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马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mkgsz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马灯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将制作马灯的材料报废。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在线圈上浇上煤油,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瓶底子就会“砰”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记忆中,父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罩子罩上。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一盏虽不漂亮,但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马灯既可以放在家里使用,也可以晚上下地干活的时候照明。那时,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计,父亲白天在队里挣工分,晚上,还要点着马灯到地里切山芋,或者捡晒干的山芋干。季节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的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撒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咯嘣脆了。
  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这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暗。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但我却无心领略这些,只想早点捡完山芋干,和父母一起回家。每晚总是在夜色很深的时候,我们才能将山芋干捡完。回到家里,爬上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刚撒到地里的山芋干,有的已经干了,有的还没有干。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一路上,是马灯组成的河流。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有时候,正在地里捡山芋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快点捡。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不知倒了多少次,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芋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用来喂猪。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季节深处不停地蹒跚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那疲倦的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那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那盏风中的马灯,那是父亲期望的目光,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三角梅,是我最喜爱的一种南方植物,生长三角梅喜温暖湿润,冬春季开花,在纬度较低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以及福建等省份,无论是私家庭院阳台,还是大小公园绿地,随处可见。  记不清究竟是哪次出差去南方,第一次看到了三角梅,我就喜爱上了它。以后每次看到,皆宛若初见。  在第一次看到三角梅时,我就准备买上一盆带回家养,于是便向当地导游打听。导游建议我不要买,理由是携带不便倒次要,最主要的是三角梅并不金贵难
期刊
吉安市滨江公园,是散步的好去处,一位歌者吸引了我。  他五十出头的样子,衣着朴素,神情安详。有时,他静立某棵大树下;有时,斜倚堆花亭;有时,碎步沙滩上;有时,坐于青石凳。他的身边,总带着一只宽大提包,旁侧,摆放简易音响。“噢……呵……呦……呵……”他清了清嗓子,左手举着笔记本,左手拿着话筒,开始“自娱自乐”。他只唱老歌,像《小白杨》《十送红军》《北京的金山上》《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
期刊
周末,我回到家中,奶奶说:“走,出紅薯去!”我们就跟着奶奶来到田里。  周围的玉米、大豆都已收割,只留着这一块红薯地,红薯叶绿油油的,看上去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奶奶先用镰刀割去红薯的藤,根部留下一尺多长的秧子,好识别哪里有红薯。用抓钩锛下去,一堆红薯就出来了。胖胖的,好像一个个玩具娃娃。用抓钩锛,又不能把红薯锛烂。烂了,红薯就不容易储存了。奶奶说,生产队时晒红薯片就是一场会战,大人把娃娃们关在家里,
期刊
今年的春天,迎春花如旧年一样姗姗来迟。我已习惯这样的等待,习惯了它在春天慢行中等来的欢喜。可近几天,我看到它没了往日的心情:它的叶子干干地下垂,怎么看也不对劲,像是到了深秋,遇到了霜打,经不住寒的样子。我心里嘀咕,随处可以生根安居的迎春花,到了我这里,怎么变得如此娇贵,弱不禁风了呢?  我不放心,走过去,近距离细细观望。从它的叶、枝又落到它栖身的泥土里。看到略有潮湿的土紧绷着,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我
期刊
××同志:  您好!大作《××》已拜读。这是一部颇费心力的作品,但是毛病不少,大致说来,有这样几项:  一、小说的主题模糊,内容陈旧,表达手法也较为滞后,均停留在八十年代初期。二、书中议论太多。写小说就应该写故事、写人物,过多的议论会妨碍读者的正常阅读。我个人认为,这些议论也比较陈词滥调。进一步说,如果把议论当作作品的主要框架,就更站不住脚了。当然,如果哲学议论能够写得像米兰·昆德拉那样具有深度并
期刊
去新街的时候,正值人间四月天。  这个以花花草草闻名遐迩的小镇,仿佛一碟打翻了的调色盘,满目金黄色的油菜花,惊艳一片。然后,高高低低的,就是灿若笑脸的桃花了,粉色的、大红的、玫瑰红的、白色的,挂满了青铜色的枝虬。与低矮处的金黄重叠出立体的色彩,密密匝匝的,喧闹成一处。  惊艳与喧闹,是属于那些花儿的。  到方东村去吧!去寻觅一处幽静的女贞林,捧一本写满青春记忆的诗集,坐在林中的石头上,听着簌簌的风
期刊
丑桃,是民间的俗称。像大人给孩子取名,什么“狗蛋”、“呆瓜”、“癞猴子”之类,一大堆儿,皆贱名,大抵是名字越贱越好,不会生灾。望文生义,“丑桃”一词也不差吧。  打听过它的学名,是叫“脆蜜桃”。果实呢,外表黯淡,白肉红瓤;吃来又脆又甜,堪称美味。活了半辈子,可说食桃无数,有毛桃、黄桃、大白桃、水蜜桃、五月鲜等种种,但最可口的,就数丑桃了。  几年前,同学李君,特意从家乡带了一包丑桃,分配给大家品尝
期刊
耄耋之年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退休教师,一直居住在乡下老家,很少出过远门,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省城。有一年春节回老家探望父母,父亲“我这辈子能到北京故宫看看,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一下毛主席遗容,我终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的话语,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之后的许多岁月里,父亲的这句话常常在我耳邊萦绕。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0多年来,我平日里忙于工作,偶有假期不是想干点家务,就是呼朋唤友结伴出行,很少回老
期刊
我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还能再遇见她。同时,遇见的还有一位站在她身边微胖的中年女人,她的婆婆,不过,她管她叫“母亲”。本来,这是一句算得上亲切的昵称,我听起来却无比揪心的痛,竟然泪流满面。我仿佛看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时光的阀门,回到二十多年前。  她叫淑贞,是我邻居王大伯的小女儿。她比我小一岁,却在同一个班级读书,还是我的同桌。由于两家的关系好,我这个哥哥也当得够尽职的,随时保护着她,不允
期刊
不知道单位领导出于什么考虑,把我从机关行政管理的位子换下来,安排到离家一百七十多公里的深山里,担任了木材检查站的站长。说实在的,当时我的心里一百个不情愿,但又没有办法,谁让咱是个党员呢,得服从组织分配。  上任的第二天清晨,我睡得正香,却被一阵阵吆喝声吵醒,仔细听听原来是一位老人在叫自家的马回家。我心里这个委屈,心里责怪起这个老人来,怪他不善解人意,夺走了我宝贵的休息时间。山里的生活艰苦,我一连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