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王阳明“龙场悟道”成功的原因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早年坚定的儒家学术思想立场与他赴谪龙场“居夷处困”、对死有了清醒认识,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他在龙场悟道成功。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在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而产生“龙场悟道”。在“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从此诞生了心学理论。王阳明为什么能成功悟道在龙场呢?龙场悟道并非偶然,之所以能成功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内因是王阳明自身的思想立场,外因则是王阳明赴谪至龙场“居夷处困”,对死有了清醒认识。
  一、坚定的思想立场
  王阳明早年为学涉猎广泛,思想变化颇为复杂,与他同时的学者中便有人以“五溺”、“三变”来概括他早期的思想特征。“五溺”说出自王阳明的同道讲友湛甘泉(若水):“初溺于任侠之气;再溺于骑射之气;三溺于辞章之气;四溺于神仙之气;五溺于佛氏之气。”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说:“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总观“五溺”、“三变”之说,其中的任侠、骑射、辞章均无涉于学术思想,剔除后所余则为儒、道、佛三个方面。就此三方面而言,它们在王阳明思想发展过程中往往互相渗透,很难视为各自界限分明的不同阶段。
  王阳明是在三教之间游移,还是有稳定的思想立场?尽管王阳明早年的思想面貌甚为复杂,但透过表象,可以将其思想立场定位于他心目中的“圣贤之学”——儒学上。这一说是否成立,涉及到王阳明对待佛、道的态度。王阳明早年虽有“出入二氏”的为学经历,但从未以二氏之学为“正学”,也从未以“成佛”、“成仙”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他自幼体弱多病,故曾经耽迷于道教静坐导引之术。他说:“区区往年盖尝弊力于此矣。后乃知其不必如是,始复一意于圣贤之学。”他对道教的迷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养生考虑,并不直接构成其思想立场。至于王阳明早年对待佛教则多批评,因为他感到佛教有违人的爱亲本性,故与之隔膜较深。事实上,王阳明是在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后,才真正开始批判和吸收佛、道理论的。他的弟子钱德洪曾说过:“吾师阳明先生早有志于圣人之道,求之俗习而无取也,求之世儒之学而无得也,乃一洗俗习之陋、世儒之说,而自证以吾之心焉,殚思力践,竭精瘁志,卒乃豁然有见于良知,而千古圣人不尽之意复得以大明于世。”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王阳明的儒家思想由来已久。二、王阳明的思想转向是基于儒学内部的变化。即对“世儒之学”的程朱理学从信奉追随到批判扬弃并自创新说的转变。
  王阳明“早有志于圣人之道”,他12岁时与塾师有此对话,王阳明问:“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对此表示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里的“圣贤之学”,泛指孔孟儒学,但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尤其是朱熹学说。明承元制,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本。朱熹思想在朝廷的特意鼓吹下,已经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故很容易凭借其特殊地位影响青年人。王阳明对朱学崇拜,就很自然地成为他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王阳明对朱熹思想的态度,从信奉到怀疑直至最终扬弃,虽然他在12岁时即有志于圣人之道,但正式探究儒学是在他18岁时。他21岁时由读朱熹著作、思考格物理论引发了著名的“格竹”实践,对朱熹的格物理论感到很难契合。27岁时,他在实践朱熹的“循序至精”的读书法后,明确指出其中“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理论矛盾。尽管王阳明对朱学时有怀疑,但总体上看,至正德三年(1508)“龙场悟道”之前,其思想立场仍然是朱熹思想。37岁时,他于贵州龙场一悟至道,是他在思想立场上彻底脱离朱熹,并致力于创立新学说的分水岭。但不管是信奉朱熹学说,还是自创新学说,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的思想立场。总之,王阳明若没有坚定的儒学思想,就绝不可能成为自创新学说的思想家。
  二、赴谪龙场“居夷处困”,对死有了清醒认识
  武宗正德(公元1506-1521)时,司礼监太监刘瑾专权,残害忠良。王阳明开罪刘瑾被廷杖、下狱,而后贬谪至贵州龙场做驿丞。正德三年(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险阻,终于到达龙场。
  龙场位于今贵州省贵州市修文县境内,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然是很落后的地区。广为流传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民谣,则是对其形象生动的写照。更何况相距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充军时代(公元1508年春—1510年三月),其面貌几近未开垦的荒原。
  《年谱》记述了王阳明初到龙场时的情景:“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蛊毒瘴疠与居,与居夷人鸠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一副多么荒凉可怕的画面,自然环境恶劣,漫山遍野的毒蛇猛兽,恶性疟疾等传染病时常流行,缺吃少穿,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此外阳明还不时受地方官的欺侮,更令人担心的是,刘瑾欲害王阳明之心不死,随时可能派刺客加害于他。王阳明身陷逆境,经过痛苦的不断砥砺,其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一切功名富贵皆能看空。但直接引发王阳明“悟道”的前提条件,是他对死的清醒认识。
