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关口,都已是断壁残垣,有的只剩一堆焦土瓦砾了。”76岁的景浩老人站在自绘的“长城考察行程图”前,摩挲着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隘”和“故城”,幽幽轻叹。
景老是齐白石先生再传弟子,著名画家和古钱币收藏家,北京通州人。
2011年夏,他在爱人邾孟霞和外甥陪伴下,从通州出发,历时5个月,耗资15万余元,先后到甘、宁、陕、晋、蒙、冀、京、津、辽等九省市,沿途探寻长城遗迹,绘万里长城长卷。他们西到玉门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考察了秦、汉、明长城关隘、故城、古堡和烽燧等古迹206个,行程14960公里,拍摄照片2500余张,拍录资料20盘,现场写生作品百余幅。
春日午后,阳光松松软软。走进景老在通州的工作室“艺苑斋”,先生正伏案潜心绘作长城长卷。两三笔,粗线条,再用小楷笔细致勾勒,他熟练斗笔运墨,皴擦点染,一座漠北长城雄姿初见端倪。
“画长城,是我的夙愿。”景老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正是这一撇一捺在中华大地写下了顶天立地的人字,而万里长城更是中华之“脊梁”。此前,他曾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寻宝写生,四过三峡、七下云南……如今趁着还“走得动”,再想力所能及地为传承华夏文明做件实事。
辣日晒脱三层皮
车子开出京城,一头扎向大西北的汉代长城遗址。从离家最远的长城开始考察,是景老深思熟虑后的行程路线。数日后,一行人便在蒙蒙夜色中抵达甘肃敦煌。此时,中国长城真正的西起点——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正屹于大漠孤烟中,静候佳约。
次日一早,华阳初上,养足精神的景老驱车直奔玉门关。一路茫茫戈壁,百里不见人烟,汉长城遗址的苍凉悲壮带给他极大震撼。“放眼望去,长城余脉蜿蜒如龙,烽燧兀立,好不壮观。”景老叹道,即使置身残垣断壁,仍能隐隐感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
始建于西汉的玉门关,是丝绸之路出敦煌入西域之咽喉要隘,古来兵家重地。但如今,历经两千年风沙洗礼,关口早已塌陷,只剩下一座土堆般的四方形小城堡,形只影单地屹立于砂砾岗上。
不知不觉间,午时已至,烈日把荒漠闷成了一座大烘炉。景老不顾炎热,老僧入定般开始席地写生。“每画一处断壁,我都会想起那些令人敬畏的戍边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多少白骨淹没在这荒漠之中啊!”
时间在笔端凝固。一个多小时后,三幅素描图绘毕,景老上衣早已汗透。更糟的是,直到收笔时他才发现,裸露的双臂已被晒得通红,次日便起泡、脱皮。
“大漠烈日实在太毒,抹上防晒霜都不管用。”景老说,虽然此后考察他吸取教训,尽量不暴露于烈日之下,但一路下来,胳膊还是晒脱了三次皮。
“有时为了写生,顾不得那么多了!”之后,在考察万里长城第一敦——讨赖河墩之时,为尽早“定格”墩台全貌,景老不到10点便攀上横跨河谷的吊桥,本想避开烈日,但因游客穿行,桥身摇晃难以落笔,他不得不站等了3个多小时,结果又被晒伤。
“中国有句俗话:大难不死脱层皮。我都脱了三层皮,还会有什么灾难?”景老说,这次考察就如同一次修行,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他左腿曾骨折,现在还打着钢钉。庆幸的是,这一路攀高徒步,老胳膊老腿都很给力,没闹别的病和灾,实属不易!
