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视角的古文物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ArcGIS软件,制作出有关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各县市分布图,并通过不同的设色,表现出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分布的差异性,并以此来分析其分布格局,得出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分布具有的密集型和指向性。在影响古文物分布的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人文条件因素以及历史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古文物;分布特征;地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67-04
  所谓文物,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遗存物,它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反映了当时特定条件人们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状况,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物质遗存。?譹?訛具体的,它的基本特征有:一,必须带有人类印记;二,必须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且不可再创造的。当前,每个国家对文物的定义不尽相同,其所指的含义和范围也各不相同,所以至今在国际上也未形成统一的关于文物的定义。?譺?訛
  在国外,有关“古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物”的性质、信息化保护与评估、旅游开发、国家认同与记忆以及人类景观等领域,研究过程中点-面结合,保护与开发并举,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古文物”的视角和领域相对狭隘。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古文物”的概念与理论、特征与价值、旅游开发保护等方面;从研究角度看,主要从历史学、旅游学、民俗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较少从地理学角度去研究;从研究范围看,主要侧重于一些大墓葬、大文物的研究,对于民族地区带有民族特色的小众文物研究不够,对其类型结构和影响因素的探讨不够深入。
  “古文物”是民族个性、民族历史发展“活的”见证,其区域分布能够充分展现民族优秀文化在地域空间上的形态。研究“古文物”,尤其是研究民族地区“古文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对于认识区域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对其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利用GIS软件工具,制作相应的地图,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从区域视角出发,探讨民族地区“古文物”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区域差异性以及与地理要素的关系,揭示其空间的分布规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研究区概况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偏西南,其地理坐标约在102°41′E - 103°40′E,34°56′N - 36°12′N之间,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区,其西南属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海拔高度在2000~2200米之间,东北属黄土高原西部边缘,海拔在1900~2000米之间。?譻?訛临夏北靠兰州,西接青海,南部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东面与定西市相邻。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温32.5摄氏度,最低气温22.3摄氏度,年平均无霜期157天,年均降水量440毫米,森林覆盖率约16.3%,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临夏地区民族众多,各民族混合杂居,使其具有多元融合性、地方性和稳定性的特点。由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产生了许多临夏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和建筑风格。临夏地区以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居多,汉族、藏族人数紧随其后,使得临夏地区在建筑、饮食和文化上都带有藏汉和伊斯兰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同时,由于临夏七县一市民族成分比例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各地发展过程中,逐渐稳定的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譼?訛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均结合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临夏考古》《临夏遗产》《临夏回族自治州史话》等相关信息而获得。截至目前,统计得出临夏回族自治州古文物共计6大类、822处。其中古墓葬32处,古建筑15处,古遗址610处,石窟石刻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下文简称“近现代”)106处,其他文物47处。六大类文物在临夏州七县一市均有分布,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与古遗址分布最多,其他几类相对较少。
  (二)研究方法
  1.分层设色法
  利用ArcGIS软件,制作出临夏州各县市地图,通过加载数据,分层分级设色,使得临夏各县市由于古文物数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阶梯,从而分析得出各县市古文物分布的差异性,总结其空间分布的规律。
  2.空间分析法
  本文以县级区域为研究单位,把临夏回族自治州分为八个区域,即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临夏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分区讨论各类文物分布形态,研究小区域古文物分布疏密程度,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譽?訛
