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背景,以聂耳的全新的创作的特点对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为典型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他的歌曲的创作中,不但接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秀的特点,还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民间音乐;继承发展;聂耳;内容特点
1 背景
1953年4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8月17日北京人民日报发表了吕骥同志对这次汇演所写“学习和继承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一文,并号召音乐界同志对此问题继续研究和讨论,以便在继承民间音乐优秀传统的一些具体问题上获得在一致的正确的认识。
从这次讨论的材料上和专文上看出,通过对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节目和吕骥同志的文章的学习。有很多同志批评批判了自己过去轻视民间音乐的思想;很多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同志批判自己对民间音乐遗产的保守思想等。并对聂耳同志的新的创作特点吸取经验。这些都对民间音乐进一步的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应当如何发扬民间音乐。
因西洋音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音乐,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经过了无数的作曲家的钻研,创造,得到了比较高的发展。而中国的民间音乐未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并且在中国音乐教育有三十年的时间都是在买办资产阶级的方针指导下,走着一切唯西洋音乐最高崇拜的错误的道路,许多的创作的人才因此被压制。聂耳同志是当时大家学习的典型的代表,是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典范。
2 聂耳音乐的创作内容及特点
民间音乐,是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口头的,朴素的,生动而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歌曲。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现状。而聂耳出生在一个劳动人民的家庭,又处在一个革命的年代,再加上本身就有强烈的民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所以他的音乐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并以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内容,能够真实的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因此能够广泛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且他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式结构表达人民大众的所要表达的。变化的自然五声或自然七声材料是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一文中对聂耳歌曲的调式进行系统的分类:有的运用西洋大、小调式,有的运用民族的五声性调式。
聂耳曾说:“你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他就以这样的独特认识,以一种独特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当时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家、召唤人民的新声音,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他的歌曲的创作内容及特点上主要有4个方面:
2.1 对于劳动者的描写
对于社会的主体,聂耳在其作品中给予其真实的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新文艺工作者创作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转向了社会的主体——劳动者,其中包括了戏剧,美术,文学及音乐等艺术的领域,而聂耳是音乐创作的代表。以电影《大路》的主题曲《大路歌》为例,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的齐心协力,一同抗战的愿望。此作曲手段既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影响,也受了我国民间劳动者的影响。在歌曲中用简洁有力的短句,还有吆喝性的喊句。“哼呀咳嗬”的衬词配上简洁有力的节奏,粗犷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工人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形象。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间音乐号子的音调基础上,缓慢前进的进行曲形式,又表现了西洋古典音乐也多用这样的旋律短句表现主体性和咏叹性乐句。
2.2 对于当时社会最底层女性的描写
聂耳曾在“明月歌舞团”等地方工作过,对当时社会的歌女,舞女,女星有直接和更为深入的了解;还有在上海,他经常亲身体验女工上班工作的辛苦;还有反应对农村妇女辛苦劳动和悲惨的生活。
电影《逃亡》的一首插曲《塞外村女》,这是聂耳关于妇女题材作品中农村气息最突出的作品。歌曲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被迫在地主家干活的农村的姑娘,被地主折磨的所表现的内心的痛苦,从而反应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受阶级压迫的严重性。歌词写着:“采了蘑菇把磨推,头昏眼花身又累,有钱人家团团坐。羊羔美酒笑开眼。”而她只希望“指望着今年收货好,够缴还租米免祸殃。”这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阶级的严重性。歌曲结构整齐,歌词曲调基本相同,聂耳用典型的民间小调的分节的形式,突出了浓厚的乡村气息,还具有鲜明的抒情的特色。而且是他的作品中富有北方民间曲调的一首歌曲。华彩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调性的转换时曲子更加细腻地便现出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并且它的结束用了长调的结束的手法,是民间音乐中常有的形式,并且与北方的民间的曲调相结合。
2.3 对于新青年的描写和儿童歌曲的描写
这是他创作的重要的题材之一。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深化的时期,聂耳认为只有青年人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振兴中国。因此他的作品在这一方面也有创作。
