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ngl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课堂提问已成为推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尝试、寻求课堂有效提问的途径、实施有效提问的注意点等,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贯穿数学课堂的始终,课堂提问运用得当,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反之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对初中数学30多堂课的观察、对比和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低效现象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学记》
  现象一:课堂提问随意,引导不明确
  情境1: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课堂提问比较随意,对于自己的提问经常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过,有时候语言上的遣词造句也不太科学,口语化较强,从而导致有时学生无法对教师的问题有明确的领会,有时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却都没有答到点子上,从而失去了运用课堂提问的教学引导意义。
  反思:教师课堂提问的引导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影响着学生对教师问题的理解,对自己思考的方向、角度及进程的确定。教师语意模糊、指向不明,学生容易产生歧义。
  现象二:课堂提问琐碎,启发层次低
  情境2: 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只满足于知识性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样的教学语言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课堂气氛看似积极热烈,但背后却隐藏着浅尝辄止的不良学风,导致学生思维的浅层化。
  反思:不难看出,这样的课堂提问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认知、知识的了解这一单一的浅层次上,没有涉及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的水平上,这无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
  现象三:课堂提问牵强,牵引意识浓
  情境3: 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出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的填空式的提问。教师把教学的问题简单化、单一化。大多学生从“配合老师”的需要出发随声附和,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就跟着其他学生说。
  反思:数学的学习过程正需要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才能主动地进行知识、能力的建构,而非在极其简短的一问一答之中能力就能得到提升的,要切实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关注于“为什么”,为学生的思考、尝试探究提供空间。
  二、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途径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运用由此及彼的提问,类比迁移
  数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上,巩固、重组或扩展。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尽量运用要由此及彼的提问,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旧知识纳入迁移的轨道,让思维沿知识链“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案例]:在初二的《分式》教学
  师:你能列举几个小学学过的分数吗?
  生1: 1/2 、-2/5……
  师:我这里也有这样一组代数式1/a、-2/x……,你知道这两组式子的特点吗?和你们写的分数比较一下,有何不同之处?
  生2(仔细观察):两组式子都是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
  生3:一组分子、分母都是数字,
  生4:一组分数分母中不含有字母,另一组分母中含有字母。
  师:我们就把这类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叫做分式。
  师: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能为零?
  生3:因为零不能做除数。
  师:那分式的分母能为零吗?
  生2:不能,只要是分母就不能为零。
  ……
  [效之所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分式与分数的密切联系,设置了一串由此及彼的提问,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从已有的认知——分数,引入到他们的新知——分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类比,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也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还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这是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问,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目的,显然具有启发性,并能使知识、方法有效迁移。
  2.在理解知识的疑难处,运用由表及里的提问,逐层深入
  在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学生思维容易受挫,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提问逐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表象入手,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案例]:《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
  执教教师在讲授结束后,布置了几道课堂练习题,其中一题如下:(a2+b2)2-5(a2+b2)-6=0,求a2+b2的值。请学生1上黑板板书自己的解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独自完成。大约3分钟后,教师开始讲解学生1的解答,但看到学生1解答的非常顺利,全体学生没有疑义,教师以为所有学生都很容易得到了正确的解答,掌握得很好,故教师的讲解比较粗糙、简单。突然,学生2大声地说:“不仅可以得到a2+b2=6,还可得到a2+b2=-1”。此时,其余学生不说话,等待老师的点评。对于这一“意外”,教师用了如下一连串“从近到远的”提问:
  ①“您认为结果是6和-1,那肯定有你的理由和想法,能和大家分享吗?”让学生具体的展现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
  ②“你再思考一下,你还会坚持原来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
  ③“今天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你能给大家一个警示,让我们都顺利地能跨过这一步吗?”来再次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解题的易错处。
  [效之所在]:这一连串“由表及里”的提问,引导学生是从他自己的已有的认知出发,对题目所给出的外部信息进行再认识,这样逐层深入的启发性教学语言,对于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对于学生建立起全面、正确的认知观,无疑有很大帮助。
  3.在探究学习的受挫处,运用从远及近的提问,逐步拓展
  在学生探究学习受挫处,教师可以设计一批由远及近的“问题串”,把问题还给学生。这样的设计和课堂生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细节中充分表现自己,在教师合理的“留白”中一次次成功展现自我析疑的能力。学生会在这些提问的引导中对问题剥丝抽茧,从而对知识逐步进行拓展。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探究性问题》时,给出这样一道题目:当你看这样一些式子:4=22-02, 12=42-22,20=62-42,28=82-62,你知道以上各个式子有何共同特征?笔者看到问题后立刻为学生涅了一把汗,本题看似是很简单的开放性问题,但学生要回答完整和清楚是不容易的。
  教师抛出了一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问题串”:“你知道以上各个式子有何共同特征?”→“等式左边的数有何共同特征”、“等式右边第一个数有何共同特征”、“等式右边第二个数有何共同特征” →“等式左右两边的数之间有何关系”、“现在你是否还能发现其他规律吗?”教师利用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在教师这一连串问题的启发、引导下,立即投入了热烈的组内交流中……
