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当前“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本文对音乐欣赏课如何适应当前课改要求展开了自己的教学尝试与思考。音乐欣赏课的课改模式不可能完全照搬语数英等主科的教學模式,但可以借鉴其前置学习的合理内核以及课堂引导的方式方法,借鉴其生本教育理念,本文还思考了音乐欣赏课为学生创造的“用”的价值体现。本文对于提升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导·用”教学模式 前置学习 音乐美的境界 音乐欣赏的价值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体验。当前,生本教育理念日益深入我们每个教师的心灵,成为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强大理论武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县的各个学校各个科目全面铺开。而音乐欣赏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桥梁,也在新时代下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特别是如何把“学·导·用”教学模式正确的应用于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努力思考并着手实践的新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音乐欣赏课堂实践,谈谈自己在“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尝试与思考。
一、利用网络,做好前置学习
语数英等主课都有前置作业,那么,我们音乐课也来布置前置学习,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这是很多音乐老师担心的问题,而且我们每周的音乐课只有一节课,如果学生准备的东西太多,会不会课堂上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呢?
其实,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早已经在利用电脑、MP3、MP4、手机等视听设备在欣赏音乐和电影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禁止他们接触这些感性和形象的东西,不是去禁止他们获取美感的体验,相反,我们的前置学习让他们获取信息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健康向上的追求。如,在学习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让他们提前在酷狗或者酷我音乐盒子中下载学习,聆听。学生在学习之余就会认真去打开自己喜欢的音乐软件,认真的欣赏起来。
利用网络和有线电视等外在的媒体,对于做好前置学习的资料收集帮助很大。我引导他们利用好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音乐欣赏的相关知识,如我们国家的民歌和著名的民歌歌手的歌曲,国外著名的音乐流派等知识。我还引导学生建立音乐学习交流的QQ群,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歌曲、乐曲、歌手、音乐知识等上传到群空间,实现同学间的音乐分享。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交流互动的能力。
二、重视课堂导学,把学生引入音乐美的境界
1、音乐欣赏要以听为主
音乐课堂为什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除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讲得少,学生听得多,体验的东西多。可是,我们也发现,有的音乐老师喜欢给学生讲解,比如乐理知识,作曲家的背景介绍,历史故事等,这些东西作为陪衬的时候,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但如果你一味的讲得过多,学生就会错失欣赏的良机,也会感到厌烦。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音乐的听和学生参与的欣赏上。
作为听觉艺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就是歌曲、乐曲本身,而不是围绕它产生的知识。乐曲印象深刻的,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般的旋律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听觉印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以教材为中心,喜欢按教材的安排给学生设置学习和欣赏的材料,结果就是没有抓准教学的时机,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无法真正引起共鸣。如,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我们偏偏给他们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等的经典曲子。不是说,不要学习和欣赏这些大师们的经典,而是说时机把握要合适。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时,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我想长大》入手。先让他们反复唱,然后再过渡到欣赏《第40号交响曲》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2、音乐欣赏要进入状态
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觉与理解,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情绪体验的活动。怎样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是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欣赏并享受音乐。其实不然,音乐是具有多种层次的复杂艺术。在每一次欣赏我们熟悉的旋律时,由于我们主观上心态的不同,或者由于我们欣赏水平的提升,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对一段音乐的赏析绝不是可以成为定论的。“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不同的哈姆莱特”,这话不仅对戏剧欣赏成立,也对以听觉为对象的音乐欣赏适用。因此,我们不应该限定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应该让音乐欣赏成为僵化的教条。我们应该有个性化的状态体验。
音乐欣赏的关键在于进入作曲家的创作状态。经典乐曲,都是作曲家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及态度,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艺术品,他们使用了一系列比拟、暗示、象征、联想的方法,保持其结构的有机完整性。如何把这样一个过程还原为作曲家当时的体验过程?在欣赏音乐时,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心理反应过程,即要通过已经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它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进入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关的音乐知识,是无法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的,因为,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感情与理智的综合体。对于音乐的认识,由于个人的音乐素养不同而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同一个个体对同一音乐的体验也随着个体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在欣赏课中,学生音乐知识结构需要进入音乐欣赏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欣赏的欣赏水平。但我们也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是会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不断提高的。
三、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体现音乐欣赏的应用价值