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就是为青年人写的典型的歌曲。电影中写青年学生学生生活坎坷,最初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团结一致,并最终走向抗战的故事。而《毕业歌》是一群青年人在毕业前欢聚在一起所唱的,充分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毕业歌》从艺术形式和形象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是仅仅的依靠于传统的框架结构。蒲哼建在《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初探》一文中对聂耳歌曲的形态特点做出简单那概括:单一的旋律线条、简洁的曲式结构、无变化音的自然五声或自然七声调式、浑然天成的璞质、顺其自然的动势。都写出了聂耳创作的大胆的创新。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一文中写到《毕业歌》具有鲜明的进行曲的风格,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全曲发展的手法,其采用了一种新的调式——民族宫调式与大调式的相结合,就是在五声音调的基础上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音调,融入大调式的旋法。这种调式上的创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也赋予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和民众性。鼓舞受压迫的人民奋勇向前,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聂耳在创作中重视民间音乐的素材的收集和音乐内容的创新。儿童歌曲《卖报歌》是其在30年代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并流传至今的儿童歌曲,歌曲语言朴素,刻画了旧社会卖报儿童的苦难的生活,整首曲子都是F大调,2|4拍子,一段体结构,分节歌形式。歌曲机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现状的不满,也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期望的乐观的精神。正是由于聂耳深入生活与创作,《卖报歌》一经问世便广泛流传,更成为儿童歌曲的代表。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的态度。
2.4 群众性歌曲的描写
还有一首最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创作的。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聂耳创作的时代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鼓舞了人民奋勇向前,成为中华民族在当时最有力量的声音。
在当时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在政治上是一个方面,在文化上更是明显,在五四运动以后,以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这是出现了自由的诗体,这种新的诗词对于歌曲的创作来说是增加了难度,但是聂耳以他全新的创作方式创作出适合这种自由体诗歌的歌曲曲式结构。后人称为散文体。这种曲式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蒲哼建说:“……他少了些技能技巧的重负,多了些音乐创作的自由,因而能在歌曲创作这个需要更多艺术直觉而非炫技的领域纵横驰聘。”他在音乐上的简洁体现在旋律上。单一的旋律线条使聂耳的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单声部的。其简洁的线条描绘出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了进行曲题材。童忠良先生指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主体部分采取了‘合八’手法(乐句以3+5=8或5+3=8的组合,我国民间锣鼓音乐的典型曲体),具体的说,即由每两个奇数小节的常规乐句组合成8个小节的大乐句,从而形成一种非方正结构中的相对方整感。”聂耳在曲式上的创新和词的情感体现的完美结合,将民间歌曲发展到新的阶段。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中写出《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了一种新的调式——民族宫调式与大调式的相结合,即在五声音调的基础上借鉴外国革命歌曲的音调,融入大调式的旋法。如《义勇军进行曲》总共三十七小节,全曲为G大调,前奏的第一小节从大调的主音开始,曲终落到G大调的上,以G大调的主音和属音为全曲的主干音,属于典型的大调式。而全曲用了G、D、A、E、B、#F(变宫)这六个音,并以G作为宫,是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因此聂耳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生命。不但接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秀的特点,还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
3 总结
聂耳用他全新大胆的创作方式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他的歌曲的音乐语言朴实,旋律线条单一,曲式结构新颖简洁。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将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年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其在艺术上的创新立足于民间音乐的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又批判的吸收外国音乐的创作精华相结合。因此他创作的歌曲有了新的魅力,真正的将革命背景与民族内容相结合。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有欧洲的风格也有新的创作手法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就是具有欧洲风格的作品,但是在他的欧洲风格的创作歌曲中,没有用到一个调式的变音。《铁蹄下的歌女》是新方法创作的歌曲的代表。而《卖报歌》则是用音乐语言的形式描写特定人物的代表。深刻反映了社会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特点。
聂耳的创作既接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秀的特点,还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他在其创作上的成就,一方面是他的创作天赋,另一方面是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刻苦钻研创作技巧分不开的。理论的学习,使他确立了正确的创作思想;刻苦钻研技巧,又使他获得创作手段的自由性。他塑造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欺辱和压迫,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树.聂耳的歌曲与民间音乐[J].人民音乐,1955(7)
2 吕骥.学习名剑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上)(“河北民间歌曲选”代序)[J].人民音乐,1951(5)