  《年谱》载:“(先生)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唯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椁自誓曰:‘吾唯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脱。”此时的王阳明面对困境采取了“俟命”的被动态度,意味着他已抱定等死的决心。为了排除生死的焦虑,他采取了以前曾接触过的道家与白沙心学的静坐之法。在这“端居”(静坐)之中,最后终于悟到了“吾性自足”的人生境界,并由此度过了生命危境。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先行到死”,即不是在弥留之际,而是在生存过程仍在继续时就真正置身于最终必将到来的末日之中,进而从对死的体验中本真的筹划自己,重新评估和不断创造人生价值,更为深刻的接近真理。
  在生命的绝境里,王阳明失去了前此的所有人生凭借,什么先儒教训、朝廷公正,都无助于他眼前的生存困境。此时,从“有”的纯物质意义上来讲,他已经一无所有,“心”成为了他唯一的所有,在逆反的心境中,他最终超脱了富贵、利害、荣辱,悟得了“吾性自足”的人生境界,度过了生命的危境,达到了一种自我精神的解脱。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卷十[M].中华书局,2008.
  [2](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与陆原静.卷五[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刻文录序说.卷首[M].商务印书馆,1934
  [4]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年谱一.卷三十三[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补录.卷三十二[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第一章[M].三联书店,1997.
  
  (作者简介:刘小玲(198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09级硕士研究生。胡伟(1985-)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09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最近,我一直在对自己近8年来的HRH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令自己十分不满:自己有7年时间误解了绩效管理,并且成为企业里绩效管理之祸因。比如自己设计一个绩效表格,就让企业的各个部门来填表推行绩效考核;比如自己模仿了一个制度后,幻想组织里面的人都要遵从此制度执行;比如自己抵触没有战略、没有计划总结系统,或者没有工作分析基础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比如对那些反对绩效考核的经理人施以强权的影响……而且我感
身处变革时代的企业常常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裁减部分员工以满足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企业裁员管理过程中,如何与被裁减员工有效沟通能最大限度避免劳动争议或群体性事件
书信体文论,作为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极具深刻性、自由性、亲切性,所涉领域相当广泛,凡专题性文论中所论及的问题,在书信体文论中都有所涉猎。  中国书信体文论是一个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它有自己产生的客观历史原因,有自己的演变轨迹和发展方向,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在各个历史阶段有其关心的不同文艺主题,但又不是孤立无援的独立体,它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不割断历史
【摘要】:9+3”藏区学生免费職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针对“9+3”藏区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本文就围绕“9+3”学生语文课堂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9+3”;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探索  G623.2  一、“9+3” 藏区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索的意义  “9+3”藏区学生免费职业教育是我省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实现民族团结、
关于中小企业的用工问题,我经常会听到,专家就此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可是依然会有企业主提出,用工问题已经成了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二症结。都说人才流动重要,可是在中小企业看来,“人才”是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人员“流动”尤其是“人员流出”在中小企业倒是司空见惯的,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时常有员工离职,特别是在餐饮等服务行业,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不少老板对此是无可奈何。对此,该如何有效地规避和预防呢?我在与一些老板的
现代景观设计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没有注意到它们是如何将景观设计师们带入新的灵感世界的.从博物馆到公园再到艺术地标和纪念广场,世界顶级的景观建筑师们将人文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基于此,收集梳理相关政策法规,分析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的
摘要:利用信息技術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在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方面以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物理教学;物理课堂教学  G633.7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目标  我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日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国有企业而言,在全面深化国企
小学数学课堂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一重视数学阅读。培养“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