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发问促思考求创新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错误地以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其实不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目标,而且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可以从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课后创建“数学广角”,不定期开展“未学先问”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从知識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中“问题解决”这一目标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我们教师经常错误地以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或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标。其实不然,解决问题是目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目标,而且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能让学生有所创新,走向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提问,最终直至问题解决。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探索的魅力,感受创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解决的问题一般都是教材给出的,或者是教师提出的。那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去思考、去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创设生活情境,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缺少明确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数学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信息提示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就有一幅主题图,其实这就是一个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学校要组织一个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二年级同学的参与情况如下”来引入,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寻找相关数学信息,并找出从表面看没有关系的一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加以提炼,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有趣的数学情境,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以此调动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像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通过提炼提出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思维成长的过程,也是创新的开始。
  二、课后创建“数学广角”,诱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这里的“数学广角”是指在班级中创建一个供学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数学问题的区域。教师可以在教学完一个新内容或解决了一个新问题后,让学生提出想进一步解决、研究的问题,再由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在“数学广角”中展示,供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直至问题解决。这样既可以在课堂学习之余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时,可以根据教材提示学生:如果不是(a b)×c=a×c b×c,而是a×(b c),那会怎样?学生可能还会想到:如果不是(a b)×c=a×c b×c,而是(a-b)×c呢?如果不是(a b)×c=a×c b×c,而是(a b)÷c又会怎样?……这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一个个地在班级的“数学广角”里进行展示,供学生在课余餐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或教师指导等方式解决问题。
  相信通过“数学广角”里的活动,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让学习成为思维训练、思维提升的重要途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不定期试创“未学先问”,诱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定期地选择某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未学先问”。师生共同将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知识链”。教师再根据这些“知识链”来展开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当然,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则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例如,在准备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这个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提一提关于三角形的问题。然后将三角形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关于三角形的“知识链”( 如下图),根据这些“知识链”进行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肯定能学得更扎实有效,且事半功倍。在梳理这个“知识链”的时候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所有知识进行统筹的思考,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便于之后的整理与复习。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班里其他同学的关注,也强烈地刺激了他们的感官,促使每一个学生去思考。学生的提问也为研究知识要点、关键点提供了方向,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无形之中提高了学习的实效。像这样不定期地进行“未学先问”的尝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给学生勇气,给学生机会,让思考伴随着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推进思维的深入,从而也促使学生学习的深入。
  总之,提出问题比机械地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更有助于对问题的思考,还能促进对知识点的再认识。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敢问、想问、能问、善问。
  参考文献:
  [1]祁顺城.基于学习需求 拓展问题视野——有关学生提问能力训练的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1~2).
  [2]陈文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4).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 314500)
其他文献
受同学之托,我到商店去买钢笔头。  商店里面有许多柜台,柜台里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我往返于文具柜台,来回找了三遍,眼睛都累得有些模糊了,可是始终没有发现有一个钢笔头。我于是恳切地问售货员:“叔叔,您这儿有没有钢笔头?”听了我的话,售货员眼里流露出莫名其妙的神色:“你要什么?钢笔头?现在谁还买钢笔头!一支钢笔只不过几块,十几块钱,买一只新的算了。”接着冷冷地一笑。我感到失望,困惑,他的话,还有他的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8年前,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两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文件有哪些变与不变,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政策考量?   2012年颁布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首次将教育督导引入学前教育领域,有效推动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评估办法》将督导评估的对象限定
【摘 要】“找规律”的教学,其重点不在于规律内容本身,而在于“找”的过程。基于此,全课精心安排了“观察发现、明确特征;由表及里、探索规律;灵活应用、深化理解”等多个环节和多项活动,学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操作、比较、分类、概括等数学化的活动中,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  【关键词】找规律 过程 经验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对于人教版教材中“实际问题与方程(1)”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感到比较棘手,究其原因,从其他各版本的教材中可以发现,这块内容大多是直接从形如“ax±b=c”的有关问题解决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方程的优越性。而人教版教材则安排了形如“a±x=b”的实际问题,对于这样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用方程解决”,学生是体会不到“用方程”的便利,而烦琐的“解”与“设”,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然而,无论选用
一、主题内涵  通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数学思考之逻辑推理”几次磨课对比表明,六下复习与整理课可以打破“梳理知识结构 练习巩固”的固有模式,用一张预学卡片串起了整堂课。利用“我们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法,并梳理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符号化、分类、对比、列表……通过“我们的反思”,使学生发现整个小学阶段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实现认知网络的重新构建。  二、案
周末带着儿子回家,早巳过花甲之年的老母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去买点好菜,怎么劝说也不行。   到菜市场需走一段路,再横穿一条马路。大街上车来车往,匆匆人群川流不息。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明显已不灵便了,动作也很缓慢。她提着莱篮,挽着我边走边说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横穿过马路后,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不由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小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激活经验,引导学生在“感知规律—表现规律—运用规律—创造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方法。  2.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者事物过程中,初步体会感受简单的规律。  3. 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在表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第65届工作会议于2013年7月9-10日在中国上海召开。OMEP主席英格里德·塞缪尔森(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教授、负责OMEP五大洲地区事务的5位副主席、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庞丽娟教授、OMEP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周欣教授以及来自32个国家及地区的70余名OMEP委员和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议题如下。  一、热烈欢迎:与世界同行分
【摘 要】基于实现科学的教学方法的目的,对与“平行”相关的史料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的逻辑顺序重构了“平行”教学的路径。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获得了探究的乐趣,感受到了角度型、距离型平行判定的美妙,体验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史;科学的教学;诱导;知识重构  一、 引言  “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是诱导学生去作科学的思考,并
【摘 要】在数学模型思想的基础上,以学生“差对应”的解题现状为切入点,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应用问题”“数学模型”“个体体验”这三个视角分析现状成因,并对应现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强调学生对文字信息提取解读、数学模型建构整合、元认知水平体验这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此实现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模型思想;解决问题;差对应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解决问题”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