  三、古文物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临夏州古文物分布总格局
  临夏全州古文物分布整体呈现出类别丰富,数量众多,但各类古文物数量差异大,各县市分布不均的格局。?譾?訛在临夏全州,古文物数量共计六大类822处,其中古遗址610处,古墓葬32处,古建筑15处,石窟石刻12处,近现代106处,其他古文物47处。各县市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见表1),临夏市61处,临夏县81处,康乐县127处,永靖县165处,广河县68处,和政县53处,东乡县96处,积石山县171处。
  从古文物分布地区来看,全州七县一市分布不均。从表1中可以看到,积石山县、永靖县和康乐县分布数量较其他各县明显多出很多,三县古文物分布数量463处,占全州古文物总量的56.3%;和政县、临夏市和广河县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三縣仅有182处,占全州古文物总量的22.1%。从全州来看,靠北部的永靖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和临夏市共计493处,占全州古文物总量的59.9%,南部的和政县、临夏县、康乐县和广河县共计329处,占全州古文物总量的40.1%。从各县市古文物分布来看,六大类古文物不都有分布。从临夏州各县市古文物数量分布图(图1)中可以看出,除古遗址和近现代外,其他古文物都在不同的县市都有缺失。古墓葬在和政县有缺失,古建筑在和政县和临夏县没有分布,石窟石刻在临夏市和广河县分布为零,其他类古文物在临夏市没有分布。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古遗址数量最多,在各县市中分布也是最广的。各类古文物最多的数量也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古遗址数量最多的是永靖县,古墓葬最多是东乡县,古建筑最多的是积石山县,石窟石刻主要在永靖县和积石山县分布,近现代主要在临夏市分布,其他类古文物数量最多的则是和政县。因此,全州古文物分布总格局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古文物总量来看,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但各类古文物数量各有不同,差异较大;从县市分布来看,各县市分布也各有不同,部分县古文物分布数量多,占比大,另一部分县古文物分布数量少,占比小;从临夏全州看,北部县市古文物分布多,南方则相对较少;各类古文物在各县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指向性,不同类古文物最多数量分布的县域也是不同的。   (二)临夏州单类古文物分布格局
  在临夏州所拥有的六大类古文物类别中,各类古文物数量差异很大,呈现出及不均匀的格局(如图2)。在各类古文物中,古遗址占比最大,占到全部古文物总量的74.2%,而其他五类古文物共计仅占全部的25.8%。古遗址是临夏州古文物的主要部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临夏地区被称为“彩陶之乡”,彩陶出土数量众多,所产生的彩陶遗址也相应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近现代文物占全州总量的12.7%,仅次于古遗址,近现代分布较多,主要源于临夏州为回族自治州,穆斯林占全州人口的57%,为穆斯林服务的清真寺也分布较广,大多属于近现代建筑;再加上临夏各地的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的庙宇、道观等建筑,近现代遗留下来的古典式建筑,纪念堂等,组成临夏州近现代古建筑的主体。古墓葬、古建筑和石窟石刻在临夏分布较少,三类共计仅占7.2%,临夏地区属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过渡地带,多季节性冻土和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受制于地理因素,不具备长时间保存墓葬的条件,因此古墓葬分布少。古建筑也由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留存下来的极少。由于石山石料在临夏分布较少,因此石窟石刻在临夏也分布极少,除炳灵寺属中国十大石窟,甘肃五大石窟和临夏砖雕外,其他均属小石刻,数量较少。其他类文物分布只占5.7%,分布数量相对较少。
  各类古文物在临夏州七县一市分布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见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建筑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县、康乐县和广河县,其他县分布相对较少;从临夏州整体区域空间看,古建筑主要分布在东部县域,与西部各县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古墓葬空间分布也存在区域差异。从临夏中各县市古墓葬分级设色图中可以看到,古墓葬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县、东乡县和康乐县,其分布数量在5~8处,而和政县境内没有古墓葬分布,其他各县市古墓葬分布在1~4处之间。
  古遗址的分布与临夏州地形具有很大的关联。临夏州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古遗址的分布与之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也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增。在东北部各县中,积石山县和永靖县分布数量又是最多的,出现这种分布格局的原因,极有可能与黄河流经积石山县和永靖县有关,这体现出在古代人类祖先多生活在沿黄河流域的低海拔地区,与地理学家在探讨中国古代黄河沿线人类起源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主要分布在临夏市,其他各县分布相对较少。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临夏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大量的近现代建筑如蝴蝶楼、东公馆和红园等,是临夏市观光旅游规划的重点项目。其他各县在近现代临夏地区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较少,所遗留下来的近现代建筑除一些庙宇、道观和清真寺外,再无其他建筑。
  石窟石刻与临夏州山体壤质有关。临夏大部分地区土壤属黄土和季节性冻土壤质,土壤质地松软,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季节性冻土冻融交替,不适合石窟石刻的开凿、制作生与保存。但在积石山县和永靖县境内,却有石山和硬质土壤发育,因此,在这两个县域内,有石窟留存下来,代表性石窟是炳灵寺石窟,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是全国十大石窟、甘肃省三大石窟之一。石刻代表主要是临夏砖雕,它首先通过烧制灰砖,再在灰砖上雕刻出各种山水花色、动物建筑等,主要分布在临夏市红园、东公馆内。
