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糖树,柬埔寨最甜的国宝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m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黄乃一等树间之脂,番人预先一年以刀斫树,滴沥其脂,至次年而始收。”——《真腊风土记》。
  1295年,周达观从温州始航,经七洲洋,抵达如今的柬埔寨,三年异乡,写下《真腊风土记》。书中提到的画黄,叫棕糖树,是柬埔寨的国树。
  五月,适逢旱季,烈日炎炎。当地人挂三五竹筒,踩着竹架爬上六七米高的棕糖树,将竹筒置于割开的花序下,等待一昼夜,再返回树上取下,日复一日,只为采糖。这种俗称“猴见愁”的高空作业方式,从一千多年前的吴哥王朝起,就已经是柬埔寨人的家常便饭。
  在那时,骁勇善战的高棉人曾说,王朝打到哪里,棕糖树就种到哪里。
  吴哥寺下棕糖树的前世今生
  丛丛簇簇的棕糖树,如烟花般开在古城中。城墙睥睨,横柯障蔽。高大的棕糖树下,有着最虔诚的信徒才能攀上的陡梯。乐此不疲的游人流连于古迹,而出售糖汁饮料的当地人,则坐在棕糖树下休息。曾有记者到访吴哥窟,见当地百姓在自家外面摆出一个大锅子煮糖,经过时,闻到浓浓的棕榈糖香,而久久不愿离开。
  在柬埔寨人的心里,长在地上的棕糖树,和印在国旗上的吴哥寺一样,生生不息。
  棕糖树是棕榈科常绿热带植物,最高可达到28 米,有两人合抱之粗。其叶如掌状,坚硬且多刺,花序粗而长,雌雄异株。雌株开花后可结果,果实如椰子般可口,同时雄株也会开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柬埔寨人的琼汁甘露,就藏在其碗口粗的黑色花序中。
  在旱季游览吴哥,不免舌干口燥。有时当地的农民会在较矮的棕糖树下搭一小摊,将竹筒悬于摊前,筒内采集的新鲜糖水略浑浊,但香气袭人,口味介于椰子与荔枝之间,还有一股淡淡的焦糖味,即使不作招呼,也会引得游人驻足。
  棕糖树和采糖人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棕榈糖的花期,也是柬埔寨的采糖季。
  当地人腰佩竹筒,沿着树干上绑好的竹梯,爬上树尖,把雄花割开,在下面挂上竹筒,糖水便滴滴流入。在长达半年的开花期内,一棵棕糖树可以产糖约15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棕糖树的花期很久,但当地人在七月份便会停止采糖,一是雨季来临,树蜜一旦遇水,则会变酸变质;二是当地人抱有感恩之心,索取有度。
  制成棕糖,是大部分新鲜树蜜的最终归宿,其制作方法十分原始简单:将花汁倒入大铁锅,生火煮热,不停搅拌,随着汁液逐渐浓稠,在快凝固时注入椰子叶做成的模子内,冷却后便成了棕色的糖块。
  研究表明,棕糖比蔗糖营养更丰富,除了含有92%的碳水化合物之外,也含有蛋白质、微量脂肪以及矿物质铁、磷和钙。在第15届东盟美食节上,柬埔寨棕糖就赢得了东盟区域性的最好产品金牌,这是继2005年在法国巴黎 Natexpo商博会后,柬埔寨棕糖第二次获得世界性的殊荣。
  炎炎夏日,化开一杯棕糖水,或啜饮一杯加了棕糖的咖啡时,总会想起棕糖树历经百年、宠辱不惊的样子,那纯净的香甜里仿佛都带着一缕缕时光沉淀的禅意。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上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柬埔寨的传统手工业已经开始出现无以为继的局面。
  在柬埔寨约有三千万棵棕糖树,而一棵棕糖树开花结果,要12到15年,在自然繁衍情况下,没人有耐心等待如此漫长的种植期,因此柬埔寨没有商业化的棕糖生产,仍然停留在家庭作业。2019年末,实居省棕糖树协会副会长速宋恩表示,基于旱季持续时间长、棕糖提取民工后继无人,是年的产量会大打折扣。他表示,如果爬树工人继续减少,这将直接导致棕糖产量减少。
  因此,开发出合理有效的采糖方式,还有培育生长期更短的树种,成为柬埔寨农业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经济发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毕竟棕糖树除了糖汁外,其木材、树叶、果实等都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
  浑身是宝的棕糖树
  “糖水滴滴满竹筒。”这是柬埔寨的一句谚语,寓意小小棕糖树潜藏的巨大能量。棕糖树可谓浑身是宝。
  以往跟随旅行团进入柬埔寨的旅人,都会得到这样一件礼物——一顶用棕糖树叶做成的草帽。纯手工编织的草帽,得益于棕糖树树叶坚硬的质地,往往可以戴数月之久,遮风挡雨,遮阳防晒,是当地人劳作出行的傍身常物。柬埔寨知名女歌手Sokun Nisa曾身穿名为“高棉棕榈服”的金绿色长裙,出席演艺活动,宣传国内的棕榈文化。
  除此之外,棕糖树的树干可以作为建房子的立柱和檩条,粗大的树干可以挖空做成独木舟;树叶可以制成扇子,还可以一排排地绑在竹片上,用来做墙壁,苫房顶,若撕成条,是编织凉席的好材料,也可以编成小盒子,用来盛米饭或者做礼品的包装盒;把叶柄削成薄片,可以搓牛缰绳、编篮子和做扫帚;树干上的棕毛,可以用来搓绳子。
  棕糖树的果实像紫色的大圆茄子,果肉洁白,很像凉粉,虽然不是很甜,但吃起来非常清香,柔滑爽口,果肉还可以与糯米、椰汁一起煮粥,或做成糕点,味道芳香可口,是柬埔寨独具民族特色的風味甜食。
  七月,柬埔寨在下雨。悬挂在雄花下的竹筒,也已经纷纷撤去。关于棕糖树的故事已经告一段落,等待它的是又一年的漫长生长。但是在棕糖树下,柬埔寨人似乎仍在找寻一种更为体面的生活方式,在历经千年后的高棉大地上,让他们的国树继续生根、开花、结果。
