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后阅读”:内容,传播与文化意义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正在经历网络化、日常化转向,以阅读场景的改变为核心机制,以社交、多元、碎片、日常、互动、去中心为基本特征。“后阅读”是与新媒体、新需求相适应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后”意味着对传统阅读的批判与反思。与传统阅读方式相对应,“后阅读”强调阅读方式的全方位转向,不只是阅读形式的转,更是阅读功能和阅读内涵的转变。在“后阅读”影响下,阅读文本的生成与叙事、用户接受习惯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都发生改变,诸多现有的既定规则需要重新梳理和构建以适应这种新型阅读引发的变革。
  关键词:后阅读;新媒体;传播与文化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阅读
  在符号互动论的视域下,阅读被理解为互动的进程,包括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读者自我的内向互动。“阅读是对书写语言所传播内容的接收,是读者与书写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建构论的视域下,阅读被功能性的描述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实现的自我建构、意义建构。一般地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但就阅读的本质意义而言,阅读首先是为了接收信息,因此任何能传播信息的载体都应被视为阅读对象。
  (二)“后阅读”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革新,引发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价值观、社會思潮与行为规范的转向。新型社会制度、组织模式与思维方式常被冠以“后”的称谓,例如,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后”意味着跟“后现代主义”相同的思维、气质与状态。“后”用在思想领域可以脱离惯常用法代替“反思”一词,这也是流动的意识在使用既成的语言时,不得不采取的权益之计。从这方面来讲,“后阅读”是“后现代主义”在阅读领域内的映射,是依托于新媒体、新技术在阅读领域产生的一组新的文化现象,延伸了“后现代主义”的否定精神与批判思想,“后”的另外一层,则是相于传统阅读而言,“后阅读”是传播新科技引发的新的阅读方式,是“新”的,故而在时间上是“后来”的。传统阅读可以相对的理解为“前阅读”。
  二、“后阅读”影响下阅读文本的生成
  (一)从用户中发掘富矿:阅读文本生成的新起点
  在“后阅读”影响下的传播生态中,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面临全新的媒介和信息环境。为适应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的阅读需求,阅读文本生成的起点己经由作者与专业内容逐渐转向互联网、新媒体用户及其生产的内容。充斥网络巨量信息版图的不再是专业内容,而是普通用户在信息盈余、认知盈余下的自主生成内容。新的内容生成要求从用户中发掘内容富矿。
  用户生成内容产生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内容生成能够从用户中来,新传播技术赋予了用户作者的身份,作品出现了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模式。其次,内容生成需要从用户中来,UGC具备强大的变现能力。从第一方面看,用户具有表达欲,不满足于单向的信息接收,希望能够自我展示。在互联网上以节点形式存在的每一个用户,都具备与网络链接的资源,有机会发表意见、生成内容。读者不再是信息接收器,转变为用户与生产消费者(prosumer),不仅下载内容,更上传内容。内容生产方式被大大解放了,不再局限于专业群体。从第二方面看,与有限的专业作品生产相比,大众生产才是函待多元化开发的蓝海。UGC能够依靠自身社群变现,商业价值十分鲜明。具备作者身份潜能的用户多数是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自己的粉丝团,自带群体规模的消费者。对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编辑和再加工,可以降低营销风险,节约营销成本。
  (二)机器生成内容:新技术驱动下的阅读文本生成方式
  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内容生成的来源更为多元,用户对于内容的需求不仅限于内容形式的改变,多元内容的内在信息、组合方式以及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切合都将成为“后阅读”环境下的内容生成主要方向,人工内容生产方式己经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微软公司的“微软小冰”、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今日头条“张小明”Cxiaomingbot)、新华社的“快笔小新”为代表的内容生成软件的陆续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内容生成方式的诞生:机器生成内容(MGC,Machine Generated Content)。
  机器生成内容是依托于计算机的强大算力、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现有互联网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一种新型内容生成方式,数据、算法、“情境”输入是机器生成内容的主要组成。这种新型内容生产方式的范围不仅涵盖了文本形式的新闻撰写和文学创作,还包括绘画、曲谱等多媒体形式的艺术创作,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包括教育、新闻、艺术、出版等众多领域,未来还将开拓更多应用空间与可能。机器生成内容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生成方式,以其高效性、交互性、客观、全面等优势在内容生成行业引起广泛关注。机器生成内容的出现必将使传统人工为主的内容生成发生重大改变,以其优势在编辑出版、新闻、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一股新生力量。人们在受益于机器生成内容的同时,也更应该立足当下,认真思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以及采取何种发展手段,进而保证能够应对这些问题。
  三、“后阅读”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实现与文化意义
  (一)新媒体发育的“后阅读”方式,文化传播利器
  首先,“后阅读”应时代而生,它的出现以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传播技术为依托,以社会与人的需求为动力。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后阅读”现象的兴起。不同的媒介规定着其所承载的内容与形式,也决定着受众的媒介使用方式。传播新科技的出现,使文本的生产超越了印刷时代,复制技术让位于数字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接受挣脱了传统时空的限制,进入互联网的流动空间与无时间性的时间。新的传播技术带来新的信息承载形式、新型阅读文本;打破时空限制的多元性阅读场景出现,革新了阅读体验。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在网络社会,人的发展全面向互联网转型,行为方式参照信息技术逻辑。而纯互联网基因的“后阅读”,以汲取信息为目的,采用浅阅读、跳跃式阅读的方式,多线路并行处理信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占有最大化信息量,契合了信息技术的伦理。面对新的技术基础与社会阅读需求,文化的传播不能再局限于纸媒,文化的传播应更加注重灵活性、实用性,让新型用户能够方便、快速地“拉取”,同时文化的知识性也应适当向信息性转移。其次,“后阅读”具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即新媒体的庞大用户群。新媒体的兴起消解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它的草根性、平民性、易得性吸引了大批的受众。   再次,新媒体“后阅读”与传统经典的精神内涵相契合。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开放、共享的特点,体现出对平等交往伦理的张扬,数字化的资源、符合“后阅读”的多元化、互动性信息传播渠道,能够为儒学思想的普及化、大众化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各个学派之间平等对话,不尚一统而贵多元共生。