大漠苦行脚生烟
景老此次苦行,不同一般采风,其目的是完整记录长城现状,并如实呈现于长卷。因此,对那些隐藏在大漠深处、尚不知存世与否的古城遗址,一般写生者尽可绕道,但他必实地勘察、一探究竟,此中艰难可想而知。
“有时穿行数百里,竟很难碰到车和人,广袤天地之间,仿佛就我们这一车、三人!”景老说,为应付万一,他们不仅带着帐篷、地图、指南针和望远镜,还随时在车上备足干粮和水。
从宁夏张家场古城遗址,到甘肃张掖高台骆驼城的残垣……为搜寻这诸多让人魂牵梦绕的古城、关隘,景老一行仅凭地图和指南针,就一头扎向荒寂无边的大漠。车前无路,就深一脚、浅一脚徒步前行,鞋里经常灌满黄沙,有时脚底还磨出了泡,走路都费劲。
身体疲惫和疼痛倒能忍受,真正让景老感到“疼”的,是那些破败凋零的古城。比如他们费劲巴拉找到的张家场古城遗址,这个在秦汉时期繁华如歌的都市,如今早沦为一片农田,旷野上只剩下数不清的陶瓦和兽骨残片,诉说着昔日辉煌,让人好不惆怅。
平型关前忆忠烈
长城雄关万里,巍峨亦或沧桑,每处关隘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在与灵丘县相邻的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北65公里处,屹立着明长城一处著名关口——平型关。75年前,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大捷、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大胜利,就在此发生。
景老年轻时,曾看过平型关照片,他清晰记得,此关应该还有个城楼。但当日,却只见一个修缮过的城门,城楼已无踪影。
悠悠岁月雄关古,物是人非不胜愁。当日立于关口之下,景老仰望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正待写生,突见不远处竟堆积着几处燃尽的纸灰,还放有半瓶烈酒。冷风袭来,纸灰卷起散落,化成无数细末……“一定是刚刚有人在这里祭奠过,那英烈,多半就是他们的亲人罢。”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峥嵘岁月,似乎嗅到了彼时惨烈的战火硝烟,心底陡生肃穆之情。
奇石汉瓦皆是缘
景老此行,收获颇丰,他每晚坚持撰写游记,并收获了几大箱资料和实物,还得以目睹了古代地道战“活标本”——藏兵洞。
“长城巍峨挺拔,内部更别有洞天。”景老说,藏兵洞,顾名思义,就是隐匿奇兵的地堡暗道,在宁夏水洞沟至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就完整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数年前经清理修缮后,才对外开放。
尽管早有耳闻,但第一次走进藏兵洞,景老还是惊呆了,他原以为只是大型地道,孰料竟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有竖井木梯相连,里面起居室、厨房、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饮水井,煮饭时,炊烟通过专用烟道排出洞外,军队长期驻守完全没问题。”景老说,这个立体防御工事,曾多次防御鞑靼、瓦剌入侵。且因高出沟底10多米,多年来即便发山洪,都不曾被淹。“古人的智慧,真让今人叹为观止。”
藏兵洞之行,景老还幸运地捡回一块“奇”石。此石比巴掌略大,历经岁月磨蚀,纹路粗粝沧桑,竟如能工巧匠精雕一般。“抹些油润一下,加个底座,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回家后,景老一直把此石置于案头。
除去此石,还有一块完整的汉瓦让老人如获至宝,那是在张家场古城遗址考察途中,从农户家中淘换来的。“一片瓦当,能唤醒一座古城!上面篆刻的,都是沉甸甸的记忆。”端详这片厚实的古物,老人沉吟道。
贵人相助观国宝
此次长城考察,景老并不孤独,且常被感动,因为他遇到了诸多志同道合者,还有幸得到“贵人”相助。
这事说起来很有意思。景老虽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他身材健硕、精神饱满、面容红润,让很多人都误把他当成了北京来的老干部。他们钦佩景老绘制长城长卷的宏图浩志,为其写生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已不完全对外开放。但当日,景老却在景区负责人批准下,没有提前预约,享受到了独自参观洞窟壁画的“VIP”待遇,得以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国宝,收获了宝贵的第一手写生资料,这让他非常高兴。