3 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中)[J].人民音乐,1951(5)
4 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下)[J].人民音乐,1951(6)
5 记者.关于学习和继续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的讨论[J].人民音乐,1953(6)
6 蒲哼建.聂耳歌曲创作成功的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3(7)
7 胡黛璇.左翼音乐运动时期女性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浅析[D].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 徐莉.浅析聂耳的音乐创作特点[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民间音乐;继承发展;聂耳;内容特点
1 背景
1953年4月,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8月17日北京人民日报发表了吕骥同志对这次汇演所写“学习和继承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一文,并号召音乐界同志对此问题继续研究和讨论,以便在继承民间音乐优秀传统的一些具体问题上获得在一致的正确的认识。
从这次讨论的材料上和专文上看出,通过对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节目和吕骥同志的文章的学习。有很多同志批评批判了自己过去轻视民间音乐的思想;很多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同志批判自己对民间音乐遗产的保守思想等。并对聂耳同志的新的创作特点吸取经验。这些都对民间音乐进一步的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应当如何发扬民间音乐。
因西洋音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音乐,是在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经过了无数的作曲家的钻研,创造,得到了比较高的发展。而中国的民间音乐未经过这样的发展阶段。并且在中国音乐教育有三十年的时间都是在买办资产阶级的方针指导下,走着一切唯西洋音乐最高崇拜的错误的道路,许多的创作的人才因此被压制。聂耳同志是当时大家学习的典型的代表,是继承与发展民间音乐的典范。
2 聂耳音乐的创作内容及特点
民间音乐,是民歌的基础上发展的。而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口头的,朴素的,生动而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歌曲。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现状。而聂耳出生在一个劳动人民的家庭,又处在一个革命的年代,再加上本身就有强烈的民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所以他的音乐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并以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内容,能够真实的反映人民大众的思想情感,因此能够广泛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而且他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式结构表达人民大众的所要表达的。变化的自然五声或自然七声材料是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一文中对聂耳歌曲的调式进行系统的分类:有的运用西洋大、小调式,有的运用民族的五声性调式。
聂耳曾说:“你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他就以这样的独特认识,以一种独特的创新精神,创作了当时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家、召唤人民的新声音,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他的歌曲的创作内容及特点上主要有4个方面:
2.1 对于劳动者的描写
对于社会的主体,聂耳在其作品中给予其真实的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以后,新文艺工作者创作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转向了社会的主体——劳动者,其中包括了戏剧,美术,文学及音乐等艺术的领域,而聂耳是音乐创作的代表。以电影《大路》的主题曲《大路歌》为例,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工人阶级的的齐心协力,一同抗战的愿望。此作曲手段既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影响,也受了我国民间劳动者的影响。在歌曲中用简洁有力的短句,还有吆喝性的喊句。“哼呀咳嗬”的衬词配上简洁有力的节奏,粗犷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工人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形象。这首歌曲是建立在民间音乐号子的音调基础上,缓慢前进的进行曲形式,又表现了西洋古典音乐也多用这样的旋律短句表现主体性和咏叹性乐句。
2.2 对于当时社会最底层女性的描写
聂耳曾在“明月歌舞团”等地方工作过,对当时社会的歌女,舞女,女星有直接和更为深入的了解;还有在上海,他经常亲身体验女工上班工作的辛苦;还有反应对农村妇女辛苦劳动和悲惨的生活。
电影《逃亡》的一首插曲《塞外村女》,这是聂耳关于妇女题材作品中农村气息最突出的作品。歌曲中的女主角是一个被迫在地主家干活的农村的姑娘,被地主折磨的所表现的内心的痛苦,从而反应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受阶级压迫的严重性。歌词写着:“采了蘑菇把磨推,头昏眼花身又累,有钱人家团团坐。羊羔美酒笑开眼。”而她只希望“指望着今年收货好,够缴还租米免祸殃。”这深刻反映当时社会阶级的严重性。歌曲结构整齐,歌词曲调基本相同,聂耳用典型的民间小调的分节的形式,突出了浓厚的乡村气息,还具有鲜明的抒情的特色。而且是他的作品中富有北方民间曲调的一首歌曲。华彩部分和结束部分的调性的转换时曲子更加细腻地便现出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并且它的结束用了长调的结束的手法,是民间音乐中常有的形式,并且与北方的民间的曲调相结合。
2.3 对于新青年的描写和儿童歌曲的描写
这是他创作的重要的题材之一。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深化的时期,聂耳认为只有青年人才能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振兴中国。因此他的作品在这一方面也有创作。
