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弱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构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3yo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至今10年的时光过去了,国家仍然没有一个替代性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出现。来自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呼声却日益高涨,人们都期待着能够有新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与颁布。在期待着新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之前,我们必须破除以往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观念[1],认真地对待实践中的问题与研究理论建设关系,厘清操作弱化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构问题。
  什么是操作弱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作弱化的问题。目前,社会上许多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无非就是教学生会使用Windows和Office的操作。虽然,如此的言论并不正确,但是信息技术的操作弱化现象的确一直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操作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操作越来越简单易学,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越来越人性化、“傻瓜化”,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必然面临着操作弱化的现象。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一些信息技术操作已经不被经常使用了。例如,曾经风光一时的电子邮件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人们使用的频率逐渐减少。人们更加喜欢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二是信息技术设备的普及和大众化使得人们比以前更容易在学校之外接触信息技术,从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这样,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学习需求就会减弱。上述原因使得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重构必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操作弱化后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操作弱化,而不是强调技术弱化或者消融,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仅包括操作,还包括更为上位的认知层面的信息处理策略等。我们只是说操作的弱化而没有说操作的消融,就是要强调,与以往相比,如今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关注操作的内容虽然会减少,但是并不等于彻底消失。没有了信息技术操作作为基础,任何上位的信息处理活动都是不可能展开的。在一些操作的基本功方面,学习者仍然需要通过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来实现。比如香港,虽然义务教育阶段不独立设置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教师仍需对学生进行基本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
  操作弱化下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走向
  在信息技术的操作弱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呢?是不是如同有些课程专家所说,只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所强调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依赖于具体的操作而产生的,仅仅依靠信息素养组成部分中的认知层面能力的培养,能否支撑起一门独立学科课程的价值大厦呢?仅仅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的认知层面能力,有可能就像某些课程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学科教学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认为,在操作弱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四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技术的“软技术”,即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层面的能力;二是信息科学原理方向的内容;三是综合设计应用方向的内容;第四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第一,在操作弱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信息技术中的“软技术”,即信息处理能力等认知层面的内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将更加关注获取信息、管理信息、整合信息、评价信息和创造信息过程中的认知能力,比如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等。人们学会了信息技术操作不等于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信息技术教师其实更多地讲授的是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信息技术课堂只关注操作,而忽略了技术本身的应用方法与过程。只有跳出操作看技术,才能发现技术的方法是什么,了解为什么要学这项技术。我们在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上,应了解、把握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本质。说到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使得学习者了解在何时、何地、面对何种人,采取何种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
  第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信息科学原理,即要强调深入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科学原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是信息科学,要想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掌握信息科学原理,特别是要掌握二进制、信息论等原理,还有程序设计思想以及方法。应该说,从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来看,我国最早就是从程序设计教学开始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程序设计思维方法等,只是由于后来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而淡化了信息科学原理方面的内容。在操作弱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构更加凸显了信息科学原理内容的必要性。
  第三,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综合设计应用,就是强调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来设计和创造数字化作品,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设计能力以及数字文化素养。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工具性特性,使得它可以成为设计的一种,通过设计使得信息技术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向综合设计应用方向发展,不是要让学习者真正掌握多少信息技术能力,而是让他们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培养设计、应用,特别是创新能力。王继华、吴向东在《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一文中就讲到:“因为当今的技术,已经简单到谁都可以拿起来就直接使用的地步。技术的高度发达和普及,使得技术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化,并已如空气般消融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一般社会生活的基础。那种认为没有系统学习技术就不可能产生数字文化创作活动的假设,在技术消融的时代将日益瓦解……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不是系统学习这些技术,而是创造环境和搭建支架,让学生去设计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作品。”[2]虽然,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并没有被信息技术教师普遍认可,但是其中所倡导的设计和创作思想,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四,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构的再一个方向是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片美好的景象,也带来了诸多的弊端。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络迷失现象层出不穷,仅仅靠堵是不可能实现根治的目的的,只有依靠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才能使得学习者能够了解到信息社会中的网络礼仪以及社会道德。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地方仅仅把它列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内容,或者认为应该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在此方面,台北市已经有了成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他们开发了小、初、高各自的《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
  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至今,国家没有颁布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目前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仍然举步维艰。虽然有许多省份开发了本地区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比如《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但缺乏国家性质的宏观指导性文件,仍然制约甚至阻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操作弱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首先要自我解答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以及内容建构问题。只有坚持信息技术课程大有可为,不被“信息技术课程这杆大旗还能扛多久”的悲观情绪所困扰,真正在实践中有所创新和创造,才能创造一个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3):8-12.
  [2]王继华,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1).
其他文献
信息化背景下校长领导力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种影响表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如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等,最终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一系列分解与重组衍生了多种新的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多种现实问题迫切要求进
长白山仙人桥温泉是我国著名的矿泉水疗养旅游胜地,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温泉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采用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地球物
计算机文化从概念提出至今有30多年,然而在高职教学课堂中依然缺乏计算机文化的普及;提出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从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思维、计算机伦理道德及飞
通过沈复《浮生六记》中对叠石的描述为引言,通过对有关'园林叠石'的研究做了现状综述,了解到从感知的角度对园林中叠石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我从感知的角度对园林叠
内蒙古索伦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物源受控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的闭合事件。本文通过分析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林西组母岩类型和古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常量元素分布特
期刊
去年32月21目,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职业教育时强调“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他鼓励同学们“努力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名师出高徒”,教育者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但这些年来,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又恰恰在教师上,数量不足,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紧缺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奥林匹克精神具有身体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等多种教育价值,奥林匹克精神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推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两个方面。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精神 教育价值  [作者简介]杨乃彤(1971-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
本文通过卫星热遥感影像及航磁、重力异常的宏观性解译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野外实地调查温泉的出露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分析研究青海省贵德扎仓寺温泉的热源通道、入渗通道,从而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