其他文献
Imagine yourself in a plain walking by the river. Suddenly, you saw a piece of “pebble”lying on the bank. Unlike any other pebble you've seen, this one has an incredibly smooth touch with fancy colors
期刊
In the North of China, there lives an ethnic group enjoying the name of “people on the horseback”. They are accepting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modern technology but still hold dear to their traditio
期刊
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广西的山系有着自己的独属印记: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  喀斯特地貌遍布在广西这片土地上,溶洞、峰丛、峰林数不胜数。山峰海拔差距悬殊,有海拔2141米的广西第一高峰猫儿山,而更多的则是海拔几百米的山川。无论海拔高低,广西延绵起伏的群山,都有着各不一样的山风异景
期刊
“嘉”是好的意思,“峪”则是山口关隘  想象一下,在公元15世纪中叶的明王朝,一位被发配的戍边将士,在流放的大队中不远万里奔赴帝国的西陲。历经辛酸,一路上累死的士兵不少,幸存者最终来到长城的最后一个关隘——嘉峪关。  他们即将在这里度过余生,以弥补他们此前犯下的罪过。若运气好碰到贤主大赦天下,这辈子还能再见一眼万里外的亲人。  每天入夜时,西风吹得营帐沙沙作响,漫漫黄沙透过缝隙钻到军帐。大家都害怕
期刊
不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就能造出一座3米长木桥;一块梨花木,划线、凿锯,一捏一提,宛如变形金刚般还原出2600年前的“鲁班凳”;5天时间里,凭借着40余年的木匠基本功搭建出了微缩版世博会中国馆……这些内容让居住在广西梧州小山村里的阿木爷爷的木工短视频在海外平台累计了近2亿的播放量。“他的脑海自带CAD设计系统”,视频中的阿木爷爷将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运用自如,因此被称为“现代鲁班”。  任何一个作品在
期刊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将近3000个县城,被喀斯特峰丛包围着的百色市德保县偏居桂西南一隅,这里和中国绝大多数县城一样,不繁华也不落寞。即将到来的9月,秋风就要唤醒漫山的红枫,矮马“哒哒”的马蹄声划破长空,正在吸引着更多人踏入这片壮乡风景……  德保红枫下的壮族情歌  德保县,地处桂西南边陲。1951年8月,敬德县和天保县解放后合并,各取一字,得名“德保县”。不大的德保县城聚居着一群喜欢唱歌听曲的人,德保
期刊
Soy sauce is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that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our ancestors, imparting flavor to food that can uplift the inner self and connect one with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ince the d
期刊
“在停运超过3个月后,菲律宾陆运特许管制署宣布上千辆‘道路之王’吉普尼将于2020年7月3日开始重返国都区的道路。”这意味着菲律宾的“道路之王”霸气归来。  交通是城市建设中川流不息的血脉,它存在于成千上万人奔波于生计中的时间节点,运载着每段路途中等待归家的人。相比城市轨道交通发达的地区,菲律宾大部分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仍然是依赖着公共巴士、出租车、吉普尼和马车。其中吉普尼便是菲律宾最具地域特色且应
期刊
Ever since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Shanghai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fashion and charm in China. Despite the speed and thickness of this modern city, there is unique delicacy and beaut
期刊
2015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仅为每月0.5EB;  2018年,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总量达到每月8.6 EB;  2023年,2G和3G将退出历史舞台;  2024年,预计中国移动数据流量总量将达到每月29EB,复合年增长率为22%;  2025年,将有超过750亿台物联网(IoT)设备接入网络,其中大多数会采用无线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迭代伴随着数据传输量的指数级增加,4G网络恐无法满足如此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