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等教育语文教材注释和教参未对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的内涵作表述,从苏轼的仕途生涯、家庭生活和黄州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其内容应该含有人生的短暂和虚幻,人生的遭际无法自我主宰的思想,中等教育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有必要了解其内容,中等教育语文教材的注释或教参有必要对“人生如梦”的内容作一定的表述,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中等教育 语文 教材 教参 人生如梦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作者运用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山水寄豪情,以英雄托壮志,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流芳百世,被誉为千古绝唱,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名家名篇收为课文。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其中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却对“人生如梦”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对这一句的理解,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效果。
各种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对“人生如梦”的处理方式和表述内容是不尽相同的。所有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和注释都未提到该句。教参虽然提到该句,但未指出其具体含义,如语文出版社赵大鹏主编的职高语文教参作了如下表述:“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把长江、江中的明月与词人感悟人生,洒酒祭奠江月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看上去有些消沉,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不是失望和颓废,而是情感激越的洒酒奠江月的壮怀,是豪迈之情。”①这段话讲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是激越的壮怀和豪迈的情感。而“人生如梦”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写道:“‘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②与之配套的《语文第三册教案》也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③两书都只谈到“人生如梦”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的,也未说明“人生如梦”的内容。职高人教版语文教材认为:“种种复杂的心情最后凝结成四个字‘人生如梦’,这是人生失意的悲叹,又是自我解脱。”④也未对该句内容作具体阐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认为字面上没有阅读障碍,浅显易懂,无须再作进一步解释。二是受一些大学的作品选和流行的宋词读本的影响。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就只提到:“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有低沉的一面。”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样分析:“面对现实,转念人生如梦,风流人物也是要为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消遣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此词在缅怀历史英雄中暗含崇人嗟己之情,‘人生如梦’中有不能逞志的忧伤。”⑥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他主要是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事业,而‘人生如梦’是伴随着事业无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⑦这些作品选的注释和提示都未提及“人生如梦”的内容,只不过认为“人生如梦”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而已。
再看苏轼的家庭生活。在贬官到黄州以前,苏轼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即母亲程氏、发妻王弗、父亲苏洵。其母亲在苏轼幼年除了关照他的生活以外,还注意了对苏轼的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对苏轼学识的积淀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发妻王弗十六岁嫁与苏轼,两人恩恩爱爱,她对苏轼为人处世提出中肯的建议,上敬双亲,下爱儿子,常与苏轼陪读,是苏轼的贤内助。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他写的《江城子·记梦》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见其失去亲人的痛苦情真意切。父亲苏洵对苏轼的影响就更大了。苏洵十分关注苏轼苏辙的学业,亲自教导他们,特别是二十七岁后的发奋苦读,苏轼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晚年回忆自己跟随父亲读书的情形,觉得受父亲勤奋读书作文的影响颇深。苏洵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考,拜访京城名士,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可比汉代的贾谊、刘向,并向朝廷推荐了二十二篇文章,一时名声大振,这为苏轼树立了真才实学的榜样。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苏轼)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段论述是比较中肯的。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如梦”中“人生”和“梦”的相似点,苏轼选取的是梦的短暂性、虚幻性、无法主宰性。如果用一句话把“人生如梦”的内容表述出来,那就可以写成:“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无法自我主宰。”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注释和教参应该就“人生如梦”的内容作一定的表述,可以在教材注释中作简单的解释,也可以在教参中作较详的阐述,还可以在教参中以资料的形式补充说明。这样,教师就能准确掌握文本,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的感悟苏轼的思想精髓,体味词人在词中抒发的真正情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118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3页
[3]伊道思主编.语文第三册教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1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81页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30页
[6]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27页
[7]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77页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5页
关键词:中等教育 语文 教材 教参 人生如梦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作者运用对比映衬,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山水寄豪情,以英雄托壮志,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流芳百世,被誉为千古绝唱,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都把它作为名家名篇收为课文。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词的点睛之笔,抒写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其中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却对“人生如梦”的内容重视不够,甚至忽略了对这一句的理解,因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效果。
各种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和教参对“人生如梦”的处理方式和表述内容是不尽相同的。所有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和注释都未提到该句。教参虽然提到该句,但未指出其具体含义,如语文出版社赵大鹏主编的职高语文教参作了如下表述:“词的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把长江、江中的明月与词人感悟人生,洒酒祭奠江月的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看上去有些消沉,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不是失望和颓废,而是情感激越的洒酒奠江月的壮怀,是豪迈之情。”①这段话讲出了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是激越的壮怀和豪迈的情感。而“人生如梦”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写道:“‘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②与之配套的《语文第三册教案》也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一般认为结尾消极,但诗人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及时行乐,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③两书都只谈到“人生如梦”所表现的人生态度不是消极的,也未说明“人生如梦”的内容。职高人教版语文教材认为:“种种复杂的心情最后凝结成四个字‘人生如梦’,这是人生失意的悲叹,又是自我解脱。”④也未对该句内容作具体阐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一是认为字面上没有阅读障碍,浅显易懂,无须再作进一步解释。二是受一些大学的作品选和流行的宋词读本的影响。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就只提到:“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结处转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情调有低沉的一面。”⑤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样分析:“面对现实,转念人生如梦,风流人物也是要为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消遣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此词在缅怀历史英雄中暗含崇人嗟己之情,‘人生如梦’中有不能逞志的忧伤。”⑥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他主要是渴望为国家建立一番事业,而‘人生如梦’是伴随着事业无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叹。”⑦这些作品选的注释和提示都未提及“人生如梦”的内容,只不过认为“人生如梦”所反映的人生态度有消极与积极的区别而已。
再看苏轼的家庭生活。在贬官到黄州以前,苏轼相继失去了三位亲人,即母亲程氏、发妻王弗、父亲苏洵。其母亲在苏轼幼年除了关照他的生活以外,还注意了对苏轼的学业和思想品德的培养,这对苏轼学识的积淀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都有重要的影响。发妻王弗十六岁嫁与苏轼,两人恩恩爱爱,她对苏轼为人处世提出中肯的建议,上敬双亲,下爱儿子,常与苏轼陪读,是苏轼的贤内助。王弗去世十年后,苏轼在他写的《江城子·记梦》中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可见其失去亲人的痛苦情真意切。父亲苏洵对苏轼的影响就更大了。苏洵十分关注苏轼苏辙的学业,亲自教导他们,特别是二十七岁后的发奋苦读,苏轼耳濡目染,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轼晚年回忆自己跟随父亲读书的情形,觉得受父亲勤奋读书作文的影响颇深。苏洵带苏轼苏辙进京应考,拜访京城名士,很受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可比汉代的贾谊、刘向,并向朝廷推荐了二十二篇文章,一时名声大振,这为苏轼树立了真才实学的榜样。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苏轼)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段论述是比较中肯的。为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如梦”中“人生”和“梦”的相似点,苏轼选取的是梦的短暂性、虚幻性、无法主宰性。如果用一句话把“人生如梦”的内容表述出来,那就可以写成:“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无法自我主宰。”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注释和教参应该就“人生如梦”的内容作一定的表述,可以在教材注释中作简单的解释,也可以在教参中作较详的阐述,还可以在教参中以资料的形式补充说明。这样,教师就能准确掌握文本,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正确的感悟苏轼的思想精髓,体味词人在词中抒发的真正情怀。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主编.语文教学参考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118页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 53页
[3]伊道思主编.语文第三册教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育出版社 2009年 61页
[4]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语文(基础版)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81页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30页
[6]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27页
[7]胡云翼选注.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77页
[8]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5页