为了感谢这份理解和帮助,景老也不惜墨宝。在著名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他就挥毫题字赠予“小友”留念:“西出阳关有故人!”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故地重游,和这些故人叙叙旧。”景老感慨地说。
路遇劫道空虚惊
遇到“贵人”自然高兴,但景老此行,也遇到了找麻烦的 “歹人”——好在,是虚惊一场。
当日,为躲避国道大堵车,他们掉转车头,进村走进小路。孰料车子刚开出没多久,忽然发现前面有人坐在路中间,手里还拿着把铁锹,按喇叭也不闪避。
路是过不去了,景老被迫停车,让外甥小心去查看。走到近旁,寒暄两句,那农民模样的汉子却并不搭理,只懒洋洋地伸出一根手指来回比划。景老一下子明白了,对方是要“买路钱”。
“破财免灾,给多少钱合适?”见多识广的景老却并不慌张,他只从身上掏出一些零钱,再让外甥去试试,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只给了3块钱,那人就“乖乖”起身让路了。
“3块钱打发劫道的”——这也成了景老此行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小插曲,好在有惊无险,此后再没遇到过。
“那人看样子就是一个当地农民。”景老说,其实,这一路走来,他还要感谢乡亲们的热情帮助,特别是在迷路时,带领自己找到了很多古城遗址。
潜心挥毫绘长卷
景老此番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北京地区的长城。去年11月9日,他在平谷区彰作关长城遗址画完最后一笔素描,历时五个月的长城考察终于告竣。
“9号开始,9号结束,太巧了,同一天,也许是天意。”老人在日记本上激动地写道。
对于此次苦旅,景老笑称为“西天取经”。“我这还有通关文牒呢。”老人翻开厚厚的写生本和日记本,指着上面醒目的邮戳打趣道。原来,每到一处,景老都会特意在当地邮局盖个戳,留作纪念,一路下来,邮戳盖了百余个。
实地考察顺利结束,但对景老而言,只是完成了绘制巨片的前期准备,接下来任务更艰巨。这段时间,他正潜心在家整资料、画草稿。第一稿先逐个理清关口顺序,第二稿勾出大致模样,第三稿时就要动真格的开画长卷了。
笔者当日拜访之时,景老第二稿已经画完,把一张张画纸按顺序铺陈连接,就组成了一段蜿蜒的长城实景。
“考察中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我就会画成什么样,不作艺术加工,会适当加以注解。我粗算了一下,长卷至少要300米长,按照三四天绘制一张画稿来算,最快也得两年时间完成。” 景老说,对此,他早已作好心理准备,将会集中精力,不计时间,用传统水墨技法忠实地把长城雄姿完整地呈现出来,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景老是齐白石先生再传弟子,著名画家和古钱币收藏家,北京通州人。
2011年夏,他在爱人邾孟霞和外甥陪伴下,从通州出发,历时5个月,耗资15万余元,先后到甘、宁、陕、晋、蒙、冀、京、津、辽等九省市,沿途探寻长城遗迹,绘万里长城长卷。他们西到玉门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考察了秦、汉、明长城关隘、故城、古堡和烽燧等古迹206个,行程14960公里,拍摄照片2500余张,拍录资料20盘,现场写生作品百余幅。
春日午后,阳光松松软软。走进景老在通州的工作室“艺苑斋”,先生正伏案潜心绘作长城长卷。两三笔,粗线条,再用小楷笔细致勾勒,他熟练斗笔运墨,皴擦点染,一座漠北长城雄姿初见端倪。
“画长城,是我的夙愿。”景老说,长城一撇,运河一捺,正是这一撇一捺在中华大地写下了顶天立地的人字,而万里长城更是中华之“脊梁”。此前,他曾畅游祖国大好河山寻宝写生,四过三峡、七下云南……如今趁着还“走得动”,再想力所能及地为传承华夏文明做件实事。
辣日晒脱三层皮
车子开出京城,一头扎向大西北的汉代长城遗址。从离家最远的长城开始考察,是景老深思熟虑后的行程路线。数日后,一行人便在蒙蒙夜色中抵达甘肃敦煌。此时,中国长城真正的西起点——玉门关汉长城遗址,正屹于大漠孤烟中,静候佳约。
次日一早,华阳初上,养足精神的景老驱车直奔玉门关。一路茫茫戈壁,百里不见人烟,汉长城遗址的苍凉悲壮带给他极大震撼。“放眼望去,长城余脉蜿蜒如龙,烽燧兀立,好不壮观。”景老叹道,即使置身残垣断壁,仍能隐隐感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
始建于西汉的玉门关,是丝绸之路出敦煌入西域之咽喉要隘,古来兵家重地。但如今,历经两千年风沙洗礼,关口早已塌陷,只剩下一座土堆般的四方形小城堡,形只影单地屹立于砂砾岗上。
不知不觉间,午时已至,烈日把荒漠闷成了一座大烘炉。景老不顾炎热,老僧入定般开始席地写生。“每画一处断壁,我都会想起那些令人敬畏的戍边将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多少白骨淹没在这荒漠之中啊!”
