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R码的广义LDPC码的设计与译码算法的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义低密度奇偶校验(generalized low-density parity-check, GLDPC)码可以降低原始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 LDPC)码的错误平层,但传统GLDPC码的构造方法会造成码率损失较大。鉴于此,采用平方剩余(quadratic residue, QR)码作为分量码,提出一种新颖的GLDPC码构造方法,并设计相应的译码算法。统计给定码字的陷阱集,并利用陷阱集挑选变量节点作为QR码的信息位;把QR码变量节点的校验位补全在原始LD
其他文献
为了对变压器绕组、翼面和桥梁等设备或工程结构的变形进行监测,利用基于光频域反射(OF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研究变形重构问题。首先介绍了应变与曲率之间的转换关系,然后推导基于切角递推算法的曲线变形重构公式,并在切角递推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重构算法。实验时OFDR应变测量系统空间分辨率设置为2 cm,集中力加载在简支梁中间,当集中载荷为11.76 N时,最大变形达到40 mm;消除系统误差后,切角
期刊
面向6G的星地一体化网络通过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的优势互补、紧密融合,将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整体效率,从而实现全球立体无缝覆盖网络。概述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星地融合网络发展路径,从过去的业务融合到现在的体制融合再到未来的系统融合。指出了面向6G的星地融合一体化组网中网络架构、空口传输、组网方式以及频率管理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期刊
针对近年来海洋资源勘探、水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下图像采集传输方案,并按该方案设计了一套基于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高速可见光视频传输系统。经测试验证,该系统能够在水下采集传输720P高清视频图像,传输距离达到1.4 m。
期刊
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可以拓展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灵活性以及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针对地面网络流量激增带来的网络拥塞、传输时延长、数据吞吐量低等问题,从网络架构、流量卸载方案、流量卸载决策等3个方面对星地融合网络中的流量卸载进行了研究。从网络架构来看,未来通信网络正逐渐走向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融合的一体化网络;从流量卸载方案来看,星地融合网络中流量卸载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
期刊
为了进一步研究非视线链路情况下的可见光通信系统,建立了非视线链路通信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非视线链路的可见光通信系统收发端并完成通信。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可见光通信过程中接收端只接收到非视线链路传输的信号时,通信系统仍然能正常完成通信,采用非视线通信可以解决因视线链路被遮挡而无法进行通信的问题。
期刊
针对当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在移动性管理仿真方面的空白,以铱星星座为参照,基于OPNET设计了一个低轨卫星移动性管理仿真平台。针对低轨卫星的运行特点,从工程实现的角度设计了一套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测量的硬切换方案,包括星间切换和波束间切换的信令流程。仿真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正确模拟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状态,在不同条件下对卫星通信和切换质量进行对比并输出相关数据参数,为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提供参
期刊
为解决常见的基于到达时间差(TDOA)的通信系统中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需要时钟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光电检测器(PD)接收机的高精度室内可见光定位算法。算法使用3个能发射不同频率信号的发光二极管(LED)和1个带有2个PD的接收机,并充分考虑到了接收机的尺寸因素,利用接收信号到达的时间差来确定接收机在室内的三维位置信息。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确定接收机的水平坐标和高度信息,定位误差为11 c
期刊
为了提高第5代(the fifth generation, 5G)移动通信中异构蜂窝网络基站的频谱效率,提升用户的服务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基站休眠策略(neural network based stations sleep strategy in macro-femto heterogeneous networks, NNSS),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中,把隐含层的传递函数用小波函数替换
期刊
光电振荡器被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和测量领域,是微波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新概念和新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光电振荡器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光电振荡器在现代电子系统中的应用。介绍了引入光电振荡器中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包括宇称-时间对称光电振荡器、傅里叶域锁模光电振荡器、参量振荡光电振荡器和集成光电振荡器,指出了光电振荡器的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现有国际海底光缆和陆地光缆传输系统是依据各自规范独立设计的,两类系统在海底光缆登陆站采用背靠背方式连接。针对现有方式存在投资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阐述了海底光缆、陆地光缆光传输系统联合组网的发展需求,在分析海底光缆系统和陆地光缆系统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建议采用广义信噪比指标衡量总体传输系统性能。最后,结合实例对海底光缆、陆地光缆光传输系统联合设计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系统应用建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