1、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在片段学习中理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世界上最优美的乐曲,也只是由最简单的音符谱写成的。很多学生喜欢哼流行歌曲的一句两句,因为,流行歌曲真正深入人心的能够引发共鸣的可能就是那一两句,在一首完整的歌曲中,最优美的可能仅仅是开头的过门部分。我们欣赏音乐,其实,也就是对这些能够引发共鸣的部分展开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很容易就进入状态,并且感到有话可说。这样的欣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也是活跃课堂的法宝。 2、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音乐的存在价值
在不断的反复的“听”的冲击下,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一些曲子,喜欢一些歌曲。我让学生收看电视台播放的音乐剧《听见梁山》,看完第一季,就有很多同学喜欢上了《口弦》,不仅喜欢它的旋律、节奏,也喜欢它的歌词。后来,就有很多同学期待看第二季。我就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一些我国的民歌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祖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旋律。
3、延伸提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从哲學、美学、文学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有着极其丰富的韵律渗透在里面。诗词的内容往往也和音乐密切相关,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古代音乐欣赏的经典之作,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体现了作者音乐艺术欣赏水平的高超,以及后面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把琵琶悦耳的音色,起伏的旋律,再现于读者耳边。另外,利用哲学思想学习分析音乐,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途径。如,在欣赏奏鸣曲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呈现部”,将矛盾展现在你的面前;第二部分是“展开部”,是将矛盾展开,即对立面的斗争;第三部分“再现部”,就是矛盾得到了解决,而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这种曲式结构实际上是充分运用了辩证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奏鸣曲能深刻地揭示作曲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精神体验,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反映人类的重大斗争。在这里,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去进行辨证的鉴赏和分析,将更加相得益彰。
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音乐欣赏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就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优化我们的课堂;就会对音乐欣赏具有天然的爱与热情;就会重视学生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一条捷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现在“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都在尝试推广,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这样一种模式,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只是遵循“学?导?用”教学模式的一种简单的套用,很多的细节和具体的课堂实践一定还有更多需要攻克的课题,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学?导?用”教学模式引向新的境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钰,浅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年2月中旬刊;
[2]康彦丽,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学周刊,2013年第5期;
[3]苏玥,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D],中国知网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2月14日。
【关键词】“学·导·用”教学模式 前置学习 音乐美的境界 音乐欣赏的价值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体验。当前,生本教育理念日益深入我们每个教师的心灵,成为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强大理论武器。基于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县的各个学校各个科目全面铺开。而音乐欣赏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桥梁,也在新时代下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特别是如何把“学·导·用”教学模式正确的应用于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教学?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努力思考并着手实践的新的课题。下面,我就结合音乐欣赏课堂实践,谈谈自己在“学?导?用”教学模式下的尝试与思考。
一、利用网络,做好前置学习
语数英等主课都有前置作业,那么,我们音乐课也来布置前置学习,会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这是很多音乐老师担心的问题,而且我们每周的音乐课只有一节课,如果学生准备的东西太多,会不会课堂上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呢?
其实,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早已经在利用电脑、MP3、MP4、手机等视听设备在欣赏音乐和电影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禁止他们接触这些感性和形象的东西,不是去禁止他们获取美感的体验,相反,我们的前置学习让他们获取信息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健康向上的追求。如,在学习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让他们提前在酷狗或者酷我音乐盒子中下载学习,聆听。学生在学习之余就会认真去打开自己喜欢的音乐软件,认真的欣赏起来。
利用网络和有线电视等外在的媒体,对于做好前置学习的资料收集帮助很大。我引导他们利用好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音乐欣赏的相关知识,如我们国家的民歌和著名的民歌歌手的歌曲,国外著名的音乐流派等知识。我还引导学生建立音乐学习交流的QQ群,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歌曲、乐曲、歌手、音乐知识等上传到群空间,实现同学间的音乐分享。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交流互动的能力。
二、重视课堂导学,把学生引入音乐美的境界
1、音乐欣赏要以听为主
音乐课堂为什么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除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老师讲得少,学生听得多,体验的东西多。可是,我们也发现,有的音乐老师喜欢给学生讲解,比如乐理知识,作曲家的背景介绍,历史故事等,这些东西作为陪衬的时候,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但如果你一味的讲得过多,学生就会错失欣赏的良机,也会感到厌烦。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音乐的听和学生参与的欣赏上。