时间在笔端凝固。一个多小时后,三幅素描图绘毕,景老上衣早已汗透。更糟的是,直到收笔时他才发现,裸露的双臂已被晒得通红,次日便起泡、脱皮。
“大漠烈日实在太毒,抹上防晒霜都不管用。”景老说,虽然此后考察他吸取教训,尽量不暴露于烈日之下,但一路下来,胳膊还是晒脱了三次皮。
“有时为了写生,顾不得那么多了!”之后,在考察万里长城第一敦——讨赖河墩之时,为尽早“定格”墩台全貌,景老不到10点便攀上横跨河谷的吊桥,本想避开烈日,但因游客穿行,桥身摇晃难以落笔,他不得不站等了3个多小时,结果又被晒伤。
“中国有句俗话:大难不死脱层皮。我都脱了三层皮,还会有什么灾难?”景老说,这次考察就如同一次修行,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他左腿曾骨折,现在还打着钢钉。庆幸的是,这一路攀高徒步,老胳膊老腿都很给力,没闹别的病和灾,实属不易!
大漠苦行脚生烟
景老此次苦行,不同一般采风,其目的是完整记录长城现状,并如实呈现于长卷。因此,对那些隐藏在大漠深处、尚不知存世与否的古城遗址,一般写生者尽可绕道,但他必实地勘察、一探究竟,此中艰难可想而知。
“有时穿行数百里,竟很难碰到车和人,广袤天地之间,仿佛就我们这一车、三人!”景老说,为应付万一,他们不仅带着帐篷、地图、指南针和望远镜,还随时在车上备足干粮和水。
从宁夏张家场古城遗址,到甘肃张掖高台骆驼城的残垣……为搜寻这诸多让人魂牵梦绕的古城、关隘,景老一行仅凭地图和指南针,就一头扎向荒寂无边的大漠。车前无路,就深一脚、浅一脚徒步前行,鞋里经常灌满黄沙,有时脚底还磨出了泡,走路都费劲。
身体疲惫和疼痛倒能忍受,真正让景老感到“疼”的,是那些破败凋零的古城。比如他们费劲巴拉找到的张家场古城遗址,这个在秦汉时期繁华如歌的都市,如今早沦为一片农田,旷野上只剩下数不清的陶瓦和兽骨残片,诉说着昔日辉煌,让人好不惆怅。
平型关前忆忠烈
长城雄关万里,巍峨亦或沧桑,每处关隘都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在与灵丘县相邻的山西省繁峙县城东北65公里处,屹立着明长城一处著名关口——平型关。75年前,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的首战大捷、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大胜利,就在此发生。
景老年轻时,曾看过平型关照片,他清晰记得,此关应该还有个城楼。但当日,却只见一个修缮过的城门,城楼已无踪影。
悠悠岁月雄关古,物是人非不胜愁。当日立于关口之下,景老仰望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正待写生,突见不远处竟堆积着几处燃尽的纸灰,还放有半瓶烈酒。冷风袭来,纸灰卷起散落,化成无数细末……“一定是刚刚有人在这里祭奠过,那英烈,多半就是他们的亲人罢。”老人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峥嵘岁月,似乎嗅到了彼时惨烈的战火硝烟,心底陡生肃穆之情。
奇石汉瓦皆是缘
景老此行,收获颇丰,他每晚坚持撰写游记,并收获了几大箱资料和实物,还得以目睹了古代地道战“活标本”——藏兵洞。
“长城巍峨挺拔,内部更别有洞天。”景老说,藏兵洞,顾名思义,就是隐匿奇兵的地堡暗道,在宁夏水洞沟至红山堡幽深莫测的大峡谷中,就完整保存着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数年前经清理修缮后,才对外开放。
尽管早有耳闻,但第一次走进藏兵洞,景老还是惊呆了,他原以为只是大型地道,孰料竟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有竖井木梯相连,里面起居室、厨房、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饮水井,煮饭时,炊烟通过专用烟道排出洞外,军队长期驻守完全没问题。”景老说,这个立体防御工事,曾多次防御鞑靼、瓦剌入侵。且因高出沟底10多米,多年来即便发山洪,都不曾被淹。“古人的智慧,真让今人叹为观止。”
