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的同一素材多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例论据,同一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李白的故事
  ①证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②证明“认清自我”
  人生的意义难道只在于仕途,李白最终没有按世俗的期望去做,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放白鹿于青崖之间,遍访名山。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当人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诗仙李白。
  孟母三迁的故事
  ①证明“客观环境的重要”。
  一开始孟子家住在屠宰场附近,孟子整天学杀猪,孟母果断搬迁。这次离坟场近了,孟子整天学殡葬之礼,孟母又果断地搬到一个私塾附近。受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孟子立志读书做学问,终于成为儒学大师,由此可见客观环境的重要。
  ②反过来也可证明“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孟子之所以成为儒学大师,关键在于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说客观条件重要,那么孟子首先受她母亲的影响,如此说来,孟子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和他母亲一样的平民百姓,可见虽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但成才的关键仍在孟子本身,在于他的远大志向,在于他的刻苦攻读,离开自身这一内因,别说离学校近了,老教授的儿子不学无术的还少吗?可见一切事物成功的关键在主观努力。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①历来强调廉洁自律,洁身自好,强调主观——近墨者未必黑。
  ②反过来,证明近墨者黑。
  人们常说“出污泥而不染”岂知浸入污泥的只是它的根,荷花自身亭亭玉立于水面上,离“墨”甚远,当然不会染了。如果把它深深地踩到烂泥里再拔出来,它又是怎样一副尊容呢?可见,近墨者必然会黑。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①证明“逆境出人才”。
  ②反过来谈“客观条件重要”
  尽管说主观条件起决定作用,但客观条件同样不可忽视。就拿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来说吧,尽管匡衡读书心切,可是伸手不见五指,这书能读得下去吗?他之所以凿壁偷光,不正是为了那点光吗?没这点光连字都看不见,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说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具备起码的条件是一事无成的。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受官刑之后,忍辱负重,著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①这说明逆境出强者。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②坚定的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我们知道,宫刑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司马迁受到如此残酷的摧残,精神受到空前的打击。这时支撑他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信念稍差一点的人早就放弃了,还谈什么著书立说,可见坚定的信念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③远大理想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司马迁虽然受到如此的摧残和侮辱,但他要通过写《史记》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大理想,达到改变社会,实现理想政治的目的,为此,他才隐忍苟活,不达理想绝不罢休,终于完成这一历史巨著,可见,远大理想是成就事业的关键。
  
  周菊英,郭旺仙,教师,现居武汉新洲。
其他文献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1.“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温蠖(chuò)”,课本注:“尘垢”。因《楚辞》作“蒙世之尘埃哉”,故有人训“温蠖”作“尘埃”,课本编者便释作“尘垢”。而《史记·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司马贞索隐:“温蠖,犹惛愦”,即昏愦。按楚国国情与屈原的生世,“温蠖”释为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躺着 听着雨点落在  铁皮上 嘀嗒嘀嗒  还有厨间的流水  碗与筷的碰撞  我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听  生怕 一不小心 打扰到它们  还有鸟,还有狗 还有……  它们相亲 相爱的言语  在这交响纷呈 痴迷妄为的  间隙里  我听見了生活  空  金属 瓮器 门窗  都会按照意图去构筑成你的模样  其实你没有模样  我们置身于其中 也一定是置身于其外  越是无端的嘲讽  越是虚怀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一是依据课本注释(课本P94(14)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仁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照新标准,必须对学生踏实的文风作一些切实而有效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切的体验,也就找到了创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体
踏着秦砖汉瓦,越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我们从远古走来。过去的是历史,后续的是未来。纵观古今,一脉相存,“借古讽今”从古至今“俏”。  古时,社会动乱,君王昏庸,许多作家政治失意,心中抑郁,又无处倾诉,便借助熟悉的历史故事抒写不平,让人们在古今对比中认清现实,理解作者的情感,此法即“借古讽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来告诫当局,苏洵的《六国论》以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
电影观后感到底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近几年,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中“摸着石头过河”,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
回眸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作文试题,虽然有“文体不限”的要求,可是,许多考生选择了议论文这种文体。阅读每年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材料典型,内容丰富充实。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观点表达、情感抒发首先依附其上。高中作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议论文材料的积累,同时更要注重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一、积累材料    1. 归纳来自课本的材料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材料宝库。它有两个特点:一是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李乐微笔下的“空中楼阁”,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它建在陶潜的“桃花源”里,坐落在山脊之上,是绿树掩映下的“青青美庐”,是花团簇拥下的“飘香雅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里,李乐薇把疲惫的心灵安放,从此心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