   [效之所在]:这样一系列提问不仅过渡显得更自然,而且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建构。同时利用这一连串有远及近的“分级问题”也可以达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引导,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的思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注意点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善问要有度。——《学记》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引导很重要。提问的方式恰当,则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如果提问的方式不当,则可能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所以对于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智力的双重飞跃, 更应实现由“ 现有水平” 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从知识的纵向发展来考虑,教师的提问要掌握“ 跳一跳, 摘得到”的原则,即提问要设置必要的难度,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的兴奋,进而激发知识层面的挑战, 从而获取学习体验。
  其次,提问要有适当的跨度。提问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 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适当的跨度,如果跨度过小, 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跨度过大, 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在新课引入环节, 提问的跨度宜小;而在拓展延伸阶段, 提问的跨度可以适当扩大。
  再次,提问要有相对的密度。教学中应注意提问疏密有间、张弛得体, 在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 并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和给出更详尽的答案。
  第四,提问要有灵活的角度。教师可以利用变式提问来灵活转换问题的角度, 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分析同样一个问题, 一层不变的思考角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 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 在唤起学生思考的同时,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能积极思考, 触类旁通。
  第五,提问要有合理的梯度。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浅入深的提问,能给学生探究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通过步步深入,从现象深入到本质,领会了解题的思想和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以促进认识的发展,从而加快能力的提高。能引导学生从果溯因。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作为新课程改革实践者——教师要从知教学走向智慧教学,就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握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问题,利用课堂提问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师生的互动,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达自己的心思”的表达能力,二是“懂得自己所说的”认识能力。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情感体验式教育可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实施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作用和师生的情感交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快乐的情绪气氛,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饶有兴趣地学,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
期刊
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强调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要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体现个性。根据作文教学目的,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作文教学过程,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方式,努力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激趣——让学生“乐”起来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学好语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村学生语文水平较低,常常是“教者费力,学者吃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首先,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导致语文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数学教学的重点放在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思维水平的方向上。笔者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积极性  动手操作,
期刊
【摘要】英语中考复习历来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和认真组织好中考复习工作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工作。正确分析、准确判断、细心谋划,选择最为合适的中考复习策略,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 中考 复习策略  英语中考复习是初三年级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情况,依据《中学英语教学课程标准》和《英语中考说明》,制定中考英语复习方案,从而有效地进行
期刊
由于信息闭塞平时接触的知识面比较狭小等原因,农村小学生在上数学课时思维比较单一,想象力不够丰富,总喜欢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创新意识。普遍存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的少、课堂气氛不活跃等现象。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学习。  一、动手操作,化难为易  低年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
期刊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并且通常用到的方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让学生在心理上意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或者说词汇是语言的生命。离开词汇,语言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糊,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而且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学习方法应该多样,新课程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创造者,而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关键词】设计 符合 实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份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
期刊
在兵法上,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不争、不取,正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教学亦然,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详略、缓急,而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正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智者见智,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简单概括了如下几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的常用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
期刊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孜孜不倦地为之去探索。要想真正上好历史课,做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几点粗浅见解。  一、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机会以激趣  在历史教学中,每堂课开始的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