藏兵洞之行,景老还幸运地捡回一块“奇”石。此石比巴掌略大,历经岁月磨蚀,纹路粗粝沧桑,竟如能工巧匠精雕一般。“抹些油润一下,加个底座,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回家后,景老一直把此石置于案头。
除去此石,还有一块完整的汉瓦让老人如获至宝,那是在张家场古城遗址考察途中,从农户家中淘换来的。“一片瓦当,能唤醒一座古城!上面篆刻的,都是沉甸甸的记忆。”端详这片厚实的古物,老人沉吟道。
贵人相助观国宝
此次长城考察,景老并不孤独,且常被感动,因为他遇到了诸多志同道合者,还有幸得到“贵人”相助。
这事说起来很有意思。景老虽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他身材健硕、精神饱满、面容红润,让很多人都误把他当成了北京来的老干部。他们钦佩景老绘制长城长卷的宏图浩志,为其写生提供了尽可能的方便。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已不完全对外开放。但当日,景老却在景区负责人批准下,没有提前预约,享受到了独自参观洞窟壁画的“VIP”待遇,得以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国宝,收获了宝贵的第一手写生资料,这让他非常高兴。
为了感谢这份理解和帮助,景老也不惜墨宝。在著名的“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他就挥毫题字赠予“小友”留念:“西出阳关有故人!”
“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故地重游,和这些故人叙叙旧。”景老感慨地说。
路遇劫道空虚惊
遇到“贵人”自然高兴,但景老此行,也遇到了找麻烦的 “歹人”——好在,是虚惊一场。
当日,为躲避国道大堵车,他们掉转车头,进村走进小路。孰料车子刚开出没多久,忽然发现前面有人坐在路中间,手里还拿着把铁锹,按喇叭也不闪避。
路是过不去了,景老被迫停车,让外甥小心去查看。走到近旁,寒暄两句,那农民模样的汉子却并不搭理,只懒洋洋地伸出一根手指来回比划。景老一下子明白了,对方是要“买路钱”。
“破财免灾,给多少钱合适?”见多识广的景老却并不慌张,他只从身上掏出一些零钱,再让外甥去试试,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只给了3块钱,那人就“乖乖”起身让路了。
“3块钱打发劫道的”——这也成了景老此行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小插曲,好在有惊无险,此后再没遇到过。
“那人看样子就是一个当地农民。”景老说,其实,这一路走来,他还要感谢乡亲们的热情帮助,特别是在迷路时,带领自己找到了很多古城遗址。
潜心挥毫绘长卷
景老此番考察的最后一站,是北京地区的长城。去年11月9日,他在平谷区彰作关长城遗址画完最后一笔素描,历时五个月的长城考察终于告竣。
“9号开始,9号结束,太巧了,同一天,也许是天意。”老人在日记本上激动地写道。
对于此次苦旅,景老笑称为“西天取经”。“我这还有通关文牒呢。”老人翻开厚厚的写生本和日记本,指着上面醒目的邮戳打趣道。原来,每到一处,景老都会特意在当地邮局盖个戳,留作纪念,一路下来,邮戳盖了百余个。
实地考察顺利结束,但对景老而言,只是完成了绘制巨片的前期准备,接下来任务更艰巨。这段时间,他正潜心在家整资料、画草稿。第一稿先逐个理清关口顺序,第二稿勾出大致模样,第三稿时就要动真格的开画长卷了。
笔者当日拜访之时,景老第二稿已经画完,把一张张画纸按顺序铺陈连接,就组成了一段蜿蜒的长城实景。
“考察中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我就会画成什么样,不作艺术加工,会适当加以注解。我粗算了一下,长卷至少要300米长,按照三四天绘制一张画稿来算,最快也得两年时间完成。” 景老说,对此,他早已作好心理准备,将会集中精力,不计时间,用传统水墨技法忠实地把长城雄姿完整地呈现出来,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