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现象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ver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随着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还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现象一:在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生平、成就、作品的艺术特色等过于细致,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太多,图文并茂,洋洋洒洒,文字、图片过多,运用十几甚至几十张ppt。比如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一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就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和纳粹的暴行,选取了48张相关文字图片一一展示,教师快速地翻动配上急促的解说语言费时十多分钟,令人眼花缭乱。又如一老师在上《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课时,介绍背景用27张文字图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费时近半节课,几乎上成了一节历史课了。
  反思:适当的文字图片介绍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题的把握。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会挤占课堂时间,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其他的什么课了,而且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思考,感情来不及酝酿、积蓄、沉淀,这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已知的不必介绍,学生未知或知之甚少的则向学生介绍,还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要有的放矢,依据学情介绍。
  现象二:在朗读课文时,抛弃传统的朗读方式而采用播放视频朗读、动画朗读,或直接放映电影片断的方式代替。有些老师认为图像既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情节,了解人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于是每学一篇新课文,必先播放视频、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如一老师上《故乡》一课播放动画朗读,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以卡通形象出现,惹来学生阵阵笑声。又如一老师上《范进中举》时,播放《范进中举》的电影片断来代替了课文朗读。
  反思:不可否认,播放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有时是必要的,但抛弃传统的朗读是不对的,书声朗朗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阅读是文字的阅读,是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对文本的联想、想象的审美活动。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提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地进行朗读训练,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指导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还可以播放名家经典朗读感染学生,可以播放适合的轻音乐配乐朗读,如《蒹葭》一课可配《在水一方》,低回婉转的旋律很容易把学生带进凄迷惆怅的境界中。
  现象三:在研习课文环节时,课件设计内容多、结构散、思路乱,结果为了完成任务而赶时间就又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比如一老师在上《鱼我所欲也》时,用了21张ppt,有关论点和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问题一大堆。
  反思:多媒体课件制作带给老师们备课极大便利,很多老师喜欢下载多个课件组合成自己上课用的课件,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看到别人有点特色的课件舍不得丢弃,随意地剪切复制,都拿来拼凑到自己的课件中,这种用“拿来主义”制成的课件往往会出现内容多、散、乱的毛病,上课时教学流程就不清晰,教学内容又多,满堂问,满堂灌,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思维随之疲于奔命,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应该按照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的原则,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学法,力争围绕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对每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与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要自己制作课件,精心设计,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清晰流畅,PPT张数少而精,让每一张PPT都是必要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音乐、图片的插入力求精准,调动情感、烘托气氛、协助理解恰到好处,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打造高效的课堂而服务。切不可为追求容量轻视质量,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其他文献
一、“品德与社会”课:是更名还是重构?  不少教师习惯把“品德与社会课”叫做“思品课”,而且从10年的课改实验来看,也没有完全能够扭转将“品德与社会”课当作“思品”课来教的局面。  新课改后在小学不再设置“思想品德课”,而是把它移至初中。最直观地看,是去掉了“思想”二字;再引申说,是“降低”了小学德育课程的难度,这是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必要举措;从课程的角度说,是增强了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会展业仍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产业现状喜忧参半,对会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只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门新兴专业,要在会展管理行业和学科理论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培养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我近年深入一线阅读教学课堂,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感悟,当学生感悟不到位、不深刻时,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索性将预设的答案和盘托出,继续走自己设计好的流程,甚至不敢引导,生怕被戴上牵得过紧的恶名。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进入新一轮的课改,我们更要明白要打
规则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社会人  规则,让人拥有理智,让人拒绝诱惑。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不当需求,必定损害孩子的规则意识。    故事分享:孩子上网    我不禁止孩子上网,因为在信息时代,禁止孩子接触网络完全是不现实的。但网络世界的确隐藏着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孩子要上网,规则是前提。  孩子俩读小学时,我开始允许他们上网,不过,我与他们商量,定下三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国家。由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对这个群体权益保护和规范侨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我国主要是通过政策来调整侨民的权利、义务关系
〓〓抽象的、高密度的数学学习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感体验,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数学,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老师追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诱发思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学生
期刊
我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美术特色高中,学生全部为美术生,属广州市F组生源,近两年我校的高考英语听说考试平均分分别为7.4分及8.1分,与广州市平均分有相当的差距。为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我校从2010年进行了教学改革,相继实施“小班化教学”与“分层教学”。  高一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篇短剧,我做了一次在小班化分层教学环境下进行英语听说教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维度来解读这一论述,显然,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双线的、综合的,它不仅在于儿童良好的品德养成,更在于学生不断递进的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的日常教学中引领学生放眼社会,科学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全角视野,确定社会性发展
古典诗歌贵在有一种形象思维,特别是唐人更加注重形象思维,而孤立于诗外的一个形象,则无法表达出感情,诗歌通过想象,可以将若干形象整合,然后给予相应的感情寄托,可以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意想,就像是一杯名茶,经过沸水泡开后香气四溢。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泡开古典诗歌这一香茗呢?  一、审茶——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