  (二)“交互式”传播塑造文化新体验
  基于新媒体的交互式技术,用户在阅读情境中能够实现与机器或与人之间的交互,如超链接交互、文字交互、语音交互、视频交互等。新媒体技术“后阅读”的“交互式”阅读特点使用户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借助于新型阅读的交互式传播方式,通过嵌入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播,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文化新体验。同时还能够培养用户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的阅读方式,从一种新的角度来获取和理解传统文化。用户在交互式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化带来的新型体验,进而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交互式传播将文化发扬的任务成功过渡到文化享受,用户沉浸在新媒体技术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在感染着文化氛围。用户可以在很多新媒体应用中体验传统文化,例如游戏化交互、智能交互、导航式交互等。
  (三)“碎片化”内容形态提升文化传播广度
  “碎片化”的内容形态己经成为“后阅读”环境下的典型文本形态。“碎片化”的文本形态对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产生撕裂性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传播遭到“碎片化”冲击。实际上,如果处理得当,内容形态的“碎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有着其积极的一面。如果能够在系统化传播的同时还能够利用碎片化的阅读来传播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碎片化”的微主题,将会有助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阅读的系统化传播和“后阅读”的碎片化传播。与传统阅读的“整体化”传播相比,“后阅读”环境下的“碎片化”传播则截然相反。在阅读呈现社交化的大趋势下,文化载体逐渐呈现出“微”形态,短文本、短视频、短语音己经成为主流。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有效利用“碎片化”内容的优势来提升文化传播广度。首先,“碎片化”的内容生成要相对简单,这使互联网用户参与到内容生成为现实,这是提升文化传播广度的重要手段。无论专业用户还是非专业用户,通过精心准备,短小的内容通常会具备更加聚焦的主题,这主要是为了更加针对性地满足社交网络用户的阅读需求。相对于长文本的宽泛主题,这种内容主题聚焦的内容更容易获得用户的关注。从技术的角度讲,主题聚焦的内容更加容易精准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通过“快餐式”、“小包投递”的方式能够更加精准地到达目标用户。综上,在“碎片化“知识形态在对传统文化造成撕裂性冲击的同时,其优势加以利用必将成为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广度的有效途径。
  (四)“浅阅读”方式渗透文化传播深度
  从根本上来讲,“浅阅读”特点的形成是由于“后阅读”环境下的内容呈现更加“接地气”、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例如,“历史文化虚拟博物馆”、“三国杀”、“北京8分钟”等都是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形象、轻快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用户理解过程更加轻松,无需花费过多精力琢磨其中涵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浅阅读”并不一定代表阅读过程缺乏深度,而是知识内容以“浅”的外在形式進行呈现。借助于“浅阅读”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将传统文化进行形式转化,能够引起更多互联网用户的关注,进而实现“浅”的表象中渗透着“深”的文化内涵。借助于互联网“浅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改进和包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深度传播和广度传播,实现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用户中的深层次渗透式传播。网络用户沉浸在互联网的娱乐化、游戏化的阅读方式中,通过不同形式被传统文化感染着。“抖音”、“快手”、“微信”等各大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己经传统文化传播给予大力支持。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在互联网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自媒体用户可以在提供激情澎湃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融合传统经典文化。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向“浅薄化”转变不仅是为了适应现代互联网用户的“浅阅读”,更应该致力于提升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渗透力,这才是“浅薄化”传播的“真实”目的。基于新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浅薄化”的传播手段,从多方面提升传统文化深层次渗透能力。首先,内容生成方面应该发挥主观机制,促使用户对“浅阅读”形成正确认识。
  结语
  新型阅读方式的变革促使用户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进一步引发阅读文本的生成和叙事发生重大变革。新型阅读文本生成更加注重从用户中发掘内容富矿。用户生产内容打破了主流传播者的权威,稀释了其主导地位,用户拥有更加自主的内容创作权。与文本生成革新相对的是文本叙事的革新,随着可消费信息量的增加、媒介渠道的增多、受众能动性的提升,受众对于内容接收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希望在接收的同时能够调动更强更多元的感官感知,以产生游戏体验。新型阅读影响下的文本叙事方式也更加适用于用户的新型阅读需求,例如:社交化需求等。因此通过研究有利于实现“后阅读”与现有阅读秩序的衔接,促进内容生产者更好地适应读者的新需求,培养读者的媒介素养,从而形成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李雨珂,彭琳,邓志文,都平平.后阅读时代文化创新意识培养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2019,31(11):49-57.
