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教学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可见,学生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道德内化、提高其品德素质的关键。那该如何创设轻松、愉悦、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现自身品德的发展,使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成效体现在生活之中呢?
  一、创设情境,让活动“趣”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兴趣主要是借助情境来激发。情境是一种情感培养,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创造一种开放、民主、轻松的情境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呵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投入学习活动。有了成功的感觉,就有了自信心,课堂便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地球——生命的摇篮》这一主题活动时,上课伊始,先放映两段动画片让学生目睹乱扔垃圾、乱砍树木带来的恶果,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使学习变为易事、乐事。之后,再顺水推舟地提问:“看了上面两段动画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保护地球刻不容缓。这样,学生满怀激情地进入学习状态,老师也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回归生活,让活动“实”起来
  教学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让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以活动化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使品德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如在教学《保护水?摇?摇?摇节约水》这一主题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去调查、了解水资源污染浪费的现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过画画的方式记录下了浪费水的现象;有的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自己看到这种现象后的感想;有的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相机拍下了相关的照片;有的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了浪费水的数据……在 “节水金点子”活动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全班讨论交流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各种节水的作品。在他们的努力下,班级设计制作了各种形状的节约用水广告,写出了大量充满童真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广告语和儿童歌谣。
  三、立足活动,让活动“活”起来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内相机切入活动环节。
  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一主题活动,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围绕“我好心帮助他,他为什么生气”进行讨论和交流。“我在不知不觉之中,伤害了别人,好心办了坏事。解决的方法是要换个角度想一想,要把自己放到对方的角度去想、去思考、去感受。”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一概而论,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从换个角度看同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成功体验。在学生感知了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懂得在生活中要宽容理解他人后,让学生说说你和家人及同学相处中遇到什么烦心事,当时是怎么想,而现在又是怎么想的。通过学习这课后,同学们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解决自己的烦恼事,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开放时空,促活动“ 高 ”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我们要灵活地延展活动时间,开放课堂,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早做安排,给足时间。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街道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街道服务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的目的。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这一主题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商店、服务行业,了解工人、农民、商人、服务员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体会他们劳动的艰辛,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从而激发学生敬佩、爱戴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
  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提供在校内外活动的平台,让活动走进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以丰富的活动赋德育以情境、情感,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促进学生在这种生活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程思)
其他文献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个体介入阅读活动所形成的独特的阅读方式与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教师应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自主体验,自我感悟的氛围,而不是越俎代庖,把阅读课变成教师的独白或宣讲的场所。因此,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个性化阅
<正> 据《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杂志1987年第1期报道,1986年12月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举办了读者座谈会,讨论了经济管理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会上指出了适应现代要求的科学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发展趋势,强调在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以干部的高度职业化和优化管理决策为前提的民主管理系统.这一任务的解决与财贸系统(其中包括
成长中,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伤痛,有人在困难面前备感受挫,从此一蹶不振,有人则会勇敢挑战自我,成为掌控自身命运的主人。也许这一切,早在童年便埋下了希望的种子。对于孩子,尤其是一个男孩来说,小时候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磕磕碰碰。那一刻,父母的鼓励与包容会给他挑战成功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会成为他驾驭生命之舟的安全导航。  记得我儿子第一次发生意外是在学步车上。当时他爷爷带着他在院里玩耍,一不留神,车轱辘被高低不
<正> 我们的科学活动是受我们所持目的和优先考虑的事项所限制的。我们作为科学工作者所关心的东西决定了我们寻找什么及我们看问题的种种视角。因此,一位人类遗传学家在观察一个社区时,他所看到的将与一位政治人类学家所看到的不同。当一个研究者的视角是由一个高度发展的取向组织起来的时候,我们便把被看到的东西当作一个系统来讨论,结果是取
<正> 据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的决定,1988年8月21-27日在布赖顿举行世界哲学大会.主要议题是"对人的哲学理解".全体会议将讨论四个问题:1、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2、人:人的本性,人的思维和社会;3、历史、社会和个人;4、当前形势和人类的未来.
目的:研究银杏叶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以本院住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Coulter STKS血球仪同时进行血小板计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黑人中的中产阶级人数显著增多,然而绝大多数黑人依然处于“下等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地位。有人指出,在回答自己属于“中产阶级”还是“工人阶级”时,大多数黑人都
<正> 削减臃肿庞大的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可以说是当代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一般说来,不论是“东西”还是“南北”,为对付越来越繁重的任务,行政正走着一条臃肿庞大的道路,与此同时,财政也在不断膨胀,这使国民的负担日益沉重。随着行政机构的扩大,出现了专业分工和山头主义,整个行政机构的效率都在下降。面对这种普遍的倾向,精简行政和提高效率势必成为世人瞩目的行政改革
<正> 据1985年6月30日《巴巴多斯星期日鼓动报专刊》报道,国际帮助老年人慈善组织曾在伦敦开过一次会议,讨论如何使人们知道老年人问题以及如何为老年人筹集资金等问题。该组织是在1983年11月由英国、加拿大、荷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哥伦比亚、美国、香港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帮助老年人慈善组织成立的,其资金的大部分来源于英国的帮助老年人慈善组织。
目的:采取中医方法参与到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并且统计、总结其临床疗效,最终研究中医药在临床中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对于我院2011年1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