高的全社会人均用电量、平均温度、最高档对最低档的电价倍数倾向于引入较高阶梯数的阶梯电价,但是较高的居民平均用电价格会促使选择较低档数的阶梯电价,并且发达国家引入的阶梯电价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国企业国际化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呈现出目标市场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区位变迁特征,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出现了大规模逆向并购现象,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决定了不能沿用衡量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指标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附加区位变量的衡量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并认
期刊
摘 要: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迅猛,但也因此而引发了许多交易风险事件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以重创,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会计监管制度安排不当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计监管实质是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一项制度安排,具体由正式规则、实施机制、非正式约束三者组成,共同决定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因此,笔者基于制度安排的视角,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控制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风险必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独立董事特征、监事会特征及经理层特征中选取了六个解释变量: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经理层薪酬以及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2008—2010年制药类86家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有待提高,同时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会计信息;公司治理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洪水保险的合理定价是制约洪水保险建立和推广的瓶颈之一,以往的洪水保险定价研究都是从供给的角度考虑的,而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为了探索居民对于洪水保险的需求价格,本文从居民的洪水保险支付意愿出发,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法),借助调查问卷,实证分析得出居民洪水保险支付意愿价格81元,并分析了对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关键字:洪水保险 WTP CVM 定价  一、引言  洪涝灾害是中国的第
期刊
摘 要:在产业价值链中,利润在各个环节或企业结点上的分配与转移,是产业价值链形成与演变的原动力。本文以产业价值链相关理论与文献为依据,运用调查研究分析法,以阜新矿业集团三家企业煤炭产业价值链为观测对象,通过对相关人员的专门访问和一手资料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对煤炭产业价值链的构成类型及特点、利润分配状况以及利润在不同环节之间转移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这三家企业商品煤产业价值链中利润在各个环节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证实,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相关关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会增加其财务业绩而且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研究结论支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进而促进企业重视和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财务绩效;企业价值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利益失衡进行剖析,将失衡归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机制固有的失衡、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协议的失衡、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决策的失衡和世界贸易组织体系发展的失衡四个动态的发展阶段;其次对俄罗斯入世前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对俄罗斯与美国、欧盟和中国的互补型贸易结构进行具体分析;再次对俄罗斯入世后的普京新经济政策、主要进出口商品结构、关税同盟和主要进出口国别结构进行展望分析;最后
期刊
摘 要: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正面临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冲击,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演化博弈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国内技术创新之间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同时实证分析中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三方所处的不同的博弈区域:从技术性贸易壁垒严格程度的角度,美国最高,日本次之,欧盟最低;从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的角度,欧盟最强,日本次之,美国最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