作为听觉艺术,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就是歌曲、乐曲本身,而不是围绕它产生的知识。乐曲印象深刻的,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般的旋律也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听觉印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以教材为中心,喜欢按教材的安排给学生设置学习和欣赏的材料,结果就是没有抓准教学的时机,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材料无法真正引起共鸣。如,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我们偏偏给他们播放贝多芬、莫扎特等的经典曲子。不是说,不要学习和欣赏这些大师们的经典,而是说时机把握要合适。例如,在欣赏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时,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我想长大》入手。先让他们反复唱,然后再过渡到欣赏《第40号交响曲》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2、音乐欣赏要进入状态
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觉与理解,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情绪体验的活动。怎样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是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欣赏并享受音乐。其实不然,音乐是具有多种层次的复杂艺术。在每一次欣赏我们熟悉的旋律时,由于我们主观上心态的不同,或者由于我们欣赏水平的提升,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对一段音乐的赏析绝不是可以成为定论的。“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不同的哈姆莱特”,这话不仅对戏剧欣赏成立,也对以听觉为对象的音乐欣赏适用。因此,我们不应该限定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应该让音乐欣赏成为僵化的教条。我们应该有个性化的状态体验。
音乐欣赏的关键在于进入作曲家的创作状态。经典乐曲,都是作曲家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及态度,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艺术品,他们使用了一系列比拟、暗示、象征、联想的方法,保持其结构的有机完整性。如何把这样一个过程还原为作曲家当时的体验过程?在欣赏音乐时,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心理反应过程,即要通过已经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它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进入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关的音乐知识,是无法获得最佳的欣赏效果的,因为,音乐欣赏是一个复杂感情与理智的综合体。对于音乐的认识,由于个人的音乐素养不同而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即使同一个个体对同一音乐的体验也随着个体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在欣赏课中,学生音乐知识结构需要进入音乐欣赏状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欣赏的欣赏水平。但我们也不需要刻意的追求,因为,我们的欣赏水平是会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不断提高的。
三、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体现音乐欣赏的应用价值
1、欣赏音乐片段,让学生在片段学习中理解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世界上最优美的乐曲,也只是由最简单的音符谱写成的。很多学生喜欢哼流行歌曲的一句两句,因为,流行歌曲真正深入人心的能够引发共鸣的可能就是那一两句,在一首完整的歌曲中,最优美的可能仅仅是开头的过门部分。我们欣赏音乐,其实,也就是对这些能够引发共鸣的部分展开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很容易就进入状态,并且感到有话可说。这样的欣赏,是学生比较欢迎的,也是活跃课堂的法宝。 2、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体会音乐的存在价值
在不断的反复的“听”的冲击下,我们会越来越喜欢一些曲子,喜欢一些歌曲。我让学生收看电视台播放的音乐剧《听见梁山》,看完第一季,就有很多同学喜欢上了《口弦》,不仅喜欢它的旋律、节奏,也喜欢它的歌词。后来,就有很多同学期待看第二季。我就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一些我国的民歌知识,让他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我们祖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旋律。
3、延伸提高,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从哲學、美学、文学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有着极其丰富的韵律渗透在里面。诗词的内容往往也和音乐密切相关,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古代音乐欣赏的经典之作,一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充分体现了作者音乐艺术欣赏水平的高超,以及后面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把琵琶悦耳的音色,起伏的旋律,再现于读者耳边。另外,利用哲学思想学习分析音乐,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的途径。如,在欣赏奏鸣曲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呈现部”,将矛盾展现在你的面前;第二部分是“展开部”,是将矛盾展开,即对立面的斗争;第三部分“再现部”,就是矛盾得到了解决,而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的矛盾。这种曲式结构实际上是充分运用了辩证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奏鸣曲能深刻地揭示作曲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精神体验,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反映人类的重大斗争。在这里,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去进行辨证的鉴赏和分析,将更加相得益彰。
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音乐欣赏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就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优化我们的课堂;就会对音乐欣赏具有天然的爱与热情;就会重视学生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高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力,这无疑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一条捷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现在“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各科教学中都在尝试推广,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利用这样一种模式,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只是遵循“学?导?用”教学模式的一种简单的套用,很多的细节和具体的课堂实践一定还有更多需要攻克的课题,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学?导?用”教学模式引向新的境界,让我们的音乐课堂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黄钰,浅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年2月中旬刊;
[2]康彦丽,如何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J],学周刊,2013年第5期;
[3]苏玥,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D],中国知网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