  [2]陈维超,刘世博.后情感社会知识付费内容变革与发展趋向[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6):88-93.
  [3]满静.全民阅读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浅谈[J].出版广角,2019(01):43-45.
  [4]杨沉.新媒体阅读构建:新媒体运行机制、原理及阅读环境重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08):28-3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各種网络开发环境的优化,软件工程变得炙手可热。如何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优化软件工程管理,本文将根据国内外软件工程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现状;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开发的规模和其复杂程度不断的增加,软件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应运而生。为了减少在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加强软件工程管理势在必行。这样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政府、各个企业、组织机构等单位都逐渐开始大量使用各种信息系统并且通过开放的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换,这极大地提高了各类数据库的利用率。目前主流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主要是依靠数据库,随着应用平台的不断完善,数据库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主管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库安全;加密  一、引言  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系统最关键的资源不是硬件设备,而是数据及存放数
期刊
摘要: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文学专业,不仅承载了我国厚重的文学思想,同时也肩负着发展与弘扬传统文学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线上教学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就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明确其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章主要针对线上教学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线上教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特点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电子产品等迅猛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在线教学、移动学习等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从微课的概念与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微课教学现状,给出了高职院校进行微课应用与推广的具体思路,为今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应用;现状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期刊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微课是云计算以来课程的最新表现。它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基于网络技术的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微课资源;探析  一、微课资源库的建设  具体来说,资源库
期刊
摘要:清吧比传统意义的酒吧相对于优雅一些,主要是轻音乐,灯光比较柔和,比较放松,适合和朋友聊天,清酒吧也成了人们释放压力的地方,沟通心灵的一个空间。因此清吧的环境设计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今天的设计风格是无穷无尽的,设计元素也是不断变化的,材料的选择甚至更新颖。此次的设计就是把法式浪漫与国内环境以美好的方式彼此融合,形成一个具有法式风格、独特、慵懒气息的法式清吧设计。  关键词:国内环境;法式风格;清
期刊
C919 大型客机振翅高飞,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开眼”探空,“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 地上……近日,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持续热映。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一个个“超级工程”, 令观影者感受到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铿锵步伐。  银幕上的光影传奇,映照着科技创新的辉煌图景。科技进步贡献率由 52.2%提高到 57.5%。载人 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能够对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像。它能够有效融合视频、声音、图像以及文字,这种技术间的相互交融,能够帮助我们对互联网的多样性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所以,只有对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力度进行不断加强,才能更好的为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将在分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定义、计算机多媒体的关键性技术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各
期刊
摘要:在人类历史中,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思考,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直到今天。在不同的艺术阶段总是面对着不同的艺术表意。尤其是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对艺术的探索似乎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1917年,马塞尔·杜尚将签名的小便池放进展馆,艺术开始朝着近乎出乎人们预料的方向发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寻求着艺术新的发展思路,于是科技进入了艺术的视野,新媒体艺术便由此诞生。本研究以新媒
期刊
摘要:在科技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革新,手机己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互联网成为现代人上网和接触外界的主要途径,并且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交往方式。以全球化、便捷化与广泛化为特点的社会化阅读时代悄然来临。本文以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目前存在的内容编辑力较弱,话题传播力匾乏,品牌理念推广不足,合作渠道有待拓展等问题,概括提炼出国内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未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