  其他类古文物主要分布在永靖县、东乡县和和政县,其他各县市分布较少。其他类古文物主要是指一些古字画、葫芦雕刻和民族玩物等,这类古文物虽然分布总量较少,但也体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在临夏州各县市其他类古文物分层设色图中体现得很明显。
  四、临夏州古文物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对古文物区域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临夏州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带,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譿?訛境内有黄河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除古墓葬不适宜在此长久保存外,其他各类古文物均适宜在临夏形成和保存。
  对于各类古文物来说,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要受到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临夏地区半干旱的气候,多山夹小盆地发育的地形,境内黄河、洮河穿流而过,为古文物的形成发展及保存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基础,使得临夏留存下来的古文物种类齐全,数量众多。
  同时,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塑造古文物不同的类型,也为古文物空间分布提供了可能性。地形条件制约交通的便捷程度,进而影响人们的交流互通。临夏地区多山地,交通不便,这也造成各县市人们的交流互通受到限制。从古文物分布上,体现出不同的县市有着不同类古文物重点分布的现象。水文因素培养人们的风俗习惯,形成古文物类型的不同以及古文物类别的多寡。以永靖县和和政县为例,永靖县内有黄河流过,海拔相对较低,导致临夏先民多在此繁衍生息,因而,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类古文物,其数量在全州七县一市中也是最多的;而和政县境内并无较大型河流流过,且海拔相对较高,多山地,造成在这一地区生活的人类先民较少,遗留下来的古文物类别和数量均为全州最少。气候也是影响古文物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临夏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氣候,但在不同的小区域内,存在着不同的小气候,沿河沿湖地区气候相对较湿润,黄土高原内部气候干燥,青藏高原内部气候寒冷,这也使得古文物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区域差异。
  (二)人文条件因素
  人文条件是影响古文物种类和数量的关键因素。古文物归根到底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遗迹,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所以人是古文物产生和保存的关键因素。?讀?訛临夏州内有31个民族分布,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59.2%,各民族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古文物遗迹,并留存至今。多民族构成、多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临夏多种古文物类别形成的重要原因。
  临夏境内穆斯林占多数,他们信仰伊斯兰文化,因而产生了很多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古文物遗迹,如清真寺、伊斯兰书法、服饰、建筑、语言、瓷器、金属器具、经卷、雕刻等,为临夏文化百花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丰富了临夏古文物的类别,彰显了临夏多民族融合的大团结。除穆斯林外,汉民族文化也是临夏重要的源泉,汉式建筑、木雕、生活用具等,也是形成临夏古文物不同类别的重要源泉。其他民族,如藏族、土族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遗留下来很多珍贵的遗迹遗物,为研究临夏地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历史环境因素
  古文物的产生与历史环境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文物生于历史中,也存于历史中,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民族历史沿革的灵魂。?讁?訛临夏自古就是“河湟重镇”,战略位置显著,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期,为羌、戎之地,战国末属古雍州之城,后经反复易帜,终成华夏版图。在临夏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羌、戎、汉、藏、回等民族政权的反复更迭,使得临夏民族众多,文化各异。在不同民族政权当政时期,遗留下来不同民族的文化遗迹,如吐蕃当政时期,很多藏族进入临夏地区生活,遗留下来很多藏式古文物,如藏式建筑、藏式农牧工具;在汉民族当政时期,许多汉式建筑、用具和习俗在临夏形成,如以炳灵寺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石刻,汉族建筑,儒家文化遗迹等;到元朝时,成吉思汗西征带回大量西亚穆斯林,其后裔在临夏等地定居下来,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回族、东乡族等信仰伊斯兰文化的民族,并发展壮大,成为临夏地区的主要民族,并在清朝后期、民国时期取得临夏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在这一段时期内,形成了很多带有伊斯兰文化印记的古文物。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批准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在临夏当家做主,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务,从而也带动了许多伊斯兰建筑的兴起,各类清真寺、回式民居等建成,并保留至今,形成今天临夏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建筑的重要构成。
  五、结语
  通过对临夏州古文物空间分布的探讨,发现临夏地区古文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指向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类别和不同数量的古文物,不同類别的古文物也指向不同的区域区分布。而且,古文物的形成、保存和区域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人文条件因素和历史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联,?輥?輮?訛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各类古文物在空间区域的不同分布,影响古文物在不同区域分布的疏密程度和指向性。