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就是为青年人写的典型的歌曲。电影中写青年学生学生生活坎坷,最初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团结一致,并最终走向抗战的故事。而《毕业歌》是一群青年人在毕业前欢聚在一起所唱的,充分反映了电影的主题。《毕业歌》从艺术形式和形象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是仅仅的依靠于传统的框架结构。蒲哼建在《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初探》一文中对聂耳歌曲的形态特点做出简单那概括:单一的旋律线条、简洁的曲式结构、无变化音的自然五声或自然七声调式、浑然天成的璞质、顺其自然的动势。都写出了聂耳创作的大胆的创新。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一文中写到《毕业歌》具有鲜明的进行曲的风格,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全曲发展的手法,其采用了一种新的调式——民族宫调式与大调式的相结合,就是在五声音调的基础上吸收外国革命歌曲的音调,融入大调式的旋法。这种调式上的创新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也赋予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和民众性。鼓舞受压迫的人民奋勇向前,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聂耳在创作中重视民间音乐的素材的收集和音乐内容的创新。儿童歌曲《卖报歌》是其在30年代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并流传至今的儿童歌曲,歌曲语言朴素,刻画了旧社会卖报儿童的苦难的生活,整首曲子都是F大调,2|4拍子,一段体结构,分节歌形式。歌曲机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现状的不满,也表现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期望的乐观的精神。正是由于聂耳深入生活与创作,《卖报歌》一经问世便广泛流传,更成为儿童歌曲的代表。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的态度。
2.4 群众性歌曲的描写
还有一首最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创作的。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聂耳创作的时代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鼓舞了人民奋勇向前,成为中华民族在当时最有力量的声音。
在当时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在政治上是一个方面,在文化上更是明显,在五四运动以后,以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这是出现了自由的诗体,这种新的诗词对于歌曲的创作来说是增加了难度,但是聂耳以他全新的创作方式创作出适合这种自由体诗歌的歌曲曲式结构。后人称为散文体。这种曲式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蒲哼建说:“……他少了些技能技巧的重负,多了些音乐创作的自由,因而能在歌曲创作这个需要更多艺术直觉而非炫技的领域纵横驰聘。”他在音乐上的简洁体现在旋律上。单一的旋律线条使聂耳的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单声部的。其简洁的线条描绘出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了进行曲题材。童忠良先生指出“《义勇军进行曲》的主体部分采取了‘合八’手法(乐句以3+5=8或5+3=8的组合,我国民间锣鼓音乐的典型曲体),具体的说,即由每两个奇数小节的常规乐句组合成8个小节的大乐句,从而形成一种非方正结构中的相对方整感。”聂耳在曲式上的创新和词的情感体现的完美结合,将民间歌曲发展到新的阶段。樊祖荫先生在《聂耳歌曲调式研究》中写出《义勇军进行曲》采用了一种新的调式——民族宫调式与大调式的相结合,即在五声音调的基础上借鉴外国革命歌曲的音调,融入大调式的旋法。如《义勇军进行曲》总共三十七小节,全曲为G大调,前奏的第一小节从大调的主音开始,曲终落到G大调的上,以G大调的主音和属音为全曲的主干音,属于典型的大调式。而全曲用了G、D、A、E、B、#F(变宫)这六个音,并以G作为宫,是民族调式中的宫调。因此聂耳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生命。不但接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秀的特点,还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
3 总结
聂耳用他全新大胆的创作方式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他的歌曲的音乐语言朴实,旋律线条单一,曲式结构新颖简洁。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将自己的作品与社会年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其在艺术上的创新立足于民间音乐的优秀的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又批判的吸收外国音乐的创作精华相结合。因此他创作的歌曲有了新的魅力,真正的将革命背景与民族内容相结合。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有欧洲的风格也有新的创作手法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就是具有欧洲风格的作品,但是在他的欧洲风格的创作歌曲中,没有用到一个调式的变音。《铁蹄下的歌女》是新方法创作的歌曲的代表。而《卖报歌》则是用音乐语言的形式描写特定人物的代表。深刻反映了社会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特点。
聂耳的创作既接受了近代国际革命歌曲和西洋古典音乐的优秀的特点,还创造性地继承发扬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他在其创作上的成就,一方面是他的创作天赋,另一方面是与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刻苦钻研创作技巧分不开的。理论的学习,使他确立了正确的创作思想;刻苦钻研技巧,又使他获得创作手段的自由性。他塑造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人民的欺辱和压迫,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树.聂耳的歌曲与民间音乐[J].人民音乐,1955(7)
2 吕骥.学习名剑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上)(“河北民间歌曲选”代序)[J].人民音乐,1951(5)
3 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中)[J].人民音乐,1951(5)
4 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下)[J].人民音乐,1951(6)
5 记者.关于学习和继续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的讨论[J].人民音乐,1953(6)
6 蒲哼建.聂耳歌曲创作成功的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3(7)
7 胡黛璇.左翼音乐运动时期女性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浅析[D].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 徐莉.浅析聂耳的音乐创作特点[D].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