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式并举促进语感形成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具有人文性还具有工具性,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与人交流,语感成为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的标杆。有了一定的语言修养,就等于具有较为直接、敏锐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的丰富经验。对小学生培养语感这一教学任务,教师要不断探求新方法、新形势,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开辟天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借助对语感的培养,还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笔者结合课堂实践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把握情感基调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必须要经过一个潜移默化渗透引导的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逐渐触摸文章的真实情感,获得真实感受,并渐渐熟悉一些语言现象。反复朗读成为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尽管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历少,但是让小学生能够感悟诗词中的内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相反,在引导小学生反复诵读中,或许他们的感悟能够带给诗歌课堂一抹生机和活力。如,教学宋朝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地一开场就给学生直白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朗读这首诗,并不断地反复诵读,可以摇头晃脑地去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无论怎样的朗读形式,都给予学生自我朗读的空间和时间。而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从不断的朗读中见真意、感真情、悟真理,同时深化语感的培养。经过一番朗读,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表达自我的见解,“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能说说诗里面有什么?”有人说,这是一个山村风景画,里面有亭台,还有一些正开着花的树。也有人说,诗人很悠闲,一个人在不远的山村散步,看到亭台,还味道花香。更有人说,诗人写得真好,用了十个数字就完成了一首诗,写得很美……学生的感悟和表达的内容精彩纷呈,通过朗读获得了主观认知上的感性理解。一遍遍朗读,学生读出了一段不远的路,一个住了四五家的小山村,那里有亭台,树上恣意开放着烂漫的花。这是学生从朗读中充分借助文字放飞想象,从而让诗中的景物一一浮现眼前,一丝静谧而又安然的田园风情,一种幽美汩汩流淌,一种质朴沁入心底。有了学生的自主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顺势讲解,将学生没有“看”到、“读”到、“悟”到的部分一一讲解,学生的情感获得更大部分的补足,从而拨动心弦,与作者的情感共融,让想象的空间更为开阔。反复朗读成为学生进入诗情,倾听教师讲解的伏笔,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了该诗的感情基调,同时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咀嚼出诗中包含的独特韵味,这就为教师的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分析字词培养语感,课堂指导练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学生语感分析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练习,通过对教学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等进行分析,从中领悟所蕴含的文本以及作者的情感,充分领略语言文字的文学魅力,有助于形成语感。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作者听黄果树瀑布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出最具传神的字,学生一边读一边仔细感悟,并画出了“飘、涌、盖”等字。随后,教师让学生就“飘”的感悟表达出来,有学生说,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作者用这一个“飘”字,让人感到声音就像是从远方飘过来的绸带,又轻又软,又柔又美。教师肯定和鼓勵了学生的感悟,告诉学生,作者用“飘”字,让瀑布有情又有形,这是一种通感的写作手法,形象生动,感觉飘逸。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又对“涌、盖”等进行了解读,多是激发学生大胆阐述自己读的感悟,通过学生多元的解读字词,赋予课堂更多的鲜活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学生一再品读文章,感悟出作者赋予文字精准传神的情感内蕴,使得黄果树瀑布逼真的再现于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学生的语感也在品味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创设情境培养语感,促进能力形成
  情境创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之一,有些课文中的文字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易于理解,其本身蕴藏着深厚内蕴和深情,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充分感悟和体会文本的真实情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教师结合文本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触摸文本的脉络,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在当时那个年代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教师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黑暗、悲凉的情境,让学生能够直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去体会那个悲惨世界。同时,要求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能够体现出一种深沉的令人惋惜的悲凉语气,其情感随着小女孩点燃火柴而激荡,又随着火光熄灭而低沉,学生借助情境制造的氛围背景,从中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不断挖掘文本,同时也挖掘自身的能量,同悲同喜,同欢同乐,恣意催生一份情趣,并借助语言实践去表达和释放这种情趣,逐步形成语感。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采取有效的形式,使得语文教学充分体现人文性,学生积极投入朗读,在教师引导下深入解读,并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本感悟中形成语感,获得语感的培养和提高。
  编辑 段丽君
其他文献
摘 要:模型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科素养。模型思想的培养要从教材出发,教材的编排遵循着模型思想,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建模思想,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探究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问题,真正地用活教材。  关键词:模型思想;分析;教材;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数据分析观念是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史宁中教授说:“统计教学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把统计看成一种策略,让学生自主产生统计的需要。要让学生亲历一种过程,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一种眼光,从统计的角度看生活。也就是说,统计的眼光不是教出来的,需要在实践中发现、培养。统计与概率”教学时“要做到真情境真问题”。厦门市湖里区第二实验小学邵庆德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给我深深的启迪。  一、课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教育理念远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理念是泉眼,方法是泉水,只要教育理念清晰正确,将会引申出千万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将国培语文教师学习计划中接受的培训,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新课改的思考到自我教学的反思,都是一场非凡的成长历程。这样的语文教育学习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更是一次来自生命的蜕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摘 要:残疾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上或者是智力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疾,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是与正常儿童一样的,他们也应该享有正当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送教上门”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能够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安置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那么,就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相关情况做一探讨。  关键词: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研究  重度残疾
提到“十年”,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香港歌星陈奕迅的那首经典歌曲,又或嘴里会不经意地读出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但此时,这个词却代表了我的心路历程。  曾经读书时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是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旅行中,要常常停下来俯察我们的灵魂,跟自我对话;走出去仰望头顶的星空,和宇宙商量。  在我眼中,教育,就是一场生命的旅行!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静静地欣赏花朵开放的绚烂,聆听生命
摘 要:学前幼儿教育对于孩子是个重要的教育过程,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既要基于儿童自然成长的根本进行教育,又要合理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社会需求的发展轨道,这对于幼儿教师和儿童家长来说都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幼儿教师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肩膀上的任务非常重,既要全面掌握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又要顺应时代变化合理地把握好儿童发展的规律。儿童最喜欢的就是做游戏,教师要充分地建立好游
今天上了《牛郎织女》这节组内研讨课,这是篇流传千古以爱情为主题的民间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觉得这篇课文不太好上,孩子对于爱情的理解应该很困难,毕竟这些离孩子很遥远,也是我们家长特意回避的问题,在备课时我又害怕这样的点拨会引起学生早熟、早恋。到底渗透还是不渗透这个敏感的話题?后来我觉得适当的渗透是必要的,毕竟这是篇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也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既然编者把它安排到六年级课文上,自然也有
摘 要:小学品德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误区,我校课题组教师立足课程性质,结合教学实际,致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整合的探索,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上研讨课、积累课程资源等大胆尝试,发挥各种信息媒体的最佳效能,改变了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因种种原因不能有效整合的艰难局面,切
摘 要:教学活动目标是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活动时,要综合考虑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把目标与过程融合在一起看待,活动设计中的目标与过程是一个交融、渗透、依存、促进的整体。  关键词:活动目标;追随幼儿;师幼互动  集体教学活动,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活动过程。目标的制定决定着集体活动的价值取向,过程的匹配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情况,两者都是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核心
摘 要: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每一道习题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每一个要求、问题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中的习题,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中的习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苏教版教材;习题;研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是教材文本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习题的选择和编排合理精炼,涵括了学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