  古文物属于历史发展的产物,存于历史,稍有不慎,也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古文物,本就珍贵,但因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们对古文物保护意识不够,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因此,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探讨了古文物地理空间的分布特征,整理出古文物重点分布区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这些区域珍贵古文物的保护,强调地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避免盲目开发,无意识破坏,使古文物留存后世,继续为研究地区历史地理提供重要史料,延续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他文献
习近平主席在给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强调,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首届文博会“开门红”的基础上如何精心谋划、精准发力、持续办好每一届敦煌文博盛会;如何乘文博会的东风,加大其辐射外溢效应,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提出如
期刊
司法论坛演出:舞剧《大梦敦煌》  时间:2017年9月25日20:00  地点:敦煌大剧院  演出单位:兰州歌舞剧院  《大梦敦煌》以古代敦煌为时空背景,演绎出青年画家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舞剧以现代的审美观念解读一段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当代舞剧观念的碰撞、磨擦中再现艺术的光芒。  舞剧《大梦敦煌》自首演至今,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文华奖”、
期刊
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史书记载中最早的敦煌地名,其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史记》说舜掌握权力之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他“放罐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日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元金履祥《尚书表注》:“沙州敦煌县东四十里有卑羽山,一名化羽山,有三峰甚高,人以為三危。”
期刊
在神话与传说的时代,西王母这个形象不可回避。西王母与甘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在历史上的跨度大概有3000年之久。黄帝时代,《山海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法戴胜。”到了周穆王的时代,她成为能歌善舞的美妇人。而在汉武帝时代,她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了。西王母的传说最后和三皇五帝一起,构成了中国的神话传说体系。这说明在很早的古代,文化交流就已经非常频繁。华夏文化在起步阶段
期刊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期刊
【摘要】王梵志诗歌中保存有数量众多的歌咏人之生死之作品,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是较为独特的现象。王梵志诗歌中杂糅儒、释、道等多种思想,尊老孝顺、善恶报应、地狱轮回、任真适性等观念在其中都有反映,对人生及死亡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流露出较为深重的世俗生活情结,其中表现出来的对人之死亡的深切悲哀和极度绝望,更是一种无奈的抉择。这些诗歌作品大致表达了中下层民众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死亡的忧虑,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
期刊
和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从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开始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伏羲、神农、黄帝、蚩尤、大禹、西王母……这些文明萌发阶段的神话和传说,大多数发生在甘肃地域或者与甘肃大地密切相关。在考古研究的佐证下,缥缈的传说渐渐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辨的脉络——中华文明在甘肃大地生发和传承的过程。  让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形象,来检索文明的履历。  伏羲  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是
期刊
[摘要]民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对民主与科学的崇尚,成为民国文化的时代之魂。这一时期,各个文化领域的发展中,无不渗透着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精神追求。期刊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民国时期出版期刊2万多种,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期刊,堪称期刊之“最”,本文对此略作概述。  [关键词]民国期刊;民国文化;时代风
期刊
[摘要]如何精心打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平台,加大其辐射外溢效应,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互鉴,文中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笔者认为,文博会应始终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引领,共商共建共享,倡导不同文化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文博会的议题设置及高端论坛选题应常论常新;应深化文博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应更多地举办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
期刊
[摘要]古民居建筑與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关键词]古民居;民俗文化;陈列展示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